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前应用Philips CT成像特征预测胃肠道间质瘤高ki-67增殖指数的研究

    贾浩范志刚朱彬崔创撑...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Philips CT成像特征在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高Ki-67增殖指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本院收治GIST患者112例,采集术后病灶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增殖指数的表达,按Ki-67增殖指数表达水平分为高Ki-67组及低Ki-67组,收集患者术前CT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检查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明确影响GIST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独立性危险术前CT特征,且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单一及联合术前CT特征预测GIST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诊断价值.结果 除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轮廓、生长方式、钙化、病灶表面溃疡、转移外,两组肿瘤大小、肿瘤边界、囊变或坏死、肿瘤增粗血管、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GIST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独立性危险术前CT特征包括肿瘤大小(>5cm)、肿瘤边界(不清晰)及强化程度(轻度);经ROC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GIST患者高Ki-67增殖指数诊断价值最高,AUC值为0.874,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85.00%、79.17%.结论 术前CT特征中肿瘤大小(>5cm)、肿瘤边界(不清晰)及强化程度(轻度)与GIST患者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有密切关联,通过构建联合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GIST患者,可为后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信息.

    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Ki-67

    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筋膜受累CT影像表现及其与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邵楠楠王立峰张原理孟帆...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下段直肠癌(LRC)直肠系膜筋膜受累的CT影像表现,并分析其与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99例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的LRC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观察其直肠系膜(Mes)及直肠筋膜(RF)受累情况,总结CT影像特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统计局部复发率,并分析CT影像特点与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CT对下段直肠癌T1、T2、T3和T4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0%(9/10)、86.21%(25/29)、86.67%(39/45)和80.00%(12/15),总诊断准确率为85.86%(85/99);N分期中NO和N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38%(53/58)和82.93%(34/41),总诊断准确率为87.88%(87/99);Mes和RF受累程度中不受累、Ⅰ度、Ⅱ度和Ⅲ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67(13/15)、88.89%(24/27)、87.88%(29/33)和87.50%(21/24),总诊断准确率为90.91%(90/99);T分期>T3期和N分期为N1期、Mes和RF受累程度越高和存在远处转移是LRC患者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T影像能准确清晰的指导LRC患者T、N分期和Mes和RF受累诊断,且T分期>T3期、N分期为N1期、Mes和RF受累程度越高和伴远处转移的下段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风险越高.

    直肠癌系膜筋膜CT影像术后局部复发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徐锰超谢玉玺邵元伟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242、CA199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同期行结直肠癌筛查排除结直肠癌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健康组,均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获得ADC值,测定血清CEA、CA242、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两组ADC值、CEA、CA242、CA199水平差异及在不同临床特征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均经门诊随访,随访24个月,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复发转移组、未复发转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ADC值、CEA、CA242、CA199水平,分析ADC值、CEA、CA242、CA199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效能及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结直肠癌组ADC值降低,CEA、CA242、CA199水平升高(P<0.05).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ADC值低于Ⅰ/Ⅱ期患者、中/高分化患者(P<0.05).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ADC值降低,CEA、CA242、CA199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受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ADC值、CEA、CA242、CA199等因素的影响.ROC曲线显示,ADC值、CEA、CA242、CA199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AUC分别为0.897、0.800、0.829、0.783,ADC值预测效能优于CEA、CA242、CA199;ADC值与CEA、CA242、CA199联合预测价值优于单项预测[AUC(95%CI)=0.93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65%、84.53%].经分析ADC值与CEA、CA242、CA199的相关性发现,ADC值与CEA、CA242、CA199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结直肠癌患者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关,或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术后复发转移

    感兴趣区范围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ICC分化程度的影响

    王晴马喜娟钱贤灵杨春...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感兴趣(ROI)范围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理分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ICC患者191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33)和验证组(n=58).两位医师在MRI平扫及增强序列上沿肿瘤边缘手动逐层勾画ROI,随后由软件自动外扩8、10、12mm并手动调整,得到ROItumor、ROI8mm、ROI10mm、ROI12mm.分别提取以上 4种ROI的组学特征,经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特征,利用逻辑回归建立模型,并用验证组进行验证.最后采用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效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验证组10mm模型AUC最高为0.754.Hosmer-Lemeshow检验所有模型校准曲线均表现良好(P>0.05).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为0.24时,获益最高为10mm模型.结论 ROI范围的选择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ICC的分化程度有一定影响,10mm可能为最佳范围.

    影像组学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化程度磁共振成像

    DR及DTS在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研究

    曾桔陈君蓉李向阳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R和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DTS)技术在其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6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比较寰枢关节X线张口正位+侧位片、断层正位+侧位片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诊断一致性.结果 寰椎关节前脱位的患者共有6例,侧方脱位40例,旋转脱位17例,复合脱位4例.有57%的DR片能用于诊断,有94%的DTS片能用于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42%,DTS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24%,DTS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片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最高,为38%,诊断前脱位的准确率为17%.DTS片诊断前断脱位的准确率最高,为100%,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为92%,诊断旋转脱位的准确率为29%,诊断复合脱位的准确率为75%.二者诊断前脱位的诊确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片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一致性差(Kappa=0.28,P<0.05),DTS片的诊断一致性中等(Kappa=0.68,P<0.05).结论 DTS图像质量明显优于DR,在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及分型中的准确率、一致性也明显高于后者.

    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诊断一致性

    绝经后女性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腰部椎旁肌肉CT定量的相关性

    李雨蒙朱文玲谢智雯陈新蕾...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CT定量测量绝经后女性腰部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并探讨其与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绝经后女性中85例急性OVF及同期94例无OVF的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CT定量测量资料.采用组内相关性检验(ICC检验)分别评估2名影像医师对椎旁肌相关参数测量的一致性,采用x 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OVF与椎旁肌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预测绝经后妇女急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能.结果 (1)2名影像医师对椎旁肌定量测量数据(ICC均>0.875)具有较高一致性.(2)两组患者的年龄、L1椎体最大矢状径、横截面积(CSAL1/2)、相对横截面积(rCSAT12/L1、L1/2、L4/5、L5/S1)、脂肪浸润程度(FIT12/L1、L1/2、L4/5、L5/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CSAL1/2、FIT12/L1是OV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4)rCSAL1/2、FIT12/L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852.结论 rCSAL1/2是OVF的独立保护因素,FIT12/L1是OVF的独立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旁肌脂肪浸润

    3.0T MRI对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应用价值研究

    王欧成鲁新宇张刘璐尧麒...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腹部线圈在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伴内侧半月板突出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关节镜和临床证实的双膝KOA病例.将双膝KOA伴双膝半月板突出组(A组)、单膝半月板突出组(B组)、双膝均半月板突出组(C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将伴半月板突出的膝关节(研究组)的影像学资料,与不伴半月板突出(对照组)作比较,着重分析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韧带损伤特点,分析KOA伴内侧半月板突出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62例双膝KOA患者,37例患者双膝内侧半月板均突出,11例患者单膝内侧半月板突出,14例患者双膝均无内侧半月板突出,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124例膝关节,85例膝关节伴半月板突出,在胫股关节软骨损伤上与39例不伴半月板突出膝关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腹部线圈一站式完成双膝关节扫描,对于双膝KOA病人,不仅可以发现半月板突出情况,而且可以诊断软骨、韧带和半月板的损伤情况.KOA伴半月板突出的膝关节,与不伴半月板突出的膝关节比较,胫股关节软骨损伤可作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内侧半月板突出磁共振成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腹部线圈

    低剂量双能量CT及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价值观察

    唐传姬陈思敏李亮林建坤...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低剂量双能量CT及MRI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我院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9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纳入92例患者临床确诊ACL损伤者53例,排除ACL损伤39例.低剂量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灵敏度94.34%,特异度74.36%,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90.63%,准确率85.87%(79/92),kappa值为0.704;MRI检查结果显示,灵敏度96.23%,特异度87.17%,阳性预测值91.07%,阴性预测值94.44%,准确率92.39%,kappa值0.843.联合检测结果显示,灵敏度98.11%,特异度92.31%,阳性预测值94.55%,阴性预测值97.30%,准确率95.65%,kappa值0.910.结论 两者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MRI诊断效果,高于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效果.低剂量双能量CT与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互为备用方案.

    低剂量双能量CTMRI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价值

    基于表观扩散系数影像组学对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诊断的初步探讨

    罗艳陶敏芳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DC)影像学诊断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17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170例患者分为训练集(130例)和验证集(40例),根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将训练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72例)和非骨质疏松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影像组学和临床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每个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和临床得分(Clinic-score);进一步筛选变量通过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得出联合得分(Combine-score);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Clinic-score=0.515×ADC+0.211×SIR+0.681 ×BMD+0.373×NMID+0.428×PINP+0.602×C TX+0.586 ×维生素+0.862 ×血清钙+0.945 ×血清磷+0.709×E2.Rad-score=-1.356×original_ngtd m_Busyness+0.926 × wavelet.LHL_firstorder_Median+2.815 × wavelet.LH H_ngtdm_Busyness-0.719 × log.sigma.3.0.mm.3D_gldm_DependenceVariance-1.528.Combine-score=1.686 × Rad-score+1.861 × ADC+1.916 × S IR+0.371×BMD+0.213×NMID+0.539×PINP+0.931× CTX+1.174 × 维生素+0.759 × 血清钙+0.493 ×血清磷+0.899 ×E2.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的Rad-score、Clinic-score及Combine-score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预测模型分别与影像组学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结果显示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拟合均较好(P>0.05).结论 与单纯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相比,联合预测模型的鉴别能力最优,在诊断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ADC影像组学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诊断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下脂肪垫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张敏谭辉樊秋菊于楠...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能谱CT水脂分离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髌下脂肪垫水脂定量分析的相关性研究,探讨髌骨下脂肪垫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病理变化.方法 对临床已进行WOMA疼痛评分的176膝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A组为疼痛评分>40分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8膝,对照组B组为疼痛评分<40分且无临床症状的78膝患者均行膝关节Gemstone Spectral Image(GSI)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单能量60KeV及层厚1.25mm重建,利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分析,分别记录髌骨下内侧、中间及外侧脂肪垫的水基值及脂基值并取其平均值.对组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R检验.结果 A、B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58.62±8.13 vs 56.56±7.99岁.组内脂基值及水基值数据均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A组r=-0.93,B组r=-0.90;组间脂基值及水基值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其髌骨下脂肪垫的水含量(炎性水肿)增高,相对脂肪含量降低.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骨性关节炎髌下脂肪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