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由呼吸DISCO-Star序列在动态增强肝脏MRI中的可行性研究

    张茗城尹伟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自由呼吸条件下的DISCO-Star序列与屏气时的LAVA序列在肝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并探讨DISCO-Star序列在肝脏扫描中的应用潜力.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自由呼吸DISCO-Star序列及屏气LAVA序列检查的20名患者.两种序列的图像质量通过5点评分法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运动伪影、肝脏边缘的清晰度、扫描时机和总体图像质量.结果 两位观察者在总体图像质量上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K=0.814).屏气LAVA序列图像在运动伪影、肝脏边缘清晰度、扫描时机方面以及图像总体质量的评分优于自由呼吸DISCO-Star序列图像,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图像的可诊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 DISCO-Star序列在不需要患者屏气的情况下提供了与LAVA序列相媲美的图像质量,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屏气操作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磁共振成像肝脏自由呼吸屏气

    儿童肝母细胞瘤的CT特征与病理基础

    刘燕侯崇智景彦博郝跃文...
    9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CT的特征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27例患儿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的CT图像.结果 27例肿块大小不一,最大径大于10cm者19例且凸向肝外生长;19例跨叶生长;24例肿瘤发生不同程度坏死(24/27);8例肿瘤内出现斑点状、砂粒状、片状钙化(8/27);10例肿瘤内部出血(10/27);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不均质中等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消退;20例肿瘤对周围毗邻血管(肝右、中、左静脉、下腔静脉等)推压(20/27),3例肿瘤发生远处转移(3/27).结论 肝母细胞瘤发病率低,但结合其发病年龄、AFP值及CT特征性表现(肝脏巨大肿块,常凸出肝外,坏死、出血常见,肿块呈明显不均质强化),CT特征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母细胞瘤儿童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病理

    3D NT-FSE、3D BH-GRASE和2D BH-SSFE胰胆管成像扫描技术的对比研究

    王颖周莉朱芸徐凯...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二维屏气单次快速自旋回波(2D BH-SSFE)、三维导航触发快速自旋回波(3D NT-FSE)和三维屏气梯度自旋回波(3D BHGRASE)序列在MR胰胆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患者分别进行了2D BH-SSFE、3D NT-FSE和3D BH-GRASE MRCP成像.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三种2D BH-SSFE 3D NT-FSE和3D BH-GRASE序列显示肝脏图像质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男性不同年龄患者群体有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2D BH-SSFE相比,3D NT-FSE和3D BH-GRASE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内胆道树图像质量

    18F-FDG PET-CT与增强CT、MRI鉴别诊断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比较

    李建平陈兴龙龚玲燕邓侃...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糖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在鉴别诊断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18F-FDG PET-CT、增强CT、MRI对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评估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恶性病变35例、良性45例,增强CT检查中,6例黏液性囊性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因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误诊为良性病灶;5例假性囊肿、1例真性囊肿因边界不清晰、边缘强化被误诊为恶性病灶.MRI检查中,5例黏液性囊性瘤在常规平扫时显示不明显、呈不规则状分布,被误诊为良性病灶;4例假性囊肿、1例真性囊肿因边界不清晰或强化不均匀被误诊为恶性病灶.18F-FDG PET-CT检查中2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因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被误诊为良性病灶;1例浆液性囊性瘤因SUVmax>2.5被误诊为恶性病灶.18F-FDG PET-CT检测的准确率、特异性分别为96.25%、97.14%,明显高于增强CT、MRI检测,18F-FDG PET-CT检测的敏感性为95.56%显著高于增强CT(P<0.05).结论 与CT和MRI检查相比,18F-FDG PET-CT可以为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估,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胰腺囊性病变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

    定量测量胰腺CT值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林立夫吴兴达周伟文张东青...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测量胰腺CT值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率的方法,并探讨2型糖尿病组与血糖正常组生化指标中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33例病例,其中2型糖尿病组114例,正常组119例.对233例患者的胰腺CT值与空腹血糖做相关性分析,以空腹血糖7.0mmol/L作为截断值,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并对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做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的胰腺CT值、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差异性.结果 胰腺CT值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为-0.465(P<0.001),以空腹血糖7.0mmol/L作为截断值时,ROC曲线分析预测血糖异常的CT临界值为39HU,AUC为0.839,敏感性为70.2%,特异性为84.0%,约登指数为0.542.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组中的胰腺CT值、甘油三酯(TG)具有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胰腺CT值反映了胰腺脂肪浸润程度,它与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胰腺CT值的定量测量可用于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

    胰腺CT值空腹血糖生化指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肾上腺腺瘤样瘤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冷媛媛黄燕涛杨婧邹燕丽...
    10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上腺腺瘤样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及复习相关文献共21例肾上腺腺瘤样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肾上腺腺瘤样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均为单侧发病,以实性最为常见,可见点结状钙化,增强扫描以轻、轻-中度强化为主.结论 根据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辅助鉴别,可以明确肾上腺腺瘤样瘤的诊断.

    肾上腺肿瘤腺瘤样瘤影像学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不同亚型肾癌及其病理学分级的诊断效能

    武宝华吴博云邵亚军郑星星...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不同亚型肾癌及其病理学分级的诊断效能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经B超初检为可疑肾细胞癌的90例患者,开展多模态CT和MR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单独CT、MR检查与多模态CT、MR技术在可疑肾细胞癌良恶性质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亚型、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不同TNM分期肾癌与多模态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肾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AUC>0.85,预测价值较强,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61%、94.44%.(2)肾癌亚型与强化程度、囊性坏死呈正相关性(r=0.865、0.841,P<0.05).(3)肾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与病灶直径、边界不清、明显强化、出血、囊性坏死呈正相关性(r=0.832、0.828、0.826、0.823、0.812,P<0.05).(4)不同亚型ADC值、rADC值比较无差异(P>0.05);与病理学Ⅰ+Ⅱ级比较,Ⅲ级ADC值、rADC值较高(P<0.05).结论 不同亚型、组织病理学分级及TNM分期与多模态影像学强化程度、囊性坏死等特征存在一定关联,且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肾癌性质预测价值较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肾癌疾病性质、亚型、分级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多模态影像技术肾癌亚型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相关性诊断效能

    DCE-MRI联合IVIM-DWI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研究

    王佳牛俊巧李晓娟刘焱...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并经病理确诊的103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6例)和未转移组(77例).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前对患者进行DCE-MRI和IVIM-DWI检查,获取相关检查参数[DCE-MRI参数包括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间隙容积分数(Ve),IVIM-DWI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对比两组DCE-MRI和IVIM-DWI参数的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CE-MRI联合IVIM-DWI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IVIM-DW参数中,转移组D值低于未转移组,f值高于未转移组(P<0.05);两组ADC、D*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DCE-MRI参数中,转移组Ktrans、Ve值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两组Kep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D、f、Ktrans、Ve单独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749、0.785、0.828,特异度分别为0.714、0.688、0.662、0.766,敏感度分别为0.846、0.731、0.846、0.731;而各参数联合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AUC为0.959,特异度为0.883,敏感度为0.923.结论 DCE-MRI与IVIM-DWI检查获取的D、f、Ktrans、Ve等参数均是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理想指标,且上述参数联合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DCE-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顾均玉林锦仕张文邱春梅...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ynamic contast enhancemen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经纳入排除后,共得24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末均行MRI影像学检查和DCE-MRI检查,同时,治疗前择期将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最新WHO病理学分型)纳入分期系统中,确保本研究肿瘤大小更精准.观察并比较DCE-MRI与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性,以及DCE-MRI对患者预后情况的指导意义.结果 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Ⅰ~Ⅱ期患者共诊断出157例,Ⅲ~Ⅳ期共诊断出83例.DCE-MRI的病例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6.67%(232/240),8例未检出,分期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o DCE-MRI评估Ⅲ~Ⅳ期宫颈癌分期的灵敏度为91.57%(76/83),特异度为99.36%(156/157).观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分期的患者DCE-MRI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癌细胞高分化程度患者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参数(volume transfei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体积百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leakage space,Ve)水平低于低分化和中分化程度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Ktrans、kep、Ve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随访过程中,出院后复发患者80例(33.33%),复发患者Ktrans、kep、Ve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 DCE-MRI对宫颈癌患者分期诊断准确性高,可协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宫颈癌分期诊断预后

    基于CT的动脉增强分数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的价值

    徐敏张文娟邓娟任铁柱...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rterial enhancement fraction,AEF)与胃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为胃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胃腺癌并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5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前常规增强CT扫描.根据治疗后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疗较好(Becker分级:Grade 1-2:肿瘤残留≤50%)与疗效不佳(Grade 3:肿瘤残留>50%).记录部分形态学特征,测量肿瘤大小及平扫期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CT值,计算动脉增强分数.比较各CT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疗效相关独立预测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疗效较好的患者更多表现为浆膜面光滑(44.7%vs7.1%;P=0.019),病灶AEF高于疗效不佳组[82.21(69.68,107.64)vs 59.31±5.70,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结果显示,具有浆膜面光滑特征(OR=11.317,95%CI:1.169-109.545,P=0.036)和较高的AEF(OR=1.045,95%CI:1.012-1.080,P=0.007)是疗效较好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0.853,95%CI:0.737-0.970,敏感度:84.2%,特异度:85.7%.结论 AEF结合浆膜特征可预测胃癌对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反应,有助于患者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

    CT动脉增强分数胃癌免疫治疗新辅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