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源CT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的应用

    兰国宾戴士林路凯郝泽普...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临床以胃肠道穿孔收治入院患者共124例,期间都先后进行了腹部X线平片和腹部双源CT检查,针对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及定位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手术证实确诊.124例中82例(66.13%)诊断为胃肠道穿孔,其中胃穿孔36例(43.90%),小肠穿孔30例(24.19%),阑尾炎并穿孔6例(4.84%),结肠穿孔10例(8.06%).双源CT对胃肠道穿孔诊断敏感度为98.78%、准确率为98.39%,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诊断68.29%的敏感度、72.58%的准确率,之间差异明显(P<0.05).双源CT对胃穿孔、小肠穿孔、阑尾炎并穿孔、结肠穿孔检出率高于腹部X线,双源CT对腹腔游离气体检出率92.68%明显高于腹部X线的54.88%,差异明显(P<0.05).结论 双源CT对胃肠道穿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定位准确,值得临床应用.

    双源CT腹部X线平片胃肠道穿孔

    基于CT特征模型在评估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

    张志强杨志企万翠霞李思恩...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特征模型评估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73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并分为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比较两组间CT特征差异.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年龄、位置、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动脉期强化程度、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在低分化胃癌与中高分化胃癌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位置、T分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是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子.在验证集中,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基于联合位置和T分期的定性模型(0.787vs.0.720)和基于联合年龄、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的定量模型(0.787 vs.0.759).结论 患者年龄、位置、T分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强化率是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危险因子,基于上述特征联合模型能够较好预测胃癌组织分化程度.

    胃癌组织分化程度CT

    肠系膜脂膜炎淋巴结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徐世风曾旭李文华蔡建国...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淋巴结CT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1-2020.1我院具有动态增强CT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110例,并随机选取腹部动态增强非肠系膜脂膜炎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二组淋巴结形态、脂环征、淋巴结与肠系膜上静脉、腹部器官的位置关系,并测量二组淋巴结动态增强的CT值,计数并统计分析.结果 肠系膜脂膜炎组淋巴结呈条块状、条块和类圆形、单存类圆形、分布在肠系膜上静脉周围、脂环征及肠系膜上静脉周围并脂环征分别为23、72、15、102、46及38例,对照组分别为8、4、108、10、0及0,对照组分布在器官周围及腹膜后多于脂膜炎组,以上差异有计学差异(P=0.00),二组淋巴结平扫CT值(26.79±11.00/26.88±8.07)无明显差异,而动脉期及门脉期 CT 值(53.85±16.11/55.36±10.35,77.82±22.00/61.4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淋巴结的形态(条块状/类圆形)、肠系膜上静脉周围分布、脂环征及门脉期明显强化提示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

    肠系膜脂膜炎淋巴结MSCT

    CT能谱成像技术在评估结直肠癌病灶周围淋巴结术前转移的临床价值

    刘岩王萌冷磊申吉山...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T能谱成像技术在评估结直肠癌(CRC)病灶周围淋巴结术前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影像科进行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CRC患者104例,经检查共纳入131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性淋巴结79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2枚.利用CT能谱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分析,比较两种淋巴结短径、形态学差异、动脉期与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斜率(λHU)等能谱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能谱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CRC病灶周围转移性淋巴结的轴位短径、矢状位短径和冠状位短径均大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转移性淋巴结边缘模糊、有聚集和强化不均的占比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转移性淋巴结动脉期与静脉期IC、NIC和λHU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经ROC曲线分析,CT能谱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P<0.05),动脉期IC、NIC及静脉期NIC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894、0.895、0.892,敏感度分别为91.14%、86.08%、93.67%,特异度分别为73.08%、82.69%、76.92%.结论 CT能谱成像可鉴别非转移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和形态学差异,CT能谱参数可较为准确地判断CRC患者病灶周围淋巴结术前转移情况.

    CT能谱成像技术结直肠癌淋巴结术前转移临床价值

    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敏怡唐平任德圣唐国瑾...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来我院经手术证实为复杂性肛瘘患者92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RI检查.将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对复杂性肛瘘诊断价值.结果 经手术证实存在瘘管内口99个,外口78个,主瘘管111个、支瘘管11个,脓肿53个.与手术结果比较,MRI对患者瘘管、内口、外口、支瘘管、脓肿的诊断符合率为93.69%(P<0.05)、96.96%(P>0.05)、100.00%(P>0.05)、100.00%(P>0.05)、100.00%(P>0.05).手术结果中,患者肛瘘Parks分型以括约肌间型(70.65%)为主,其次为经括约肌型(29.35%);MRI征象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对肛瘘Parks分型的kappa值为0.973.结论 MRI对复杂性肛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明确患者分型,为手术提供更多信息,临床值得推广.

    核磁共振成像复杂性肛瘘诊断价值Parks分型

    基于人工智能触发技术优化腹部增强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张怡存余娟原典吕培杰...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人工智能触发技术优化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行腹部增强CT扫描1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每组n=50)A组采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技术.其余扫描方案均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定量参数(CT值、SD值、SNR、CNR)及定性参数(总体图像质量和诊断可信度).结果 在动脉期,B组图像CT值均较高(P均<0.05),噪声无明显差异(P均>0.05).B组的SNR值与CNR值也较高,仅在主动脉(pSNR=0.546;pCNR=0.114)及胰腺处(pSNR=0.052)无统计学差异.静脉期中,B组图像CT值均较高,但仅在门静脉处有差异(P=0.025).SD值、SNR及CNR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图像的总体主观评分(P=1.000)及诊断信心(P=0.917)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常规团注追踪技术相比,人工智能触发技术可以在满足影像诊断的前提下,明显改善腹部增强CT的客观图像质量.

    腹部团注追踪技术增强CT对比剂

    髌下脂肪垫大小及信号强度与髌股关节结构损伤相关性的MRI研究

    赵倩朱丽平张秀莉李绍东...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髌下脂肪垫(IPFP)大小及信号强度与髌股关节结构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同时行膝关节X线和MRI检查受试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于矢状位PDWI-FS图像上测量IPFP厚度及最大横截面积(CSA),半定量评估IPFP信号强度,并对髌骨软骨缺损、骨赘及骨髓病变三种结构损伤进行评估,分析IPFP大小及信号强度与髌股关节结构损伤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K-L分级(Kellgren-Lawrence grading)将研究对象分为ROA组和非ROA组,比较两组间IPFP的差异.结果 IPFP厚度、最大CSA与髌骨软骨缺损、骨赘呈显著负相关(P<0.05),IPFP信号强度与髌骨软骨缺损、骨赘呈显著正相关(P<0.05),ROA组的IPFP厚度及最大CSA小于非ROA组,ROA组的IPFP信号强度高于非R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FP大小及信号增高与髌股关节结构损伤存在相关性,可能是髌股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

    髌下脂肪垫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影像学方法评估布依药鹿角壮骨煎液的骨折疗效

    王玉权金源卿周瑞吴瑜...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多模态影像学方法评估布依药鹿角壮骨煎液的骨折疗效.方法 通过手术方式制作新西兰白兔左下肢胫骨中下段骨折模型3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15只给予布依药鹿角壮骨煎液灌胃治疗,对照组15只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在造模后当天、第7d、15d、21d、30d、42d随机选择2只模型兔分别行常规DR摄片、常规CT及双能量CT扫描,并对CT扫描数据行冠矢状位及骨髓成像后处理,对比不同影像学方法对实验组及对照组骨折端的对显示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X平片、CT平扫、双能量骨髓成像评估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CT平扫结合双能量骨髓成像对骨折愈合评估更加敏感、准确;对于骨折治愈周期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愈合周期明显缩短,7天时间点骨折的修复评分较对照组提高97.3%.结论 布依药鹿角壮骨煎液可促进骨痂生长,缩短骨折病程,且CT平扫结合双能骨髓成像对骨折愈合的评估更加敏感、准确.

    双源CT骨折布依药鹿角壮骨煎液影像多模态

    MRI 3D-MERGE序列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价值

    罗铧王浩东吴海燕李东明...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三维-多回波恢复梯度回波(three dimensional-multiple-echo recalled gradient echo,3D-MERGE)序列在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因腕尺侧疼痛就诊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9.6岁.所有患者行腕关节MRI 3D-MERGE序列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手术.将TFCC损伤分为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以腕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探讨分析MRI 3D-MERGE序列诊断TFCC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腕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60例,其中中心型16例,边缘型28例,中心型和边缘型损伤同时存在16例;MRI 3D-MERGE序列检查TFCC损伤70例,中心型13例,边缘型35例,22例同时存在中心型和边缘型损伤.对比得出MRI 3D-MERGE序列诊断TFCC损伤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0.89,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0、0.62.结论 MRI 3D-MERGE序列对TFCC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相对于中心型损伤,MRI 3D-MERGE序列对边缘型损伤显示较低的特异度,因此在临床中,对于MRI提示的边缘型损伤患者,医师还需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谨慎诊断.

    三角纤维软骨腕损伤3D-MERG序列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病灶检测的应用价值

    张琪明祁良顾敏岚李俊华...
    15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活动性病灶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181例,患者除行常规扫描MRI方案外,均行相同的全身磁共振扫描方案,扫描序列主要包括全身冠状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序列(WB-DWI).两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分别独立分析冠状位STIR序列图像及冠状位DWI序列反转图像,对特定关节解剖区域是否受累进行诊断分析(受累主要表现为STIR图像上的高信号及DWI反转图像上扩散受限的低信号区域),评估部位主要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胸骨、肩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髋关节、坐骨、耻骨、骶髂关节,并计算各部位的受累情况及病灶的检出数,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种序列对不同解剖部位的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所有181例AS患者中,有129例患者在上述不同解剖区域检测出活动性病灶,检出数最高的是胸椎(WB-DWI检出526处,STIR检出384处),其次为腰椎(WB-DWI序列检出183处,STIR序列检出115处),坐骨受累检出病灶数最少(WB-DWI序列检出10处,STIR序列检出7处).WB-DWI序列在胸椎、胸骨及胸锁关节的病灶检出数较STIR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B-DW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身活动性病灶的检出中较全身冠状位STIR序列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较好的替代序列.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病灶全身磁共振成像全身弥散加权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