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肾上腺血管瘤CT及MRI征象分析

    金佳熙张盼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总结肾上腺血管瘤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上腺血管瘤CT或M RI征象.结果 10例肾上腺血管瘤(左侧6例,右侧4例)均为单发,最大径29-70mm.7例行CT检查,1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5例有钙化,其中2例平扫低密度并周围钙化,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出血并周围钙化,增强未见强化;1例中间及周围均有钙化,增强轻度强化;另外2例平扫分别呈等密度及等低混杂密度,增强均为动脉期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向中央扩散,但中央区始终未见强化.3例行MR检查,平扫信号不均,1例T2WI FS、DWI中间低信号,T1WI正反相位高信号(出血);1例T2WI FS中间明亮高信号,DWI及T1WI均低信号(囊变),这2例强化方式为动脉期周围结节样明显强化并向中央扩散;另1例为T2WI FS、DWI低信号中散在小斑片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仅周围少许轻度强化,中央延迟见小斑片强化.结论 肾上腺血管瘤CT或MR具有一定的征象,熟悉这些特征能够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肾上腺血管瘤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CT征象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结石的价值研究

    丁冠瑶胡雅婷
    13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116名来院参加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CT资料,均进行双能CT(DE-CT)扫描.同时纳入8名在DE-CT上确认为尿酸结石的参与者.基于三种算法(ppLapl-MaxHU,MaxHU,KNN-ppLapl-MaxHU)对比CT价值.结果 124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106例为非尿酸结石,37例为尿酸结石.对尿酸和非尿酸结石,KNN-ppLap1-MaxHU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37/37)、97%(103/106)和98%(140/143),ppLap1-MaxHU为95%(35/37)、98%(104/106)和97%(139/143),MaxHU为92%(34/37)、94%(100/106)和94%(134/143).结论 定量单能量CT(SE-CT)方法(KNN-ppLapl-MaxHU)对尿酸结石的分类准确率可与DE-CT相当.

    高尿酸血症尿酸结石CT诊断

    基于合成磁共振成像鉴别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外肌层的可行性研究

    郑作锋杨家斐张东坡马隽...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合成磁共振成像(SyMRI),评估子宫内膜癌(ECa)与正常子宫外肌层(nPM)的T1、T2及质子密度(PD)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行子宫常规MRI和SyMRI扫描的ECa患者.使用MAGIC软件于合成横断位T2WI勾划感兴趣区(ROI).ECa与nPM定量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定量值在鉴别ECa与nPM的诊断价值.结果 nPM的T1、T2值低于ECa(P=0.001,P<0.001).PD值在nPM与ECa之间无显著差异(P=0.177).在鉴别ECa与nPM方面,T2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T1值(P=0.028)和PD值(P=0.002).T1值和PD值AUC无显著差异(P=0.153).T1、T2、PD联合效应在鉴别nPM与ECa方面显著高于T1值和PD值(P=0.028,P=0.002).结论 SyMRI技术可定量评估ECa和正常子宫肌层,其中T2值对鉴别ECa与n PM的价值高于T1及PD值.

    合成磁共振成像子宫内膜癌子宫弛豫时间质子密度

    PET-CT评估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肿瘤负荷与肿瘤标志物HE4及CA125的相关性研究

    王颖杜潘艳李梦雪马金波...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HE4和CA125浓度与2-[18F]FDG PET/CT参数评估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66例初治前接受2-[18F]FDG PET/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患者,计算全身代谢肿瘤体积(wb_MTV)和总病变糖酵解(wb_TLG),求出各VOI的MTV值.SUVmax阈值设置为 40%(MTV40 和 TLG40)和 50%(MTV50和TLG50).此外,还定义了四个VOI亚型:腹膜癌病、腹膜后结节、膈上结节和远处转移.通过将相应的MTV值相加,计算每组的MTV和TLG.TLG也进行了同样的计算.结果 wb_MTV、wb_TLG与血清CA125、HE4浓度显著相关.HE4与WB_MTV40的相关性最强(r=0.62,P<0.001).HE4和CA125腹膜癌MTV40与肿瘤标志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001)和0.29(P=0.02).这些肿瘤标志物均未显示出与通过体积参数评估的腹膜外肿瘤负荷呈正相关.结论 2-[18F]FDG PET/CT体积参数是客观评估肿瘤负荷及其解剖分布的可行工具,这些结果支持了HE4和PET/CT在临床实践中改善患者分层的有效性.

    卵巢上皮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肿瘤生物标记物CA-125抗原人附睾蛋白4

    TVCD联合孕酮、HCG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罗治会易朝君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联合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尚未进行临床干预的早孕孕妇186例,按是否正常妊娠分为对照组(正常妊娠,n=96)、观察组(不良妊娠,n=90);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是否出现先兆流产分为C1组(无先兆流产,n=50)、C2组(先兆流产,n=46);分析子宫血流参数、HCG 48 h增长幅度及孕酮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P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6,0.307;P=0.445,0.760);观察组PI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82;P<0.001);观察组HCG 48 h增长幅度、孕酮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84,-14.888;均P<0.001);C1组、C2组PSV、PI及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3,1.782,-1.414;P=0.374,0.078,0.161);C2组RI高于C1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3;P=0.002);C2组HCG 48 h增长幅度低于C1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73;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CG 48 h增长幅度(OR:0.853;95%CI:0.732~1.096)、孕酮水平(OR:0.797;95%CI:0.625~1.013)及PI(OR:2.827;95%CI:1.001~7.876)为妊娠结局的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分析显示,HCG 48 h增长幅度、孕酮及PI的AUC值分别为:0.855、0.845、0.659,三指标联合的AUC值为0.915;HCG 48 h增长幅度、孕酮、PI及三指标联合的敏感度分别为:84.37%、80.21%、73.96%、88.54%;HCG 48 h增长幅度、孕酮、PI及三指标联合的特异度分别为:86.67%、88.89%、57.78%、94.44%.结论 孕早期,与 PI相比,48小时HCG增幅和孕激素浓度的变化更能反映出其对不良怀孕的诊断意义,而三项指标结合诊断不良怀孕的敏感性和特异度都比较高.

    子宫动脉血流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良妊娠预测效能

    39例胃间质瘤MSCT影像特征及其指导危险度分级的价值

    刘亚飞李晓阳孙培胜闫争强...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39例胃间质瘤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的影像特征,分析影像特征指导危险度分级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3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观察MSCT影响特征并评估其危险度分级,并以此为标准将39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组(n=12),中危组(n=15)和高危组(n=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 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除消化道出血情况间有差异外(x2=6.608,P=0.037),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生长部位、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程度、延迟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肿瘤最大径、钙化情况、坏死情况、肿瘤血管、形态、血管样强化、生长方式、边界光滑程度和强化方式间差异显著(P<0.05).肿瘤最大径、形态、生长方式和强化方式是预测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胃间质瘤的MSCT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可重点关注肿瘤最大径、形态、生长方式和强化方式判断肿瘤的危险度,以更好指导临床方案决策.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危险度分级影像特征

    18F-FDG PET/CT对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陈文忠陈丹丹楼云龙宋丽...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以葡萄糖为显影剂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TBP)与腹膜转移瘤(P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或手术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TBP组(A组20例)、PM组(B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葡萄糖(FDG)代谢分布类型、腹膜增厚类型、病灶直径、大网膜/肠系膜/壁腹膜/腹腔积液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腹腔积液T/NT,绘制大网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腹腔积液T/N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TBP与PM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两组患者壁腹膜FDG代谢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肠系膜、大网膜多为弥漫性FDG代谢分布,而B组多为局限性FDG代谢分布(P<0.05).比较两组患者腹膜病变形态可知,A组患者壁腹膜均匀增厚、污迹样增厚患者明显多于B组,饼状增厚患者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结节及肿块样增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灶直径多数在3.00cm以下,B组患者病灶直径多数在3.00cm以上,且B组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3.88±0.79)cm,明显高于A组(2.56±0.53)cm(P<0.05).两组患者壁腹膜SUVmax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大网膜、肠系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腹腔积液T/NT显著高于A组,腹腔积液CT值低于A组(P<0.05).腹腔积液T/NT曲线下面积最大(0.965),大网膜SUVmax曲线下面积最小(0.808),腹腔积液T/NT、腹腔积液SUVmax、大网膜SUVmax鉴别TBP与PM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63、1.79、12.36.结论 18F-FDG PET/CT对腹腔积液T/NT的检测鉴别弥漫性TBP与PM的灵敏度最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价值

    利用CT平扫观察阑尾壁包埋征对复杂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吴磊季丹张志国陆建东...
    154-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CT平扫观察阑尾壁包埋征对复杂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14例的CT征象,其中复杂性阑尾炎31例,非复杂性阑尾炎83例.观察CT征象包括:阑尾壁包埋征、阑尾外径、脓肿、蜂窝织炎、阑尾腔外气体和阑尾腔外粪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价这些征象对复杂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与复杂性阑尾炎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03)、发病时间(P=0.002)、阑尾外径(P<0.001)、阑尾壁包埋征(P<0.001)、蜂窝织炎(P<0.001)及阑尾腔外气体(P=0.001).然而,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阑尾壁包埋征(OR=98.356,P<0.001)和年龄(OR=1.069,P=0.014)是复杂性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阑尾壁包埋征用于复杂性阑尾炎诊断中AUC曲线下面积为0.894.结论 通过CT平扫观察阑尾壁包埋征对复杂性阑尾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急性阑尾炎复杂性阑尾炎阑尾壁包埋征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基于有限元法探索女性肛门内括约肌损伤对肛管压力的影响

    余求祥王东东董鹏举陈正光...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有限元法模拟女性不同程度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IAS)损伤对肛管应力-压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Mimics软件构建1名健康成年女性的肛管曲面模型,参考既往研究结果应用ABAQUS软件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IAS不同损伤工况下的应力-压力分布特点.结果 从底部5mm竖切高度下,对I AS不同深度的损伤显示随深度的增加肛管静息压下降,但收缩压变化不明显;不同离底高度的损伤表明离底15mm以上时对肛管压力的影响很小;不同高度的损伤显示损伤超过10mm后肛管压力受损明显增大并出现模型塌陷变形.结论 所获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在进行IAS损伤模拟时可较准确体现肛管的应力-压力分布特点,同时提示临床应重视中段肛管IAS的诊疗.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磁共振成像肛门内括约肌有限元生物力学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腰椎MRI临床应用研究

    胡英慧赵文静王文娟王玺...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腰椎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图像和原始图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名具有腰痛症状的患者,采用3.OT MRI进行腰椎2D FSE序列检查,包括矢状位T1WI、T2WI、T2WI-FS序列和横断位T2WI序列.一次扫描完成后,DLR算法引擎根据加速协议,生成原始图像(FSE0)和使用DLR处理后的图像(FSEDL).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所有序列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清晰度、解剖结构显示进行主观评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客观定量图像质量分析通过分别计算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来评价.结果 总扫描时间为3分41秒.所有序列的FSEDL图像的腰椎椎体、椎间盘的SNR、CNR均高于FSE0图像(P均<0.05).且FSEDL图像具有较高的整体图像质量和清晰度,解剖结构显示更加清晰(P均<0.05);两名评分者间的一致性为0.754-0.923之间.结论 在腰椎常规2D FSE序列成像中,使用深度学习重建技术,能在4分钟内完成扫描的同时,提高总体图像质量.

    腰椎深度学习重建法磁共振成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