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8F-FDG PET/CT与MRI异机融合在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姜双士刘烜利王超冯洪燕...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MRI异机融合在高级别脑胶质瘤(HGG)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高级别脑胶质瘤(HGG)(n=3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n=20)和脑转移瘤(BM)(n=39)患者.所有患者同一天先后接受18F-FDG PET/CT和MRI双倍剂量增强扫描.采用视觉分析3组患者的病灶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半定量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标准化摄取值均值(SUVmean)、肿瘤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SUVmax的比值(T/N),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两组间关系.评价异机融合18F-FDG PET-CT/MRI在HG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增强特征、占位效应和病灶部位在HGG、PCNSL和B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分析中,PCNSL的SUVmax、SUVmean和T/N值均显著高于HGG(P<0.05)和BM(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强化特征和SUVmean在区分HGG和PCNSL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927);SUVmax和强化特征可以作为PCNSL和BM组间良好的分类预测模型(AUC=0.918).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联合MR双倍剂量增强形态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颅内HGG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神经胶质瘤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影像分析

    闻敏方申存李红谢青...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76例非小细胞肺癌伴软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与MRI影像表现.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患者临床症状以脑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还有颅神经、脊髓及脊神经受累症状.脑脊液异常主要包括颅内压升高、蛋白含量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水平的降低及脑脊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MRI增强多表现为累及多个脑叶软脑膜的弥漫性强化,MRI增强阳性组较阴性组发生脑积水及合并脑转移的几率更大.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伴软脑膜转移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表现具一定的特征性,全面认识其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性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MRI表现

    3D-Slicer重建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苏慧黄舒心吴玥姬将...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工作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7例患者69个动脉瘤共夹闭63个,术后CTA除5例图像质量不佳,余均可轻清晰显示瘤夹位置、残余瘤体、载瘤动脉瘤通畅性;术后CTA见2例夹闭不全,2例新发动脉瘤,9例血管广泛痉挛显影浅淡;脑出血3例,脑积水5例,脑梗死1例,以上结果与放射科工作站一致.两种方法重建3D-CTA对于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管径大小呈现无统计学差异,且一致性高.结论 3D-Slicer软件对于夹闭术后CTA的图像后处理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一种备选的工具服务于临床.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造影术图像后处理3D-Slicer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高雨佳刘振马骏霍英松...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 共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vs.158.19±28.06,P=0.037)、Pressure术后(19735.10±8609.18vs.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1.01vs.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术前(OR=1,95%CI:0.999~1,P=0.017)、Pressure术后(OR=1.001,95%CI:1~1.001,P=0.007)、WSS术前(OR=1.096,95%CI:1.002~1.198,P=0.045)和WSS术后(OR=0.888,95%CI:0.806~0.979,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及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1%.结论 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计算流体动力学壁剪切应力CT血管成像

    基于CTA影像组学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价值

    王玙璠陈艾琪谭诗琪杜小萌...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A影像组学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71例,破裂动脉瘤73例.使用达尔文科研平台在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分析.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00)和测试集(n=44),从每个动脉瘤中自动计算出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而筛选出最重要的分类特征去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对训练集及测试集进行评估,从而比较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之间的差异.结果 通过最大绝对值归一化、最优特征筛选百分比及SVM筛选出14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模型.CTA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表现良好(AUC分别为0.87(95%置信区间CI:0.78,0.98)和0.83(95%置信区间CI:0.63,1),P<0.05).结论 基于CTA影像组学构建模型在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组学CTA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颈动脉蹼诊断中的应用

    李鑫柴家荣王彦平李晓军...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CE-MRA)对颈动脉蹼的诊断价值,为颈动脉蹼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颈动脉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3D CE-MR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 CE-MRA与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准确性,并比较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根据CTA检查结果显示,110例疑似颈动脉蹼患者中,确诊颈动脉蹼94例,其中管腔轻度狭窄46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20例.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的敏感度和准确度高于颈动脉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CE-MRA与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0.782,P<0.001).结论 3D CE-MRA在颈动脉蹼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其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高.

    磁共振成像管壁成像技术颈动脉蹼

    3D-pCASL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可行性研究

    代斌刘远成田冲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pCASL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CTA或MRA检查提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血管腔狭窄70%-99%)患者32例,分别行3D-pCASL(PLD选择1.5s、2.5s)及DSC-PWI检查;在患侧DSC-达峰时间(TTP)异常最显著层面及镜面对照区分别测量两个PLD脑血流量(CBF)及DSC-PWI的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TTP,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侧脑区各参数的差异.计算血管狭窄侧与镜面对照脑区相对值,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同时测量ASL-PLD 1.5s CBF和DSC-TTP灌注异常区域的面积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与对照脑区比较,32例患者异常灌注脑区ASL-PLD 1.5s及2.5s CBF、DSC-CBF、DSC-MTT、DSC-TTP参数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94、-20.07、-11.83、14.33、13.48,P值均<0.01);DSC-CBV间无统计学意义(t=-1.51,P=0.143);异常灌注脑区ASL-PLD 1.5s CBF与ASL-PLD 2.5s CBF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4,P<0.01).标准化后ASL-PLD 1.5s rCBF与DSC-rMTT、DSC-rTT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0.79,P值均<0.01),ASL-PLD 2.5s rCBF与DSC-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DSC-TTP与ASL-PLD 1.5s CBF灌注减低区域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4,P>0.05).结论 3D-pCASL(PLD 1.5s及2.5s)灌注成像可以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且具有定量及无需注射钆对比剂的优点.

    动脉自旋标记(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

    CTA联合血清MMP-9、TIMP-1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戴云蛟艾伟平刘晓翠徐文丽...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至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均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CTA诊断颈动脉斑块价值.试验组和参照组均接受血清MMP-9、TIMP-1检测.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的血清MMP-9、TIMP-1水平差异.在试验组中,以DSA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比两组之间的血清MMP-9、TIMP-1水平差异,对CTA联合血清MMP-9、TIMP-1诊断颈动脉斑块的效果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CTA检测结果显示存在颈动脉斑块者64例,无斑块组76例,CTA诊断颈动脉斑块敏感度为96.88%,特异性为97.37%,准确度为97.14%;试验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TIMP-1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TIMP-1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TA、MMP-9、TIMP-1水平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依次为0.979、0.835、0.812和0.993.结论 CTA联合血清MMP-9、TIMP-1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脑梗死颈动脉斑块

    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CT征象、参数表现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宋承东周聪李昌勇王兆薇...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血肿扩大(HE)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参数表现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方法 对于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HE的患者纳入HE组(59例),未发生HE的患者纳入无HE组(6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CT征象、参数表现,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CH患者HE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ICH患者HE的预测价值.结果 HE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无HE组;基线血肿量、全血NPR水平均高于无HE组;初诊血肿体积、高低密度差大于无HE组;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及联合征象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0.68%、44.07%、35.59%、52.54%及83.05%,均高于无HE组的7.69%、7.69%、4.62%、9.23%及20.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H患者H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全血NPR水平高、初诊血肿体积大、高低密度差大、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及联合征象(OR=1.575、2.406、1.408、1.929、2.713、2.784、2.195、2.633,P<0.05).构建回归方程模型:logit(P)=-8.983+全血NPR水平×0.454+初诊血肿体积×0.878+高低密度差×0.342+岛征×0.657+漩涡征×0.998+黑洞征×1.024+混合征×0.786+联合征象×0.968.ROC曲线显示,当logit(P)>12.41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4,95%CI为0.746~0.887,χ2为8.848,诊断敏感度为79.66%,特异度为73.85%.结论 ICH患者H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全血NPR水平高、初诊血肿体积大、高低密度差大、漩涡征、岛征、混合征、黑洞征及联合征象,预测模型对其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尽早结合上述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ICH患者HE的发生风险.

    脑出血血肿扩大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征象参数表现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

    王秀萍王平翻李豪鹏焦美艳...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及、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6例为短暂性脑缺血组,两组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性质及相关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参数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斑块位置(腹侧壁、上侧壁)、狭窄重构方式(负性)、斑块表面形态(不平整)比例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mln)水平明显低于短暂性脑缺血组,管壁面积(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患者斑块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mln、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828、0.779、0.821、0.936(P均<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斑块多出现在腹侧壁、上侧壁部位,狭窄呈负性重构、斑块表面形态不平整,LAmln、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明显异常表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