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磁共振对于病毒性脑炎及颅内结核的诊断价值研究

    谷聚贤户红伟姚彦刘超...
    31-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对于病毒性脑炎(VE)及颅内结核(I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VE患者48例、IT患者41例、亚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氢质子MR波谱分析(1H-MRS)成像扫描.观察比较VE、IT、亚急性脑梗死和低级别胶质瘤四组患者的ADC值、rCBF值和1H-MRS结果.结果 IT患者的平均ADC值较正常对照区ADC值升高,而VE患者、亚急性脑梗死和低级别胶质瘤三组的平均ADC值均较正常对照区ADC值减低.IT患者rADC均高于VE患者、亚急性脑梗死患者和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以VE患者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显著(P<0.05).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平均rCBF较正常对照区rCBF升高,而IT患者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rCBF均较正常对照区rCBF减低,其中亚急性脑梗死患者降低最明显,而VE患者平均rCBF较正常对照区稍降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rrCBF均高于VE患者、IT患者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显著(P<0.05).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Cho/Cr和Cho/NAA比值明显高于VE患者、IT患者、亚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VE患者的Cho/Cr和Cho/NAA比值低于IT患者(P<0.05).结论 ADC值、rCBF值、Cho/Cr和Cho/NAA比值对VE和I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的判断.

    功能磁共振病毒性脑炎颅内结核诊断价值

    产前MRI筛查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价值

    李丽娟郝天丽张杰姜丽娜...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产前MRI筛查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465例产妇临床资料,所有样本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测,超声结果提示60例胎儿透明隔间腔存在异常,进一步进行MRI检测.记录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种类,同时对比两种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透明隔腔偏小16(26.67%),透明隔腔增宽12(20.00%),透明隔腔未显示10(16.67%),透明隔腔未显示并胼胝体发育不全9(15.00%),透明隔腔缺失6(10.00%),透明隔腔回声异常5(8.33%),无叶全前脑2(3.33%).MRI检测显示透明隔腔偏小18(30.00%),透明隔腔增宽14(23.33%),透明隔腔未显示11(18.33%),透明隔腔未显示并胼胝体发育不全10(16.67%),透明隔腔缺失7(11.67%).MRI检查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 MRI能提高产前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准确率,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磁共振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胎儿产前检查

    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蒲阳母其文郭志伟唐雨露...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CTA参数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2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影响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A检查指标.根据有无动脉瘤破裂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与CTA扫描资料,以LASSO回归筛选变量,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列线图进行可视化.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226例患者中共有121例(53.53%)出现破裂.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间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家族史、动脉瘤部位、动脉瘤血管位置、异常搏动点、瘤颈、AR、SR、流动角及子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波动点、AR、SR、流动角及子囊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AUC为0.886[95%CI(0.844,0.928)].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概率阈值为0.15-1.0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颅内小动脉瘤破裂主要受异常波动点、AR、SR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可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制订.

    颅内小动脉瘤CTA多因素分析列线图模型

    CDUS、CT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DSA的一致性分析

    程任捷王伟唐文成李宇...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DUS、CTA、DSA检查.查看并对比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Kappa分析CDUS、CTA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的效能.结果 在1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对象中,经CDUS检查证实有117例存在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CTA检测出94例,DSA检测出40例,CDUS、CTA及DSA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在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共检测出80块斑块,CDUS、CTA及DSA之间不规则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不规则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结论 通过与DSA检查结果对比,CDU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具有一定一致性,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一致性

    双低剂量技术在双能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刘利计一丁张亦弛迟婧...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能量头颈部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间本院102名因头颈部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A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CD、DLD两组,CD组行常规剂量扫描,DLD组行双低剂量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行MIP、VR、MPR、CPR、双能量去骨去钙化等后处理,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选取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M1段测量血管的噪声、SNR、CNR,记录2组患者的x线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mGy)和DLP(mGy·cm),计算其有效剂量ED(mSv),计算2组患者的碘摄入量Ⅰ(mg),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组与DLD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均能满足诊断的要求.2名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17、0.825).2名医师对2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2、-0.283,均P>0.05).CD组与DLD组图像各层面血管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5、0.689、0.906,均P>0.05);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血管噪声、SNR、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30~1.842,均P>0.05);颈总动脉起始部层面CD组噪声大于DLD组(t=2.855,P<0.05),SNR、CNR小于DLD组(t=-4.959、-5.041,均P<0.05).DLD组患者CTDIvol、DLP及ED较CD组分别降低36.9%、35.3%、35.2%(t=186.138、37.753、37.753,均P<0.05).DLD组患者碘摄入量较CD组降低57.1%(10.5g VS.24.5g).结论 双低剂量双能量头颈部CTA扫描技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摄入量.

    低剂量双能量成像头颈部CTA虚拟单能谱

    基于HR-MR-VWI探讨ICAS斑块特征、血管壁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张杨赵启利张曦许涛...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HR-MR-VWI探讨ICAS斑块特征、血管壁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HR-MR-VWI扫描检查;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记录其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情况,并依照患者是否出现脑卒中分为脑卒中亚组和无症状亚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影响及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壁LARL、OWAMLN、WAML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AMLN水平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明显(P<0.05);脑卒中组患者血管壁LARL、OWAMLN、WAMLN、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组,LAMLN水平明显低于无症状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ARL、OWAMLN、WAMLN、狭窄率、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LAMLN与缺血脑卒中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LARL、低LAMLN、高OWAMLN、高WAMLN、高狭窄率、高斑块负荷及高重构指数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HR-MR-VWI检测ICAS患者中斑块特征、血管壁参数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性威胁因素.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血管壁参数缺血性脑卒中

    探索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的应用价值

    杜峻吴山刘志荣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行颌面部两期增强CT患者103例,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腮腺肿瘤(良性71例,恶性32例).于两期增强CT图像手动勾画肿瘤ROI,提取组学特征采用LASSO降维筛选特征后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并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对模型性能评估,通过实施Hosmer-Lemeshow适合度评估模型的统计拟合度并绘制了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一步探讨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根据rad-score建立的LR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8(95%CI 0.724-0.931)和0.826(95%CI 0.711-0.925).校准曲线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了显著净收益的增加.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具有术前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精准诊疗.

    腮腺肿瘤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组学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KRAS突变的预测价值

    于丽朱璇璇魏宁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20例肺腺癌患者影像及病理资料,采用横断面分层法将患者分为建模组(80例)和验证组(40例),将建模组患者按照KRAS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22例)和野生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clinic)模型、影像组学(rad)模型和联合(combine)模型对肺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进行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对三种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建模组患者Clinic模型=1.168+0.976×性别+0.041 ×年龄+1.298×吸烟史;Rad模型=1.451+1.412 ×orig_shape_MAL+1.274 × wave_LHH_GLSZM_GLNU+0.925×wave_HHH_GLDM_DE+0.753 ×wave_HLL_FO_Minimum+1.168 ×wave_HHH_FO_TE;Combine模型=0.943+0.305×性别+0.351 × 年龄+0.941 × 吸烟史+0.795 × Rad-score.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显示三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发现,建模组和验证组combine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高于rad和clinic(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各模型在建模组与验证组中均具有良好拟合效果.临床决策曲线显示combine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较另两种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联合对肺腺癌患者KRAS突变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影像组学肺腺癌PET/CT

    低剂量CT联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蒋浩曹新超吴桐郭志斌...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低剂量CT联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5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9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低剂量CT扫描,并检测CT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肺癌发生的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低剂量CT与CTC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肺癌组有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有吸烟史、CTC阳性人数均高于对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吸烟史、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CTC阳性是影响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分析显示,分叶征诊断肺癌早期的AUC值为0.747,95%CI为0.664~0.818;胸膜凹陷征的AUC值为0.789,95%CI为0.710~0.854,CTC预测的AUC值为0.840,95%CI为0.767~0.898,三者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78,95%CI为0.811~0.928.结论 低剂量CT表现中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CTC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者联合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肺癌低剂量CT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早期诊断

    开发并验证术前基于瘤灶及瘤周的临床放射学列线图以预测肺结节病理浸润性

    夏志颖刘子蔚包陈政任胡秋根...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肺结节瘤灶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开发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深度学习模型,结合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信息,构建用于预测肺结节浸润性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切除的242例GGN患者,分为腺体前驱病变(AAH/AIS)和浸润性肺腺癌(MIA/IAC),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征象、临床特征的差异性.从肺部CT图像勾画肺结节及瘤周靶区,通过单因素秩和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性能,在外部队列中对模型进行泛化性验证.结果 BPNN模型在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883(95%CI:0.830-0.929)、0.854(95%CI:0.786-0.909)和0.854(95%CI:0.786-0.909).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月牙征、CT值、GGN长径是预测肺结节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此构建临床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889(95%CI:0.835-0.934)、0.778(95%CI:0.668-0.879)和0.901(95%CI:0.856-0.940).结合BPNN模型及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952(95%CI:0.920-0.977)、0.891(95%CI:0.807-0.959)和0.939(95%CI:0.899-0.968).相比其他两个模型,联合模型评估肺结节病理浸润性展示了更强的模型性能.结论 基于瘤灶及瘤周放射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放射学信息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性能,联合模型在外部队列中得到较好的泛化性验证,可辅助临床对肺结节诊疗提供参考意见.

    肺结节反向神经传播网络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