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子宫肉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张晓燕徐晨曲倩倩周萍...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总结子宫肉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总结并探讨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8例,其中4例病灶局限于宫腔内,4例表现为盆腔巨大包块,8例病灶均呈囊实性包块;未分化子宫肉瘤1例,呈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边界清,DWI呈边缘环形高信号;子宫腺肉瘤2例,表现结节状、团块状混杂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均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表现为盆腔内巨大囊实性占位,病理证实病灶侵穿浆膜累及局部肠壁浆膜下组织.结论 子宫肉瘤常表现为盆腔内囊实性包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可侵犯邻近结构或发生远处转移.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常表现为等或稍长T1WI、混杂长T2WI信号,DWI呈高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子宫肉瘤影像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BM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及对危及器官的影响

    汪秀红张汉鑫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骨髓单独限量调强适形放疗(BM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宫颈癌术后全盆腔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并探讨对危及器官(OAR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宫颈癌术后行全盆腔放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放疗方式不同分为 BMS-IMRT 组(n=16)与 3D-CRT 组(n=24),BMS-IMRT组接受BMS-IMRT计划,3D-CRT组接受3D-CRT计划.比较2组靶区剂量分布,OARs的剂量学差异以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BMS-IMRT组和3D-CRT组的D9s[(44.78±0.42)vs(44.61±0.57)]、V95[(99.40±2.73)vs(99.07±5.26)]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MS-IMRT组的均匀指数(HI)[(1.07±0.04)vs(1.11±0.02)]、适形指数(CI)[(0.67±0.10)vs(0.48±0.07)]均优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RT组直肠、膀胱、小肠的V40,小肠V35,骨髓V20和骨髓V10均明显高于BMS-IMRT组(P<0.05);BMS-IMRT组Ⅱ级及以上骨髓抑制的比例明显低于3D-CRT组[66.67%vs 31.25%](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全盆腔放疗中,BMS-IMRT计划在保证靶区剂量前提下,更有助于保护危及器官,改善骨髓抑制情况.

    宫颈癌骨髓单独限量调强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危及器官骨髓抑制

    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

    张翼张静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提高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4±11.5岁,其中未绝经患者12人,平均年龄为37.6±7.7岁,绝经患者7人,平均年龄为57.3±2.4岁.18位患者有临床症状,以月经不规律及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其中11位患者有激素检查结果,72.7%雌激素水平升高,卵泡刺激素水平均下降.MRI上18例为单侧肿块,1例为双侧,多表现为实性肿块内多发囊性灶及出血.T1WI上以低信号为主,80%可见出血灶;T2WI以高信号为主,85%可见"蜂窝征"及"海绵征".结论 结合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特征MRI表现和临床特点,对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卵巢颗粒细胞瘤MRI临床分析

    卵巢Brenner瘤CT和MRI表现:附14例病例报告

    陈明井翟蕊李倩王传国...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Brenner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卵巢Brenner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4例Brenner瘤患者均已绝经,均为单侧,左侧10例,右侧4例.12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各1例.7例囊实性、4例实性、3例囊性.实性部分T2WI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实性部分ADC值范围约0.25~1.17×10-3mm2s,平均ADC值为1.14×10-3mm2s,其中1例恶性患者的ADC值为 1.01× 10-3mm2/s,4例良性ADC值低于 1.0 × 10-3mm2/s.9例伴钙化,其中交界性、恶性各1例;7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3例(其中1例恶性)TIC曲线呈持续上升型.4例合并粘液性囊腺瘤.结论 卵巢Brenner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多伴钙化、ADC值范围广、TIC曲线呈持续上升型,但钙化、ADC值、TIC曲线型态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依据.

    Brenner瘤卵巢肿瘤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T2WI 3D-SPACE+RS-EPI DW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肿瘤淋巴结分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王俊波王晋君丁建峰张崇杰...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T2WI 3D-SPACE联合RS-EPI DW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肿瘤淋巴分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2年2月在本院确诊直肠癌并进行影像学检查的96名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选择T2WI 3D-SPACE进行检查,研究组采用T2WI 3D-SPACE联合RS-EPI DWI进行检查,由盲选形式经检查结果呈现给2位资历较高的临床医师对直肠癌术前肿瘤淋巴分期的结果进行鉴别,分析两组肿瘤淋巴结分期阳性诊断的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在直肠癌术前是肿瘤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T3期和T4期,对照组的准确率分别为75.61%和84.38%,研究组为97.56%和 100%,有差异纳入统计(P<0.05);对照组的总准确率和淋巴结阳性准确率分别为70%和79.55%,研究组的总准确率和淋巴结阳性准确率分别为95%和97.73%,研究组总准确率和淋巴结阳性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有差异纳入统计(P<0.05).结论 T2WI 3D-SPACE联合RS-EPI DWI检查能提高直肠癌术前肿瘤淋巴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直肠癌术前的肿瘤淋巴结的扫描,为临床医生的确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T2WI3D-SPACERS-EPIDWI直肠癌肿瘤淋巴分期诊断准确率

    DCE-MRI与肿瘤标志物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胡接园徐乙正李建国翟元伟...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肿瘤标志物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治疗的直肠癌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转移组46例与无淋巴结转移组134例,比较淋巴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DCE-MRI参数(Ktrans、Ve、Kep)、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DCE-MRI参数(Ktrans、Ve、Kep)、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与联合数据评估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淋巴转移组Ktrans、Ve、Kep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淋巴转移组CEA、CA199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trans、Ve、Kep、CEA、CA199是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Ktrans、Ve、Kep、CEA、CA199评估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62、0.813、0.808、0.763、0.754.DCE-MRI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联合、五项联合评估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89、0.853、0.89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CEA、CA199评估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价值,且联合检测评估淋巴结转移准确性更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肿瘤标志物评估价值

    瘢痕妊娠宫腔镜术中大出血与影像参数相关研究

    王全帮季鹏杨艳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影像参数与瘢痕妊娠宫腔镜术中出血量相关性.方法 搜集合肥市三院2018年07月至2021年10月宫腔镜切除瘢痕妊娠患者39例,按出血量是否大于中位数50mL,把病例分成两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利用t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参数差异性,取较小P值纳入回归模型,赋值阳性事件大出血为1,非大出血为0,计算从对照组到病例组参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影响大出血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对比24例非大出血和15例大出血病例参数,组间孕囊变形度、瘢痕深度和宽度数据存在差异,P值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瘢痕宽度是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度OR值=1.246,95%CI 1.038-1.495,P=0.018),其预测大出血的ROC曲线AUC=0.831,P=0.001,当瘢痕宽度大于16.5mm时,预测敏感度为0.67,特异度为0.79.结论 瘢痕妊娠宫腔镜术中大出血与孕囊变形度(圆度)、瘢痕深度和宽度相关,且瘢痕宽度是瘢痕妊娠更重要的危险度评价指标.

    瘢痕妊娠宫腔镜大出血危险度磁共振影像参数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静脉性阴茎海绵体漏的应用与征象分析

    陆善金丁可黄瑞岁孙毅海...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的3D-CT模型,对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静脉漏作出精确定位诊断.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58例,其中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25例,阴茎海绵体CT血管增强检查33例.采用MIP+VR后处理技术重建阴茎及盆腔静脉的CT三维图像.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医师在盲法条件下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采用t检验对两组评分比较,采用Kappa检验对图像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 25例X线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88%;33例CT增强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100%.两名医师对CT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63),对造影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9);CT血管增强图像质量评分为(4.44±0.68)分,造影图像质量评分为(3.52±0.9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完成阴茎静脉回流系统解剖性重建,并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3D-CT模型.

    静脉回流3D-CT模型分析

    深度学习重建提高腹部能谱CT图像质量和病灶诊断的可行性研究

    褚冰倩沈艺宋建刘斌...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与常规多模型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Veo,ASIR-V)相比,评估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DLIR)提高能谱CT单能量图像的图像质量和病灶诊断检出率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纳入65例完成腹部能谱CT扫描的患者,对病人的门脉期扫描数据分别增加在薄层(1.25mm)层厚下的ASIR-V40%、DLIR-M(中度)、DLIR-H(高度)三种重建方式进行重建.获取70keV条件下常规5mm的ASIR-V40%及薄层(1.25mm)的ASIR-V40%、DLIR-M、DLIR-H共4组的门脉期图像.对4组图像的肝脏、脾脏、竖脊肌及背部脂肪进行CT值、SD值的测量,并计算相应的SNR及CNR.此外,计算薄层(1.25mm)的3组数据中肝脏病灶在门脉期图像的检出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病灶的诊断信心由2名有着丰富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分.结果 对于能谱扫描下70keV的薄层(1.25mm)图像,DLIR-M组和DLIR-H组较ASIR-V40%组的肝脏、脾脏、竖脊肌及背部脂肪的SD值更低,SNR、CNR更高(P均<0.001),且三组数据的病灶检出率一致,而DLIR-M组和DLIR-H组的诊断信心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AS IR-V40%组,其中DLIR-H组分数最佳.此外,70keV的薄层(1.25mm)DLIR-H组图像的SD值、CNR较70keV的常规5mmASIR-V40%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11,0.358,0.208,0.052).结论 和常规的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相比,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获得的能谱单能量图像能在保证理想的诊断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腹部CT的图像噪声,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更高的病灶诊断信心.同时,与70keV+ASIR-V40%相比,70keV+DLIR-H能够在相似图像噪声的情况下实现更薄层厚图像重建.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能谱成像门脉期图像质量病灶诊断

    磁共振mapping技术定量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刘清钊骆旖旎汪颖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mapping技术定量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1配对原则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18例轻度DN患者(eGFR>60mL/min·1.73m2)、18 例中度 DN 患者(eGFR 60~30 mL/min·1.73m2)、18例重度DN患者(eGFR<30mL/min·1.73m2,共计54例D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DN组,同期按照选取5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对比T1值、T2值,采用ROC曲线模型诊断DN和预测DN患者肾功能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DN组的T1值、T2值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的T1值、T2值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1值、T2值及综合参数诊断DN的AUC值分别为(0.801、0.809、0.840,P<0.05),敏感度分别为66.70%、63.00%、72.20%;特异度分别为85.20%、90.70%、88.90%.T1值、T2值及综合参数预测DN患者肾功能的AUC值分别为(0.782、0.770、0.824,P<0.05);敏感度分别为77.80%、55.60%、72.20%;特异度分别为72.20%、97.20%、86.10%.结论 磁共振mapping技术可定量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DN.

    磁共振弛豫时间定量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