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小血管病MRI特征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研究

    尹晓勤李莹汪小华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一般资料及MRI影像学资料,并依据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进行分组,其中65例患者未出现脑梗死纳入为未脑梗死组,39例患者纳入为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MRI影像学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小血管MRI特征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情况、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及脑萎缩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均为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存在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等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病风险,此外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同样为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脑梗死影响因素

    MRI-DWI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评估及复发的预测价值

    邢海昌姜顺刘淑玲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评估及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MRI检查,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入院时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信号是否一致分为DWI-FLAIR匹配组与DWI-FLAIR不匹配组,比较两组基础疾病、梗死病灶区表观弥散系数(ADC)等基线资料及临床结局,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观察1年复发率.结果 DWI-FLAIR不匹配组病灶体积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DWI-FLAIR匹配组(P<0.05),ADC值明显高于DWI-FLAIR匹配组(P<0.05).DWI-FLAIR不匹配组溶栓1d及7d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DWI-FLAIR匹配组(P<0.05),溶栓3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DWI-FLAIR匹配组(P<0.05).DWI-FLAIR不匹配组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DWI-FLAIR匹配组(3.57%vs 26.47%,P<0.05);1年复发患者初次入院时ADC值为(0.29±0.04)× 10-3mm2/s,明显低于1年未复发患者入院时的ADC值(0.40±0.08)× 10-3mm2/s(P<0.05),ROC曲线也显示,入院时ADC值对预测患者1年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截断值为0.33× 10-3mm2/s.结论 DWI-FLAIR不匹配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缺血半暗带,静脉溶栓预后较好、复发风险较低,梗死病灶区ADC值也有利于预测患者1年复发风险.

    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静脉溶栓复发

    异机融合18F-FDG PET/MRI对癫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

    伍雪晴李建东路莉赵海珊...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了异机融合18F-FDG PET/MRI在治疗癫痫方面的效果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8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41例,患者均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以立体定位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及术中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探讨PET/MRI异机融合图像对于癫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41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或颅内神经刺激器植入进行干预.结果 41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MRI显像阳性率65.9%(27/41),定侧准确率58.5%(24/41),定位准确率46.3%(19/41);18F-FDG PET/CT阳性显像率95.1%(39/41),定侧准确率82.9%(34/41),定位准确率78.0%(32/41);18F-FDG PET/MRI融合检查阳性率97.6%(40/41),定侧准确率95.1%(39/41),定位准确率90.2%(37/41).41 例患者中结节性硬化2例,海马硬化11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7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均与MRI报告提示一致;余18例未发现明确病因.结论 18F-FDG PET/MRI对癫痫病灶检出及定侧、定位价值高于传统的MRI检查,而 18F-FDG PET/CT显像和 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显像在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检出阳性率和致痫灶定侧定位准确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MRI对病因诊断更为明确.对于病因明确的患者及MRI阴性而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患者,其术后疗效好.

    癫痫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异机融合

    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MRI在诊断脑内小灶性出血的临床研究

    殷灿邓喜青胡振刘珺...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颅脑平扫序列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脑小灶性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临床疑诊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查序列包括颅脑平扫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对符合研究标准的128例脑小灶性出血患者MRI图像进行研究,对比分析SWI、DWI、常规MRI平扫序列显示脑小灶性出血情况.结果 128例中,95例高血压脑微出血灶,20例脑淀粉样变性,4例脑梗死伴出血,9例海绵状血管瘤.小灶性出血在T1WI上以低信号影为主,T2WI和T2-FLAIR上多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影为主,DWI序列中以低信号或等信号影为主.小灶性出血在SWI序列中多为点状、类圆形或环形低信号影.128例脑小灶性出血患者在SWI序列、DWI序列及常规平扫序列检出阳性病例数分别为128例、96例及40例,SWI序列中出血病灶的检出率较DWI和常规MRI序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在128个患者中共发现896个出血性病灶,DWI和平扫序列检测出血病灶分别为302个和67个;SWI序列发现的出血灶数量显著高于DWI和磁共振平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对128例脑小灶性出血部位进行了统计,235个在皮层区、216个在基底节区、208个在丘脑,237个在幕下;脑小灶性出血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WI、DWI联合MRI平扫可提高脑内小灶性出血的诊断准确率,对患者相关脑内疾病的诊治与预后评价有重要临床意义.

    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脑小灶性出血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联合estroke人工智能评估在晚时间窗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术的临床研究

    李绍发黄晓李登星黄志志...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联合estroke人工智能评估在晚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IS)动脉取栓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晚时间窗AIS患者,所有患者经多模态MRI联合estroke人工智能评估后均可进行动脉取栓,根据eStroke人工智评估结果,将患者按照梗死体积分为低梗死组(梗死体积<21ml)、中等梗死组(21mL<梗死体积<31mL)及较大梗死组(31mL<梗死体积<51mL).另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急诊取栓的时间窗内AIS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术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统计患者取栓次数、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90 d死亡情况及脑卒中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果 与低梗死组比,较大梗死组血管再通率降低(P<0.05),与较大梗死组比较,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升高(P<0.05);与低梗死组比较,对照组血取栓次数增加(P<0.05);与低梗死组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4组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与低梗死组比较,中等梗死组及较大梗死组mRS评分、NIHSS评分升高(P<0.05),与中等梗死组比较,较大梗死组mRS评分、NIHSS评分升高(P<0.05),与较大梗死组比较,对照组mRS评分、NIHSS评分降低(P<0.05),低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mRS评分、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MRI联合estroke人工智能评估晚时间窗AIS动脉取栓术中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率,有利于减少取栓次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急性脑梗死多模态磁共振成像estroke人工智能晚时间窗动脉取栓

    成人型弥漫性脑胶质瘤影像形态学表现与MGMT蛋白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段瑾葛学卓铄汪秀玲...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型弥漫性脑胶质瘤的MRI影像表现与MGMT蛋白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19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术前磁共振影像学及一般临床资料,根据MGMT蛋白表达情况将其分为MGMT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两组,分析两组间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MGMT蛋白表达阴性的胶质瘤相比,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磁共振增强以环形强化更为多见,瘤周水肿程度以中重度水肿多见,高级别(WHOⅢ-Ⅳ级)肿瘤占据多数(P<0.005).结论 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在磁共振图像上以环形强化、瘤周水肿程度较重为特点,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早期预知MGMT蛋白表达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胶质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MGMT蛋白磁共振成像瘤周水肿

    垂体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预后分析

    谢珊珊宋承汝张勇李振乾...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PitB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本院1例PitB患儿资料,并以"pituitary blastoma"或"垂体母细胞瘤"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总结PitB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分析预后.结果 共收集23例PitB患者,临床最常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神经性眼病及发育迟缓.影像表现为鞍区及鞍上囊实性、实性或囊性占位,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患者5年OS为(58±11)%.全切/近全切、次全切/未切除组患者5年OS分别为(79±13)%、(42±14)%.接受放化疗和未放化疗患者的5年OS分别为(44±13)%、(86±13)%.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5年OS显示肿瘤全切/近全切组高于次全切/未切除组患者(x 2=4.705,P=0.030),而患者是否接受放化疗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x 2=1.554,P=0.213).结论 PitB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Cushing综合征、神经性眼病及发育迟缓,影像上表现为鞍区及鞍上的囊实性、实性或囊性占位.手术切除方式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是否接受放化疗与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垂体母细胞瘤影像DICER1基因预后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不典型MRI表现

    曹璐李振武吕建波勾振恒...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CNSL)的不典型MRI表现,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典型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23例不典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资料,通过发病部位、病灶信号、强化方式以及周围水肿程度分析其特征.结果 23例患者共有病灶58个,10例多发,13例单发.不典型的发病部位(大脑半球表浅区11个、小脑半球10个、脑室内4个);不典型表现主要为:病灶内信号(出现坏死21个,出血1个,DWI信号:7个表现为等低信号,3个表现为混杂信号);强化方式(2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12个病灶表现为环形强化);肿瘤周围水肿(重度18个).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典型MR表现可以表现为部位、信号、水肿、强化等各个方面,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生率增加,正确认识其不典型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CT/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在颅外神经鞘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宋新浩李帅王俊魁王肖辉...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在颅外神经鞘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12月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颅外神经鞘瘤并术前行超声或CT引导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的177例患者,其中超声引导者79例,CT引导者98例,总结其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穿刺时间、穿刺过程、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并比较腹部病变中两种引导方式有无差异,探讨不同部位合适引导方式.结果 2例浅表病变患者因远端疼痛、麻木不适仅穿刺1针,余175例穿刺顺利完成,病理符合率中超声为94.94%(75/79),CT为92.86%(91/98);并发症发生率超声为7.59%(6/79),CT为9.18%(9/98).腹部病变中超声组15例,CT组29例,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诊断神经鞘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胸部病变首选CT引导,其余部位病变均可首选超声引导,病变较大时穿刺前可选择超微血流成像、超声造影、对比增强CT等选择合适靶病灶减少组织不满意率.

    神经鞘瘤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CT超声病理并发症

    MS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金兆维王亚利张丹丹胡佳伟...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CAS)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CAS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进行MS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评估MSCTA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左、右侧颈内动脉狭窄29例、4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2例,CAS治疗血管共94支,手术均成功;MSCTA结果显示,CAS术前94支血管以中、重度为主,占比82.98%,部分血管闭塞,占比13.83%,CAS术后以轻度狭窄为主,占比92.55%,部分患者为中度狭窄,占比7.45%,无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82例患者CAS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术前,MSCTA评估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的灵敏度分别为0.00%、77.08%、90.62%、85.71%,特异度分别为96.80%、90.38%、88.701%、98.75%,准确率分别为96.80%、84.00%、89.36%、96.80%,与DAS结果比较,kappa值分别为0、0.678、0.770、0.870;CAS术后,MSCTA评估轻、中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的灵敏度分别为92.55%、0.00%,特异度分别为0.00%、92.55%,准确率均为92.55%,与DAS结果比较,kappa值均为0,MSCTA评估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结果均与DAS结果一致.结论 MSCTA在CAS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