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源CT低剂量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迭代重建在婴幼儿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孙升级徐媛李海萍屈瑞...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Turbo Flash扫描模式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在婴幼儿非镇静状态下胸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本院2022年3月至8月因临床怀疑肺部感染需要胸部CT检查的婴幼儿患者90例.随机分为100kV实验组、70kV实验组和常规扫描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均采用西门子第3代双源CT、Turbo Flash扫描模式,ADMIRE重建;常规扫描对照组采用西门子64层CT常规儿童胸部CT平扫协议.比较三组患儿的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100kV实验组的扫描时间、辐射剂量(SSDE)分别较常规扫描对照组下降88.48%、8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较70kV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常规扫描对照组图像可见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图像质量评分均低于100kV实验组和70kV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婴幼儿胸部CT低剂量Turbo Flash扫描模式联合ADMIRE(3级)重建可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减少运动伪影、大幅度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保障婴幼儿患者非镇静状态胸部CT检查质量.

    婴幼儿胸部辐射剂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迭代重建

    探究多螺旋CT联合HMGB1检测在儿童先天性胸廓畸形中诊断价值

    张伟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螺旋CT联合HMGB1检测在儿童先天性胸廓畸形中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57例疑似胸廓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诊断为"金标准",将确诊为胸廓畸形的43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余14例非胸廓畸形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观察组患儿进行MSCT扫描检查,记录其CT相关数据.比较基础资料、不同亚型、不同急性严重程度之间CT相关数据及血清HMGB1水平;比较MSCT扫描、血清HMGB1水平检测及二者联合对先天性漏斗胸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性别、年龄、BMI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亚型漏斗胸患儿Hailer指数、心脏旋转角、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胸骨凹陷角度、血清HMGB1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轻度漏斗胸患儿Hailer指数、心脏旋转角、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血清HMGB1水平均低于中度、重度漏斗胸患儿,胸骨凹陷角度高于中度、重度漏斗胸患儿(P<0.05);中度漏斗胸患儿Hailer指数、心脏旋转角、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血清HMGB1水平低于重度漏斗胸患儿,胸骨凹陷角度高于重度漏斗胸患儿(P<0.05)o MSCT联合HMGB1检测漏斗胸检出率是90.70%,远高于MSCT扫描的69.77%、血清HMGB1水平检测的41.86%(P<0.05).ROC曲线分析MSCT扫描、血清HMGB1、二者联合检测对先天性漏斗胸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发现,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及AUC均高于MSCT扫描及血清HMGB1.结论 MSCT联合HMGB1检测能高效诊断出儿童先天性胸廓畸形,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多螺旋CT高迁移率蛋白B1先天性胸廓畸形漏斗胸诊断价值

    先天性左心耳发育不良或是左心耳未发育一探寻其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李炜庞茂华周华王伟...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寻左心耳发育不良和左心耳未发育的影像学表现,并了解此类先天性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影像学诊断左心耳缺如患者5例,均有心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及肺部CT平扫检查,对他们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食管超声检查中,3例报告左心耳未见显示,2例报告左心耳极细小且自发显影;5例肺静脉CTA中,1例肺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未见左心耳显影;2例肺静脉期未见左心耳显影,延迟期极少量对比剂充盈左心耳;2例肺静脉期左心耳线状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左心耳显影范围略扩大.5例肺部CT平扫均可以在正常位置显示极小的左心耳解剖形态.所有患者冠状静脉窦结构正常,管径不同程度扩张.5例房颤患者CHA2DS2-VASc卒中评分为7分,7分,6分,7分,6分,均为高危卒中患者,4例患者有反复腔隙性脑梗塞,1例患者曾发生有大面积脑梗塞.结论 本组影像学初步诊断左心耳缺如的5例患者,结合其胸部CT平扫,发现左侧房肺沟均存在类似极小指状结构且其内部梳状肌发达、残余管腔极为细小,因此,类似病例是否左心耳真正解剖意义上的缺如值得商榷,归结为左心耳发育不良似乎更为妥当.左心耳发育不良的房颤患者,临床血栓事件并未减少,其临床卒中风险可能仅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

    左心耳发育不良左心耳缺如血栓栓塞多模态影像学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延迟强化技术评估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应用价值

    郑英杰耿建芳付力博杨鹏...
    77-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延迟强化技术(LGE-CMR)评估缺血性心肌病(ICM)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ICM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LG E-CM R有无心肌延迟强化分为LG E阳性组和LG E阴性组.LGE阳性组再根据LGE阳性节段数分为瘢痕心肌节段数<6和瘢痕心肌节段数≥6两个亚组.分析比较LGE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心功能参数值及ADC值,LGE阳性两个亚组患者延迟强化情况,并分析比较LGE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ICM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最佳诊断分界点、敏感度、特异度以及95%CI.结果 LGE阳性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比LGE阴性组差,LGE阳性组患者的ADC值比LGE阴性组低,且在LGE阳性组中瘢痕心肌节段数≥6亚组的患者心功能参数和ADC值进一步降低(P<0.05).瘢痕心肌节段数<6亚组患者瘢痕质量、瘢痕质量百分比、灰区质量和灰区质量百分比均小于瘢痕心肌节段数≥6亚组患者(P<0.05).LGE阳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ADC值和瘢痕质量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LVEF、ADC值和瘢痕质量联合预测ICM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75(95%CI:0.775-0.976,P<0.001).结论 DWI及LGE-CMR可对ICM患者进行诊断及预后危险分层,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延迟强化技术缺血性心肌病预后

    CCTA在冠心病诊断及斑块性质评估中的应用

    王蔚厉位明刘彪朱浩...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CTA(CCTA)在冠心病诊断和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和CCTA检查.以CAG、IVUS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CCTA在冠心病诊断以及斑块性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83例受检者经CAG检查共552个冠状动脉节段,诊断狭窄节段共305个,其中轻度狭窄82个(26.89%),中度狭窄146个(47.87%),重度狭窄77个(25.25%);经IVUS检出斑块241个,非钙化斑块80个(33.20%),钙化斑块109例(45.23%),混合斑块52个(21.58%).与CAG相比,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1.80%,特异度为97.17%,准确率为94.20%,与CAG诊断结果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0.884),其诊断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0.30%、89.25%和85.11%.与IVUS相比,CCTA诊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灵敏度为94.19%,特异度为84.76%,准确率为90.37%,与IVUS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值=0.798),其诊断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符合率分别为76.25%、91.74%和90.38%.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诊断上,CCTA诊断钙化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942,其次为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其对应的AUC分别为0.939、0.830,诊断鉴别价值均较高(P均<0.01).结论 CCTA对冠心病诊断及冠脉粥硬化斑块性质的鉴别价值均较高,可获得与金标准较高的一致性.

    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狭窄程度

    人工智能触发技术与传统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刘杰原典张怡存高剑波...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人工智能(AI)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对血管峰值增强时间预测的准确性,并将其与传统的团注追踪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将204名连续患者连续分为两组进行CCTA扫描:以固定的5秒触发后延迟(PTD)为特点的传统团注追踪技术组(A组);以患者特异性PTD为特点的Al触发技术组(B组).所有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结合CARE Dose 4D的智能管电流调节技术)和对比剂注射方案(320mgl/mL;0.7mL/kg)在各组之间保持一致.一位医师评估了客观图像质量,而两位医师使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估主观图像质量.通过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客观图像质量,同时用卡方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结果 两组均有102名患者(A组平均年龄50±10岁;B组平均年龄51±9岁),具有可比较的基线特征.两位医师都对B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进行了评分(P<0.001).B组所有冠状动脉血管平均血管增强显着增高(P均<0.05).结论 与传统团注追踪技术相比,Al触发技术可以实现可靠的扫描时间,优化血管强化峰值,获得更好的CCTA图像质量.

    人工智能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宝石能谱CT高分辨模式成像对提高冠状动脉支架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刘琪窦勇王雅玲邓勇志...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高分辨重建模式成像对提高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8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CT复查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宝石能谱CT进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后,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数据分别进行高分辨率模式重建和标准模式重建,观察支架腔及支架壁的显示能力.结果 高分辨模式重建组的冠状动脉支架成像质量主观评分优于标准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模式重建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径、支架管腔显示率优于标准重建组,支架内CT值增加值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宝石能谱CT高分辨重建模式能够清楚的显示支架内特点,可明显提升冠脉支架成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宝石能谱CT高分辨模式冠状动脉支架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联合CT-FFR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MACE事件预测价值

    孙刚常艺桐徐娜孟庆涛...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FAI)联合CT-FFR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MACE事件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ACS患者162例,根据患者术后1年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37例)和非MACE组(125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FAI及CT-FFR检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FAI、CT-FFR对ACS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患者FAI显著高于非MACE组患者(P<0.05),且MACE组患者CT-FFR显著低于非MACE组(P<0.05).CT-FFR、FAI、年龄以及血管病变直数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ACS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FAI、CT-FFR对ACS患者PCI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FAI曲线下面积为0.695、CT-FFR曲线下面积为0.771,FAI联合CT-FFR曲线下面积为0.943.结论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对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具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对于高危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对策,对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CT-FFR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MACE预测

    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研究

    邹才盛梁萍陈更瑞叶佳国...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在冠脉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疑似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根据KV值不同分为三组:A组 120 KV(45例);B组 100 KV(45例);C组80 KV(30例).并将各组患者按体质量不同分为分为<70 kg、70~85kg、>85kg三个级别,C组不设>85kg级别.所有患者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 mgI/m1).比较各组各个体质量级别的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除80KV组70~85kg级别出现2分外,其余各组各级别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A、B组中>85kg级别和C组70~85kg级别评分较低,与其他组评分差别明显.同样是≤70 kg体质量患者在不同KV组其血管CT值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样是70~85kg体质量级别患者在不同KV组其血管CT值差异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样是>85kg体质量级别患者在不同KV组其血管CT值差异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85kg级别和C组70~85kg级别的SNR和CNR均较其他组降低,图像质量较差.同样<70 kg级别在100KV组比120KV组ED减少42.4%,80KV组比120KV组减少68.3%(P<0.001);同样是70~85kg级别在 100KV组比在120KV组的ED减少40.4%,在80KV组比在120组ED减少68.3%(P<0.001);同样是>85kg级别在100 KV 组的ED 比在 120 KV 组减少 40.8%(P<0.001).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体质量≤70 kg的患者应用80 KV剂量、体质量70~85kg的患者应用100 KV剂量可获得与120 KV剂量相当的图像质量,而且可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CTA冠状动脉CTA人体质量指数辐射剂量图像处理管电压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比较的研究

    滕雅琴姚亮于集红高俊杰...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第三代双源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2023年1-3月接受CTCA检查患者136例,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 P组、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按照心率≤65次/min分P1、R1 组,心率>65次/min分P2、R2组,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结果 P组95.36%、R组95.72%的节段能够满足图像质量要求(P>0.05),P组及R组的年龄、BIM、心率、心率变化值、DLP、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DLP为44.100(34.8,52.32)mGy·cm,ED为0.617(0.5,0.7)mSv,R组DLP为425.500(365.0,489.1)mGy·cm,ED为5.957(5.0,6.8)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评分右冠状动脉、总体评分P1与P2、P2与R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冠脉分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图像质量佳、成功率高,有效辐射剂量低,可作为低心率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高心率患者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冠状血管造影术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第三代双源CT大螺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