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的CT、MRI表现

    刘思讪付金花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08年5月~2021年3月经病理证实8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的患者资料.7例患儿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患儿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分析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体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特征、强化方式以及转移等.结果 6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2例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为不规则形,6例累及肾窦、肾盂.CT平扫中5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低密度,肿瘤最大径平均约8.6cm;2例合并出血,3例合并包膜下积液/积血,8例均合并囊变坏死.MRI平扫中4例T1WI呈低信号为主,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T2WI呈混杂信号.2例病变DWI均呈明显高信号、相应ADC为低信号,提示病变弥散受限.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伴转移.结论 儿童肾恶性横纹肌样瘤CT、MRI表现有特征性,儿童肾实质内巨大肿块,合并囊变坏死、出血,集合系统受累,伴有包膜下积液,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常合并转移,应高度警惕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的可能.

    儿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肾恶性横纹肌样瘤

    肾脏肿瘤良恶性的影像学研究

    董玉茹穆学涛滑蓉蓉高永艳...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肾脏肿瘤不同类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同时对比核磁共振检查(MRI)、CT以及多普勒超声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肾脏肿瘤的有无及良恶性诊断能力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2021年2月-2022年1月经过MRI检查的肾脏肿瘤患者118例,部分患者入院时同时进行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满足正态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MRI、CT以及多普勒超声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 118例接受MRI检查的研究对象中,良性肾脏肿瘤患者64例(54.24%),恶性肾脏肿瘤患者117例(99.15%),63例(53.85%)患者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49例,77.78%)显著高于仅有良性或者仅有恶性的肾脏肿瘤患者(32例,5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9,P=0.021).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的患者的中位年龄(59岁;四分位间距:52-65岁)显著高于仅有良性或者仅有恶性的肾脏肿瘤患者(50岁;四分位间距:43-5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名患者同时做了MRI、CT和多普勒超声三种检查,MRI方法检查中患者均为肾脏肿瘤患者,CT检查中诊断为肾脏肿瘤有26人,超声检查中诊断为肾脏肿瘤的有24人,CT检查与MRI检查的一致性比较差(kappa=0.04;95%CI,-0.11~0.48);超声与MRI检查的一致性比较差(kappa=0.11;95%CI,-0.01~0.23);MRI检查中有15例患者诊断为良性肾脏肿瘤,CT检查中有1例患者诊断为良性肾脏肿瘤,两者的一致性较差(kappa=0.09;95%CI,-0.08~0.26),超声检查中2例患者为良性肾脏肿瘤,12例患者良恶性无法判读.结论 男性和年龄较大的人更容易患恶性肾脏肿瘤.MRI检查在肾癌患者的诊断及良恶性判断方面优于CT检查和超声检查,可以弥补CT检查和超声检查的不足.临床中MRI可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肾脏肿瘤MRICT超声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詹景仰吴若语汪建华诸露冰...
    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MRI多序列扫描结合血清SCCA、CA153、VEGF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董琳琳尤云峰陈乐乐李娜娜...
    100-10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扫描结合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糖类抗原153(CA1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269例宫颈癌患者(恶性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宫颈良性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良性组,同时以出院后3年内复发情况为终点将宫颈癌患者分为复发组(n=40)及未复发组(n=229).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MRI动态增强成像(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获取定量参数;均测定血清SCCA、CA153、VEGF水平.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MRI多序列扫描参数结合血清SCCA、CA153、VEGF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恶性组的ADC值低于良性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及血清SCCA、CA153、VEGF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复发组的ADC值低于未复发组,Ktrans、Kep、Ve及血清SCCA、CA153、VEGF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RI多序列扫描参数联合血清SCCA、CA153、VEGF评估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1,灵敏度为94.1%%,特异性为93.2%;MRI多序列扫描参数联合血清SCCA、CA153、VEGF评估宫颈癌患者预后的AUC为0.938,灵敏度为93.0%,特异性为80.6%,联合评估的效能均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结论 MRI多序列扫描参数、血清SCCA、CA153、VEGF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且MRI多序列扫描参数结合血清学指标可显著提升其诊断效能.

    宫颈癌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SCCACA153VEGF诊断预后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分析

    宋鹏鹏时胜利孙利芳荆长有...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影像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全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7例均为男孩,年龄3~10岁,中位年龄5岁9月.1例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肿块;16例肠壁增厚程度不一,其中肠壁中度或明显增厚13例,以肿块为主要表现11例,其中10例直径大于50mm;可有腹膜增厚、肠系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肠动脉瘤样扩张、夹心面包征、腹腔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盆腔积液、实质脏器受累、腹外转移等影像表现.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中常表达CD19、CD20、CD22、CD79a,Bcl-2阴性也是其特征之一.结论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肠壁增厚、肠区肿块、腹膜系膜弥漫性增厚等,结合免疫组化提示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多排CT特征及误诊分析

    黄科峰周怡金文义宋君...
    10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0cm以下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多排CT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和15例胃间质瘤的完整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二者的多排CT特征.结果 6例胃神经鞘瘤,5例误诊为胃间质瘤,6例神经鞘瘤和15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肿块,均位于胃体部,前者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无浸润.后者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部分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晰.二者均以向腔内生长为多.动态增强前者呈中度均匀渐进性强化,后者为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最明显,平衡期减退,病灶内低密度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前者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后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二者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 10cm以下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形态、边界、囊变、密度,强化方式,周围脂肪间隙及淋巴结情况有一定的特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但肿瘤较小时,影像学鉴别较难.

    胃肿瘤神经鞘瘤间质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增强CT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韩雯雯索峰刘效方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CT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增强CT的表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定性差异及测量其相关CT值的定量差异,并对其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性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坏死、内壁外壁是否受侵犯、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分层强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在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静脉期最大CT值(P=0.035)、静脉期平均CT值(P=0.043)、静脉期-平扫CT值(P=0.015)、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P=0.01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得出静脉期最大CT值、静脉期平均CT值、静脉期-平扫CT值、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其AUC值分别约为0.741、0.731、0.778、0.792,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诊断效能最好.结论 增强CT部分参数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上具有一定价值.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淋巴结转移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李剑秋徐耀红李佳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68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期间86例疑似NE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或病理活检结果确认74例为胃肠胰NET,12例为非NET.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核磁共振成像(MRI)、68Ga-DOTATATE PET-CT检查,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在NET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按照病理诊断分级将G1级、G2级、G3级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比较三组间病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本底比值(TBR)的差异.结果 3种检查方法中,68Ga-DOTATATE PET-CT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为95.95%,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4.19%,kappa=0.766.三组间病灶最大径、SUVmax、SUV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灶最大径小于B组、C组,B组病灶最大径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UVmax和SUVmean大于B组、C组,B组SUVmax和SUVmean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可以提高NET诊断价值,利于指导NET病理分级,有望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68Ga-DOTATATEPET-CT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病理分级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彭波孙辉侯键
    11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以期能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并归纳总结其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出现"漩涡征",9例出现肠系膜动静脉血管"换位征",4例出现回盲部异位,1例出现十二指肠异位,1例出现横结肠异位;其中1例合并异位阑尾炎,1例合并小肠梗阻,1例合并胆总管轻度低位梗阻改变.结论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患者的CT表现可能有一些较特异的征像,如"漩涡征"和肠系膜血管"换位征"等,但还需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分析,鉴别其他疾病,以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中肠旋转不良CT成人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腺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侯炜寰贺栋戈文娣娣张瑜...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术前无创评估直肠腺瘤瘤体是否癌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已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病变患者(直肠腺瘤患者21例、直肠腺瘤并癌变患者14例及直肠腺癌患者36例)的MRI平扫及DWI检查,ADC值由b值为0 s/mm2和1000s/mm2的DWI检查计算所得,测量肿瘤的平均ADC值及最小ADC值,根据直肠腺瘤、直肠腺瘤癌变及直肠腺癌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分析.结果 直肠腺瘤及腺瘤癌变分组的最小 ADC 值(1.126±0.134 比 1.015±0.107,P=0.015)、直肠腺瘤及腺癌分组的平均ADC值(1.277±0.099比 1.026±0.096,P=0.000)及最小 ADC 值(1.126±0.134 比 0.995±0.087,P=0.000)、直肠腺瘤癌变及腺癌分组的平均ADC值(1.207±0.116比 1.026±0.096,P=0.000)及最小ADC值(1.015±0.107比0.995±0.087,P=0.047)具有统计学学意义,仅直肠腺瘤及腺瘤癌变分组的平均ADC值(1.277±0.099比 1.207±0.116,P=0.064)无统计学意义,最小ADC值在评估直肠腺瘤瘤体是否癌变中的作用优于平均ADC值.结论 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直肠腺瘤是否癌变做出较好预测.

    直肠腺瘤直肠癌癌变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