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方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

于伟平

月刊

1002-672X

zdfz5026@vip.sina.com

010-65275971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9号

中国地方志/Journal Chinese Local Recor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作为全国史学类核心刊物之一,它的任务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工作方针,宣传国家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政策规定:沟通中央和地方方志工作及海内外同类书刊编篆信息;进行方志学术探讨争鸣,交流方志工作经验教训,推进方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志阐释——基于《温州市志》等志书关于民营经济的记述

    吕克军汤敏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样本","温州模式"集中体现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新方志对民营经济发展予以丰富记述,两部《温州市志》及有关志书全面、客观、多层次记述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各领域发展和"温州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记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的力量,总结升华"温州精神"提炼而成"浙江精神",为民营经济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铸魂赋能.新方志关于民营经济的记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成和现代国家意识的成功构建.

    民营经济地方志《温州市志》精神赋能

    关于志书编纂中史料处理的几个问题——以编纂《浙江通志·海塘专志》为例

    李永和王申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纂志书选用的史料要求必须真实、准确,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笔者在编纂志书考证史料时,发现有些古代不同的志书在记载同一事件的数据、涉事人名、官职、地名、纪事年代、史料版本等方面各有千秋,难以取舍.今以编纂《浙江通志·海塘专志》为例,史料处理的具体做法是史料的追根溯源,竭力找到资料的源头;人名的寻根问祖,追寻人物故乡的志书;官职的旁征博引,查询人物官职的变迁;地名的历史演变,探索地名的赓续沿革;事件的因事系人,厘清事件与人的关系.

    《浙江通志·海塘专志》史料考证

    历代方志中文庙史料的类型及其学术价值

    王培峰石风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志是保存各地文庙史料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文献形式.方志中的文庙史料,主要有文庙图、庙制文献、庙祀文献及文庙碑记4种类型,对研究文庙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历代古方志中的文庙图、庙制文献对了解各地文庙的地理位置、庙学布局、建筑形制等,文庙祭祀文献对了解各地文庙祭祀中的奉祀人物以及祭礼、祭乐、祭品、祭器等,文庙碑记文献对了解文庙兴起、扩建、重修及其运营情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古方志中的文庙史料,对整体把握文庙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及古代儒学传播与儒学教育,以及文庙建筑遗迹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方志文庙史料整理儒学传播

    众寺合志与一寺为志——寺志种类演变蠡测

    陈泽泓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寺志种类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寺志发端于南北朝时期,早期唯有众寺合志,即将某一区域(时期)之众寺合于一志中进行记述,包括一城之寺合志及稍后之一山之寺合志,乃至断代的全国(其后有地域性的)寺院合志.明代出现一寺一志,与众寺合志并存,延续至今.在佛教寺志发展史上,明代成为一寺之志出现及与众寺合志并存之转折时期.其内因在于法脉地位及寺产经济对寺院自身书写重要性之凸显,外因则在方志体裁的发展.新时代编修众寺合志重兴,在编修形式与志书内容上均有新的变化,从这一侧面也显示了志书编修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

    寺志演变梗概

    明代《南京尚宝司志》编纂研究

    陈奕婷
    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于南京图书馆的孤本《南京尚宝司志》,是明代南京尚宝司的官署志,成书于天启三年仲夏.该书倡修者系南京尚宝司卿傅宗皋,实际执笔者为南京国子监监生潘焕宿.《南京尚宝司志》编修的缘起,与万历、泰昌两朝实录的史料搜集暨纂修官董其昌的奉旨南行有关.《南京尚宝司志》通过对《大明会典》等典制文献的重新组织,建构了围绕尚宝司职掌的明代朝廷征信之物的知识体系.编纂人员的选聘和参考资料的来源则体现出修志过程中官、私两方面人力、物力的协作.

    南京尚宝司志官署志方志编纂尚宝司

    清代修志者的神前盟誓活动及其动因

    何沛东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修方志是中国古代地方社会的重大事件.清代修志者在地方志的编修过程中普遍会在城隍庙等处举行神前盟誓活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利用神明的"无所不能"对修志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震慑;二是凭借神明的权威为修志者作保,展示公正、取信乡里并最大限度地预防非议和不满.清代修志者用盟誓的方式建构了以神明为中介沟通修志者与乡里士绅的有效机制,用朴素的方法实现自我监督和自证"清白",进而保证修志活动顺利进行.

    清代修志者盟誓公心直笔自证公允

    南京城墙砖文中的官员研究——从砖文与方志互证视角

    周源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城墙砖文中存在大量明洪武时期官员的姓名与职务,是一座露天史料库.然而明清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与利用不足,所见的4例也并非有意识和系统地研究.本文共收录261名官员的信息,其中方志有记载的74名,没有记载的187名.再从中选择31名官员从砖文与方志互证的视角对他们的姓名与职务等信息进行确认与考补.这些成果既弥补了长江中下游各地方志中明初官员记载的缺失,也部分完成主要南京城墙砖文图录的校补,还为洪武砖文学、长江文化研究内涵的拓展开辟了方向.

    南京城墙砖文方志官员姓名与职务

    明代贵州兵备道研究初探

    蒋福凯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贵州兵备道先后建置有五,分别是成化时期建立的威清道与都清道,嘉靖时期增设的毕节道与思石道,以及万历时期增设的贵阳道.各兵备道皆有常驻之地及辖区,各自管理道内事务.除不常设的贵阳兵备道外,其他四道皆在嘉靖时期受命兼理相应地区的分巡道,并将邻省相近地区纳入兼制范围.贵州兵备道虽以军事职能为主,但同时兼理行政、监察及司法等事务,特别是在兼理分巡道后,逐渐成为贵州治理不可或缺的军政建置.兵备道的设立,对贵州地方的稳定及控扼云南具有重要作用.

    明代贵州兵备道建置辖区

    地方志所见清代内蒙古的国家认同、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

    薛淇文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内蒙古地方志的修纂是清王朝稳定边疆,将内蒙古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修志者一方面高度肯定蒙古王公在内蒙古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蒙古对清廷的臣服,宣传清朝统一内外蒙古的重要意义,以此体现清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成就.同时,修志者还注重树立符合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典型满蒙八旗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人物或参与地方治理受到人民爱戴,或符合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八旗烈女节妇等形象也得到了重视,有助于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修志者还注意到蒙古族和汉族在社会风俗方面的趋同,以及二者在文化和宗教上逐渐接近的现象,有意进行文化认同的建构.地方志中呈现出边疆与内地趋同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在清代后期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的背景下修志者为增强边疆社会对中央向心力的体现,地方志成为清王朝治理边疆,构建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清代内蒙古地方志国家认同边疆治理民族交融

    论近代漂染业的层级式发展——以湖南地方志的纂修及其运用为中心

    熊元彬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学术的繁荣发展和地方史研究重要性的凸显,地方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地方志纂修及其运用均应当更加谨慎.笔者根据对比当今地方志编委会撰写的《湘潭市工业志》和民国时期编纂的《湖南实业志》,发现湖南染坊并非最早始于湘潭,而是始于乾隆年间的长沙,之后湖南各地漂染业得以较快发展.同时,在对比今人汇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收录1948年版的《醴陵县志》及其原版等地方志资料可知,收录的文献为"近始有醴商运往各埠销售",而原版资料则为"迨民国初年乃有醴商自行漂染,运往各埠销售".此外,综合其他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可知,20世纪在全国各地实业救国和"亟须兼营漂染,始足以言抵制外货"的国货运动等合力推动下,湖南第一纺织厂等漂染业在技艺、新型设备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这种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层级式表现,不仅有近代专业化漂染经营者及其基础上规模扩大等浅层次的技艺变化,且有近代化新型机器设备的更新和近代股份制经营的推行,甚至还展现出传统蓝靛植物染与近代化工染并存运行的发展特征.

    半殖民地工业特质湖南地方漂染近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