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情境下公民数字素养框架构建及实施建议

    张容旭刘晓娟潘银蓉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失范行为给公民的财产、身心健康等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并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弥补数字鸿沟也是当下中国情境的现实需要.该研究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探究适合中国情境的"公民数字素养"内涵框架,构建了公民数字素养的内外双循环结构,通过相关数字素养框架的梳理和政治、经济、文化等5种情境的需求分析,提炼出中国情境下公民数字素养框架的12个构成要素,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基于政府注意力视角,对139份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判断当前的政策关注重点,从平衡政策注意力焦点和调整政策注意力指向两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中国情境公民数字素养社会建构主义政府注意力

    双师课堂的协同困境:成因、现象与破解——基于组织边界视角的考量

    李卉萌张立国刘晓琳林攀登...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双师课堂是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师资均衡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协同是双师课堂的核心要素,双师课堂的协同是城乡教师间、课堂间和学校间的协同,相关主体需形成协同共同体.然而当前双师课堂却普遍陷入了协同效果不佳、要义不准、进展缓慢的困境.对此,已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单师"教育教学理论视角探究破解之道,忽视了双师课堂的"双师"属性,也忽视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双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态,其组织边界深刻影响并约束着协同,因此急需从新的组织边界视角检视双师课堂应然样态,透析双师课堂的协同困境成因及现象.该研究发现,协同受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等三大组织边界的管理和约束:物理边界狭窄,指管理制度缺位、多项制度错位,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流动方式单一,虚拟空间环境开发不足,致使协同"差强人意";社会边界潦草,指双师角色认知模糊,采取权威主导的协同行为模式,致使协同"名不副实";心理边界缺失,指双师课堂缺少自有教育术语和符号,欠缺协同理念共建,致使协同"频频受阻".综上,破解协同困境的有效之道在于共筑双师课堂协同理念、实施城乡差异协同模式、重塑双师课堂体制机制.

    双师课堂协同协同困境组织边界义务教育

    混合式教学中技术赋能评价的实践及效果研究——基于国家一流课程《英语高级写作》的质性分析

    黄广芳苏楠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限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进程,技术运用在外语教学评价中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变革与挑战.机械式数据堆砌、教师评价技能僵化以及师生课堂失语等现象均导致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无法被充分捕捉和理解,也弱化了技术的功能.因此,技术赋能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评价素养与学生个性化评价需求.该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高级写作》课堂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日志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重点探讨了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情况及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技术赋能,混合式英语写作课课堂评价范式得以成功转变,有效实现了评价的"三阶功能",即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为学.而且,学习者对该混合式评价模式的整体接受度与满意度较高.研究有利于推进混合式课堂评价实践中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满足学生个性化评价需求,实现评价的循环发展.

    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评价实践技术赋能三阶功能

    从TPACK到技术实践智慧: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旨向

    朱敬龙慧
    102-10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3年修订版)》增加了关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作为专业属性最接近数字化转型的教育硕士特殊群体,其培养目标应有更高要求.基于学理与实际情况分析,全日制现代教育专业硕士知识结构应从TPACK转向技术实践智慧.技术实践智慧是突显"善"的数字时代教育"真善美"融合,其中"真"指新时代数字化学习理论,"善"包含"适""动""深"三大要义,"美"包括数字时代德性伦理与技术之美.培养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技术实践智慧应构建基于巴斯德式混合共同体的"主体—情境—行为"路径,即构建"面向区域内外的高校师生群+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群"的巴斯德式混合共同体,紧扣"混合学习环境+文化情境",在"问题意识—理论实践并进思维—'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论"探索中,推进数字时代"人"的真善美融合.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技术实践智慧巴斯德式混合共同体

    在线学习环境中青少年感觉寻求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

    罗丽君文燕陈冰赵玉芳...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还可能导致学业拖延、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甚至自残自杀等严重心理或行为问题.在线学习环境中青少年感觉寻求会影响学习倦怠吗?又是如何影响学习倦怠的?该文基于"人-环境"契合理论,探究感觉寻求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短视频过度使用、焦虑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563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水平越高,学习倦怠的程度越高;短视频过度使用和焦虑均可在感觉寻求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单独中介作用,并通过"短视频过度使用→焦虑"路径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在线学习环境难以达到和维持感觉寻求个体较高的最佳唤醒水平,因而驱使个体在有限的时空内将注意力向外转移到短视频使用中,导致焦虑进而产生学习倦怠.应预防和减少感觉寻求的不利影响,优化在线学习环境以减少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感觉寻求短视频过度使用焦虑

    基于计算体育学的体育教育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继红毛丽娟张治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支持.该研究通过深入探究智慧体育模式构建的内在逻辑,基于计算体育学理论寻求高效的体育教育创新发展模式,明确智慧体育模式的构建思路和时代价值.研究认为,当前构建智慧体育模式的基本条件已然具备,这种新模式将通过计算体育学和智慧体育应用模式,持续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少年主动健康意识和能力,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技能,解决"小胖墩""小绵羊"、脊柱侧弯等青少年身心健康突出问题.通过厘清构建智慧体育模式的逻辑重点和运转机理,设计出以学生身心成长数字档案、学生身心成长数字画像、学生身心成长运动处方、学生身心成长数字资源和基于开放系统融合的智慧空间五大功能为核心的智慧体育技术框架,并通过区域智慧体育实践探索进行系统解析,为打造现代化体育综合应用范式提供路径借鉴.

    体育教育计算体育学智慧体育

    未来之势: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评《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吴瑨
    2406-9-2406-10页

    作曲教学的数字化实践——评《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

    赵雪琳
    2406-5-2406-6页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融合研究——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杨雷
    2406-2页

    互联网+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影响探究——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李振武
    240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