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解水制氢标准体系研究与需求分析

    杨燕梅李汶颖李航王睿...
    3072-3077,中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发展氢能产业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电解水制氢是近、中期清洁氢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方式.我国电解水制氢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为规范产业发展,现阶段亟需建立电解水制氢标准体系.基于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结合电解水制氢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从材料与零部件、设备、系统、综合评价 4 个方面构建电解水制氢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涵盖15个技术领域,39个标准系列以及若干具体标准,详细分析各技术领域标准需求,为开展电解水制氢标准规划和制修订工作提供指导.

    电解水制氢标准体系可再生能源

    考虑移动氢能存储的港口多能微网两阶段分布鲁棒优化调度

    侯慧甘铭吴细秀赵波...
    3078-3092,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应对海上风电固有的间歇及波动性给港口多能微网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出一种考虑移动氢能存储的港口多能微网两阶段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模型.首先,结合Wasserstein距离实现风电出力概率分布模糊集的精确刻画,并通过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拟合海上风电预测误差概率分布,获得不同置信水平下风电出力区间及场景.其次,分析氢能船舶、汽车等移动氢能存储资源对间歇性风电出力的能源存储潜力,并结合用能心理、交通属性差异,将两者分别建模为激励型、价格型需求响应,实现港口移动氢能存储灵活性资源的高效聚合.再次,针对含移动氢能存储的港口多能微网,构建基于概率分布模糊集的日前-日内两阶段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并运用线性决策规则与强对偶理论将其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最后,基于海上风电实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移动氢能存储可显著提升港口多能微网的低碳灵活性,所提模型在兼顾港口多能微网经济性的同时,可进一步保证风电不确定性风险下的鲁棒性.

    移动氢能存储港口多能微网风电不确定性Wasserstein距离分布鲁棒优化

    基于时域二端口模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气网动态仿真算法

    李咏秋徐晋汪可友
    3093-3104,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能源多梯度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气-电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逐渐占据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部分.为明晰系统运行特性并充分挖掘能源子网调度潜力,综合能源系统动态仿真研究逐渐深入.天然气网中,管道传输过程深刻影响着其动态过程.然而现有管道传输过程时域仿真算法存在着精度与效率的两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域二端口模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气网动态仿真算法.首先基于特征线法,构建气网源荷节点关系矩阵,进一步给出时域二端口模型;随后参考特征线法数值格式,构建状态量空间分布矩阵,用于获取气网状态量分布,并提出基于时域二端口模型和分布矩阵的气网动态仿真算法.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高效率和高精度两大优势,适合于气-电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的较长时间仿真.

    综合能源系统天然气网络特征线法时域二端口模型状态量分布矩阵

    非侵入式综合能源系统源荷状态联合感知方法

    张睿祺刘博韦尊
    3105-3114,中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如园区或楼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多能流源荷协调运行与优化调控潜力评估分析对整体提升能源互联网的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普遍可获取的是用户 IES 与外部能源网络进行能量交换的端口处采集的粗粒度总量运行数据,据此往往难以对用户IES运行状态和特性进行准确分析,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IES运行调控需求.对此,以园区电/气/热IES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耦合消元准则的IES非侵入式源荷设备状态联合感知方法,它仅利用在园区与外部电/气/热能源网络进行能量交换的端口处采集到的总量电/气/热运行数据及气象数据,辨识园区内部主要源荷设备的运行状态.总体上,基于IES内部各能源子系统间的耦合特性,按照气-电-热的顺序分别对每个子系统中主体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等效)运行功率进行非侵入式辨识.基于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联合感知多能源荷设备的运行状态,精细化辨识园区IES内部主体设备的(等效)功率,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可为IES的仿真分析和运行决策提供细粒度大数据源.

    非侵入式监测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电源状态联合感知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与技术经济性评估

    余潜跃张玉琼赵强孙立...
    3115-3124,中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通过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火电碳捕集技术,制备易于储运的绿色燃料,在协调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碳利用及氢能储运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定量评价IEPU 的技术经济性与降碳潜力,该文通过构建 IEPU 工艺流程的仿真模型,模拟风电制氢、甲醇合成及压缩提纯等关键过程,建立多能流与物料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清单,进行碳足迹评价,并指出进一步碳减排的可行路径;通过对能量效率、电流密度等技术参数及风电价格、碳税等经济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开展不同技术经济性背景下的经济性评估,探究IEPU的盈利条件.碳足迹评价表明,年产39万t绿色甲醇IEPU的全生命周期净碳减排量达 5.88 万t.技术经济性评估表明,在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背景下,当风电售价降低至 0.21 元/(kW·h),基于 IEPU 生产的绿色甲醇成本可与传统甲醇生产工艺相当.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碳捕集与利用绿色燃料全生命周期评估技术经济性评估

    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直接空冷系统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

    侯一晨陈志董张宗阳贾贺...
    3125-3136,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 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各轴流风机转速分布规律以及通过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分布规律.最终,计算得到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不同轴流风机转速调节策略风机总功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整策略明显优于轴流风机转速整体调节策略,结果可为直接空冷机组优化运行和深层次节能提供参考.

    直接空冷系统热负荷均匀分配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数值模拟传热传质

    燃气轮机透平转静盘腔内流动与传热研究进展

    刘钊王敏丰镇平
    3137-3154,中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静系盘腔是燃气轮机二次空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盘腔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整机安全稳定运行十分重要.随着燃气透平进口温度的不断提升,对透平冷却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透平盘腔流动换热特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研究人员从流动与换热两个方面对转静系盘腔进行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研究,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总结近年来燃气透平转静盘腔流动传热及冷却的相关研究进展,根据结构的不同分别对中心进气和预旋进气转静系盘腔及转静系盘腔的轮缘密封进行介绍,分析3种不同盘腔结构内部流动型态,介绍了预旋系统结构和轮缘密封结构对盘腔内流动传热特性影响的相关实验与数值研究现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总结并展望了转静系盘腔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燃气轮机转静盘腔流动与换热

    考虑透平背压影响的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研究

    何怡冲李永毅林育超张国强...
    3155-3164,中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气透平的背压是决定燃气轮机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燃气轮机运行效率以及安全性都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该文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结合燃气轮机的控制策略,基于仿真平台建立某重型燃气轮机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透平背压调控过程及负荷波动过程机组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建立的动态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重型燃气轮机的动态特性.对不同输入信号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透平背压的不同变化趋势对燃气轮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包括背压降低时不同控制策略下燃气轮机透平进出口温度变化对机组的影响及不同控制策略面对扰动时各参数动态响应的差异.验证了透平背压调控对燃气轮机动态响应特性和变几何性能的优化作用,包括低背压下燃气轮机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及更高的级效率,透平背压调控能够确保机组在更大的负荷范围内透平进出口温度维持在目标值附近,可保证机组高效、稳定运行.

    燃气轮机模块化建模动态模型透平背压响应特性

    FLNG船舶能量管理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

    夏睿王哲董博韩凤翚...
    3165-3176,中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system,FLNG)特种液货船作为开发海上天然气田的新式装置,极大的方便了对处于深海的气田的开发利用,该文以"Prelude"号 FLNG 作为母船,提出一种新型FLNG低温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液态空气作为媒介储存和释放能量,通过液态空气冷能与混合制冷循环相结合实现天然气液化过程,在提高LNG生产性能的同时集成了 CO2 液化循环和电力的生产,通过 CO2 液化和剩余冷能发电提高系统的输出性能,实现了 FLNG 船舶冷能的多级利用,也为 FLNG 船舶冷能利用提供新方法,新途径.所提系统相较于基准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在 7.04 年可实现成本回收.最后采用多目标性能优化,进一步提高系统㶲效率达60.67%,同时降低约2.3%的成本.该FLNG低温能量管理系统有高效、低耗、稳收益、低碳化等特点,可更好优化海上LNG供应链,促进航运业"双碳"发展.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船舶低温能量管理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设计多目标优化

    余热余压空气梯级利用的双涡流管有机朗肯循环综合性能分析与优化

    杨新乐闫振超卜淑娟李惟慷...
    3177-3188,中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余热余压空气能量,同时降低 ORC 系统冷凝热损失,该文提出一种双涡流管 ORC 系统(ORC coupled with double vortex tubes,DVT-ORC).利用热源涡流管将放热后的余热余压空气分离成冷、热空气,冷空气用于工质冷却,热空气作为二级蒸发器的热源且换热后其余压用于驱动气动增压泵;利用工质涡流管将透平乏气分离成冷、热气流,热气流经气动增压泵升压再循环,冷气流进入空气冷却器冷却.以 150℃、0.6 MPa 的空气为初始热源,R245fa 为工质,建立热力与经济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双涡流管冷流比和透平排气压力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确定系统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当热源涡流管冷流比大于 0.3 时,DVT-ORC输出功大于基本ORC输出功,工质涡流管与空气冷却器的㶲损失之和较基本ORC系统冷凝器的㶲损失最大可减小1 240.32 kW,单位电力生产成本较低,DVT-ORC系统热力性与经济性提升.系统最佳运行工况在透平排气压力为 0.300 7 MPa、工质涡流管冷流比为0.873 8、热源涡流管冷流比为0.894 2时,对应的净输出功为173.94 kW、热效率为13.57%、单位电力生产成本为0.415元/(kW·h).

    余热余压空气能量梯级利用涡流管有机朗肯循环综合性能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