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正元

双月刊

1671-0169

xbsk@cug.edu.cn

027-67885186

430074

湖北省武昌鲁磨路388号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本刊坚持“广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办刊理念,着力探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本刊实行匿名双审录用制度,构建了公平公正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或题名收录率达106%,其中全文收录率达25%左右。欢迎专家学者来稿,具体要求请查:或查本刊在“万方数据”网站的“约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李全喜李培鑫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生态政治学是特定西方语境下政治社会变革和学术话语塑造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破解了西方生态政治学对生态政治现象的意识形态遮蔽,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知识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充分彰显出构建中国自主生态政治学理论的自信与自觉。其原创性贡献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原则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揭示了生态政治的本质规定;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了生态政治的根本保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准确界定了生态政治的实践主体;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科学谋划了生态政治的战略布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拓宽了生态政治的全球视野。从学术史层面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的原创性贡献,可以为当下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政治品格提供学理支撑,并推动生态政治学"从西方到东方"的研究转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原创性贡献

    《资本论》中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的整体性透视

    李傲挺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一直存在关于《资本论》中是否有生态批判的争论。事实上,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思想贯穿于《资本论》的文本内容,寓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与具体资本形式的批判之中,并呈现出整体性特征。《资本论》中马克思生态批判的整体性根植于《资本论》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生成过程表现为随着马克思批判视域的转换而呈现出向现实社会生活逐层深入的整体性趋势;第二,其内容体系表现为纵向覆盖资本主义产生、演化、增殖直至灭亡的全周期,横向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方位的生态批判内容体系;第三,其逻辑结构表现为"生态自反性的抽象的一般可能——资本主义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生态自反性的现实化过程——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形式中的反生态行为"的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整体性,由此成为一个结构完整的理论整体。

    生态批判整体性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请求权基础研究

    邓可祝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公益诉讼的请求权基础,有环境法原则说、公益诉讼条款说和环境权说等,但这些请求权基础不够明确,尤其不符合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样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无法从作为原告的检察机关的权力角度来确定请求权基础,需要实现从原告权利(力)向被告义务的转向,以行政机关法定义务作为请求权基础。以行政机关法定义务作为请求权基础,符合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结构,体现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义务性,也有利于统一审查行政机关的义务与职责。行政机关环境义务主要来源于行政法律一般性规范和环境法律规范,作为请求权基础的法律规范类型多样,需要对之进行体系化构造,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行政机关的义务,确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请求权基础并对之进行审查。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请求权基础行政义务

    环境资源案件检察集中管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王明东秦鹏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资源案件的特殊性对传统地方检察院属地管辖模式的公正和效率构成挑战,催生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模式。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性质定位不明确、层级结构不完整、设点布局不合理的体制问题,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范围不统一、办案机制不适配、机构衔接不顺畅的机制问题,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法、程序法、实体法依据不健全的法制问题。应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定位为新型综合派出检察院,构建三层级的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进行设点布局。以完善运行机制为关键,推进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归口办理机制、司法协作机制建设。以健全相关法制为保障,明确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组织法、诉讼法、生态环境法典依据。

    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司法体制改革环境司法专门化

    新时代环境行政处罚制度变革的反思与完善

    彭中遥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环境行政处罚制度变革的实践探索大体存在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裁量权界限不清、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责任重复适用、环境执法权"上收"与执法力量"下沉"相冲突等问题。提炼其共性特征可知,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整体主义思维缺失导致的制度变革之间的冲突与抵牾问题。鉴于此,需依循整体系统观提升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的规范化水平,完善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金钱类责任的折抵规则,并实现环境保护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与综合执法改革的有机衔接,以从事理与法理双重维度确保环境行政处罚制度变革的统筹性推进。

    环境行政规制环境行政处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系统观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法律机制研究

    冯帅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内含减少污染的负外部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重意涵,存在"经济-环境"关系的二元协调,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但是,现有"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促进机制、"减污-降碳"合力机制难以涵盖全部要素。在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美国"经济增长-能源转型-环境治理"系统模式、欧盟"生态优先-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综合模式的基础上,或可引入"碳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产品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四位一体的协同模式。该模式以科学合理、经济性和生态环境完整性、多元主体参与为基本原则,以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能源转型为主战场,以绿色资金配置和绿色技术发展为两大侧重,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法律机制政策逻辑碳中和

    论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

    李佩霖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公益角度来看,期间损失责任是对生态环境使用利益损失的赔偿责任;从私益角度来看,期间损失责任是对私人的用益物权造成的使用损失或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期间损失责任的公私二元属性使得,对同一期间损失标的可能同时存在公共索赔与私人索赔。目前对期间损失责任的认知局限于公益角度,这使得期间损失全部通过公益诉讼索赔,当存在私人可以索赔的期间损失时,即生重复索赔。为避免重复索赔,需调整期间损失的索赔机制,划清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可以以"公上去私"为原则,在公共索赔的基础上排除对私人用益物权造成的使用损失和私人可索赔的纯经济损失这两类私人索赔的范围,并通过实体规则、程序规则、技术规则的完善予以实现。以此构建的期间损失公共索赔边界将随纯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的变化而变化,将来存在进一步缩窄的可能。

    《民法典》第1235条期间损失环境侵权公益诉讼纯经济损失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与社会福利损失

    庞瑞芝刘磊李倩楠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结构直接影响这些资源向医疗卫生服务转化的效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健康,同时也制约着公众社会福利。不仅如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井喷式增长,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下的碎片式服务供给体系形成巨大反差,导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将引发更大的经济社会代价。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剖析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影响社会福利的内在机理以及人口老龄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存在最优化的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在该结构下公众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与这种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相比,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会引发社会福利损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异质性分析表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密度能够减少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增加其福利损失。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口老龄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社会福利

    智慧供应链建设能否促进企业分工——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

    冯银严飞石大千樊令珊...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智慧供应链建设在提高企业内部分工效率,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作用,本文基于供应链敏捷性和供应链协同理论,将2018年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作为智慧供应链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基于上市公司2013-2020年数据,研究了智慧供应链建设对企业内部分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实证分析表明,智慧供应链建设对企业内部分工有显著提升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智慧供应链建设通过交易成本机制、关系效应机制和融资机制三大效应提升了企业内部分工水平,上述机制均通过了实证检验;(3)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由企业所有制、企业生命周期、产业异质性、要素密集度、要素市场分割程度、企业数字化水平和地区异质性这七个方面划分出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到智慧供应链带来的分工效应存在差异。据此,本文为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进而推动企业内部分工,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

    智慧供应链分工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协同

    数字化背景下政府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研究——基于"链长制"的视角

    江喜林胡蝶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数字化背景下政府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本研究以"链长制"为蓝本,构建了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上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各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及不同选择下均衡点的稳定性,并对结果进行赋值仿真,探讨关键参数如何影响博弈主体的行为演化。研究发现,政府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系统经历了"起步-稳定合作-成熟"三个演化阶段,各阶段分别稳定在不同状态。为避免政府规制时出现企业不合作的情形,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市场状况不断调整政策,以达到稳定状态。随着政府激励力度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企业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概率增大。此外,数字技术赋能系数的增加会提高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概率,而数据安全风险系数的增加则会降低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概率。

    协同创新产业链链长制演化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