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善元

双月刊

1671-0444

xuebao@dhu.edu.cn

021-62373611

200051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纺织、合成纤维材料、服装等学科为特色,兼顾纺织相关的理工、管理、艺术类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即体现特色、兼顾相关学科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员工的科技论文,同时也刊载校外、海外的科研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热辅助吸油材料快速吸附高黏度原油研究现状

    杨昕李发学王学利俞建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溢油处理不当会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带来巨大危害,传统的溢油清理方法存在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热辅助吸油材料能够实现对高黏度原油的快速吸附.总结热辅助吸油材料的设计策略,包括改善疏水性/亲油性、增强毛细作用力和增加热效应(焦耳加热、光热转换、磁加热),并从热量转换、热传递及溢油吸附机制三方面阐述其吸油机制.热辅助吸油材料主要以商业化海绵和气凝胶为载体,通过蒸馏、挤压、泵吸等方法回收溢油.4 种热辅助吸油材料中:焦耳加热型应在较小电压下快速提升温度以提高安全性;太阳能型存在明显限制,如升温速率较慢、加热均匀度有限、极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磁加热型研究得较少,面向实际应用时存在挑战;复合型中太阳能辅助和焦耳加热辅助的结合最为常见.未来,还需提高热辅助吸油材料的热响应能力,以及重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

    多孔吸附材料原油清理焦耳加热光热转换磁加热

    二氧化硅增强复合电解质的电致变色纤维

    翟凯悦范庆超吴锡录侯成义...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光反射调节的电致变色纤维在智能服装、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电致变色纤维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电化学稳定性差、切换速度慢等问题.使用 SiO2 纳米颗粒对电致变色电解质进行改性,对基于改性电解质制备的电致变色纤维的光学性能、电化学性能进行讨论,同时分析SiO2 纳米颗粒对变色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iO2 改性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达 53.1 cm2/C,展现出较快的切换速度(22.9/12.6 s);300 个电化学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变色稳定性(光学反射对比度保持初始值的 58.3%).未掺杂 SiO2 改性的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20.2 cm2/C)较低、切换速度(34.7/38.4 s)较慢.此外,电致变色纤维器件具有优异的机械柔性,在可穿戴显示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SiO2电致变色纤维变色稳定性变色切换速度

    基于静电纺PVDF/GO复合纳米纤维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和输出性能

    钟笑江李文龙高兴姚广春...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输出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 PVDF/GO(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纤维,并组装成垂直接触-分离式 TENG,探究 GO质量分数对由 PVDF/GO 复合纳米纤维组成的 TENG 的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 COMSOL 软件对TENG的输出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分析 TENG 在不同极板距离下的电势和电能密度的变化规律,为 TENG的工作原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 PVDF/GO 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数字示波器对基于 PVDF/GO 复合纳米纤维的 TENG的输出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 GO质量分数为 0.06%时,基于 PVDF/GO 复合纳米纤维的 TENG 具有良好的输出效率,其输出电压约为 350 V,短路电流约为 28 μA,在阻抗匹配条件下,最大峰值功率约为 9.66 mW,其功率密度约为 3.86 W/m2.基于 PVDF/GO 复合纳米纤维制备的 TENG 具有良好的输出性能,能为 120 个发光二极管(LED)供电,因此在能量收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摩擦纳米发电机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氧化石墨烯输出性能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22页

    阻燃抗熔滴PET纤维的制备及其染色性能

    范公霆白桢慧李发学周先何...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熔滴造成的危害,以六氯环三磷腈和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阻燃剂 HBCP,并将其与 PET 共混后经熔融纺丝制得阻燃抗熔滴PET纤维.探究了 3 种分散染料(分散黄 3G、分散蓝 2BLN、分散红 3B)对纯PET纤维与阻燃抗熔滴PET纤维的上染工艺,包括染料质量分数、染色温度、上染时间以及 pH 值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散黄 3G与分散红 3B均在染料质量分数为 1.0%、上染温度为 130℃、染色时间为 60 min、染液 pH 值为 5 时上染率最高,染色效果较好;分散蓝 2 BLN 在染料质量分数为2.0%、上染温度为 120℃、染色时间为 60 min、染液 pH 值为 5 的条件下达到最高上染率;在相同染色工艺条件下,相比纯PET纤维,阻燃抗熔滴PET纤维对 3 种分散染料的上染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阻燃抗熔滴PET纤维染色分散染料上染率

    高模低缩型聚酯工业丝凝聚态结构与应用特性的关联机制

    卫婷陈瑞汤方明张烨...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模低缩(HMLS)型聚酯工业丝的凝聚态结构对其在特定应力和受热条件下应用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对 3 种 HMLS聚酯工业丝的蠕变、应力松弛、热收缩等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广角 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凝聚态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结晶度、晶区和非晶区取向以及晶粒尺寸等参数与HMLS聚酯工业丝应用特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结晶度和非晶区取向度的协同作用对 HMLS聚酯工业丝的蠕变、应力松弛和热收缩性能有重要影响.HMLS2 的高结晶度抑制了应力作用和热收缩过程中分子链的滑移,适中的非晶区取向度减少了分子链的收缩解取向.HMLS2 在 60%的平均断裂载荷作用下蠕变回复率高达 83.98%,60 s的应力松弛率为 14.65%,195℃热处理后强度损失仅为 8%,抗蠕变和热稳定性均较好.

    聚酯工业丝高模低缩凝聚态结构蠕变应力松弛热收缩

    生物基半芳香族共聚酰胺PA5T/56与脂肪族聚酰胺PA56的性能对比

    张海洋郭小炜宋云鹤田卫东...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基聚酰胺PA56 凭借其绿色低碳的原料来源以及与商业化 PA66 相近的综合性能而受到关注,但受限于脂肪族的柔性主链结构,无法满足高温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对苯二甲酸构筑生物基半芳香族共聚酰胺PA5 T/56,对 PA5T/56 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并与生物基脂肪族聚酰胺 PA56 进行对比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结果验证了PA5T/56 与PA56 结构上的差异;相比PA56,PA5 T/56 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13℃)、更优的热稳定性(td,5%=392℃,tdmax=423℃),以及更佳的热机械性能,同时其在高温下具有适宜加工的熔体黏度(<103 Pa·s),这些优势赋予生物基半芳香族PA5T/56 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基聚酰胺半芳香族聚酰胺脂肪族聚酰胺熔融结晶行为热稳定性热机械性能流变行为

    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杨晨曦谢明刘丝梦陈龙...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丙烯酸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燃性能低的问题,通过超声和机械搅拌相结合的方法在丙烯酸树脂乳液中加入由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三聚氰胺(MEL)以不同配比复合而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得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PA-IFR).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铅笔硬度计和极限氧指数仪对 PA-IFR 的化学结构、透光率、硬度以及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膨胀型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 30%,APP/PER/MEL 的配方比为 2∶1∶1时,PA-IFR 的硬度达到 5H,极限氧指数LOI值达 32.6%,属于难燃材料.

    丙烯酸树脂膨胀型阻燃剂极限氧指数阻燃涂料硬度

    电控热致变色涂层涤纶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汤静丽刘婷贺梦娟汪逸潮...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喷涂法分别将热致变色微胶囊/水性聚氨酯涂料、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到涤纶织物正反面,制得电控热致变色涂层织物,研究变色涂料配比和喷涂工艺对变色涂料分散性、黏度、变色性能及涂层织物电热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变色涂料中变色微胶囊、聚氨酯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 7.2∶80.0∶11.8 时,变色涂料黏度适中、微胶囊分散均匀,有利于喷涂加工;水性聚氨酯的加入使涂料升温过程中的变色响应温度升高,但对降温过程中的颜色恢复显色温度影响较小;随着变色涂料喷涂次数的增加,织物变色温度升高,最大色差变大;随着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次数的增加,织物在相同电压下的电热温度升高,达到变色温度所需的外加电压减小;当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次数为 8 时,电热变色织物在外加电压为 3 V时颜色迅速由黄色变为无色,实现了良好的电控主动变色效果.

    电控热致变色喷涂法银纳米线热致变色微胶囊功能织物

    β-环糊精/茶多酚包合物制备及其对涤纶织物的抗菌消臭性能

    朱梦程高思梦袁如超孙德荣...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具有空腔结构的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天然抗菌剂茶多酚(TP)为客体,通过共沉淀法制备β-CD/TP包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包合物的化学结构、相态结构、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单因素法研究包合比例、包合时间和溶液静置时间对TP包合率、产率及负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β-CD与 TP 的包合比例为 1∶1、包合时间为 15 h、溶液静置时间为 24 h 时,包覆效果最优,包合物的产率为 76.2%、包合率为29.2%、负载率为 7.7%.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得具有良好抗菌消臭性能的β-CD/TP包合物/涤纶织物,当β-CD/TP包合物占织物质量的 5%时,该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分别达 94.5%和 92.6%,对氨气的消除率均可达 99.9%.

    β-环糊精茶多酚包合物涤纶织物抗菌除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