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惠汝太

双月刊

1671-6272

mcc@sglab.org,mcceditor@gmail.com

010-68333902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Journal Molecular Cardiology of China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2001年12月创刊。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是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为特点的分子心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资讯数据库等收录。2006年起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陈瑞珍宋雷...
    6193-6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炎是一类以心肌炎症为特征的疾病,本指南拟围绕临床核心问题,总结梳理心肌炎病因、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并给出推荐意见,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心肌炎诊断治疗指南

    大动脉炎患者四肢血压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

    王倩蒋雄京董徽李弘武...
    6208-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大动脉炎患者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及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头臂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一处或多处直径狭窄≥50%将其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及非颈动脉狭窄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测量四肢血压,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 80 例,检出率为48.5%(80/165);sIAD 为 8.0(3.0,22.5)mmHg.颈动脉狭窄组 82 例,非颈动脉狭窄组83例.颈动脉狭窄组女性患者占比、发病年龄、正规治疗年龄、高血压占比、sIAD、ABI、C反应蛋白水平及ba-PWV均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血红蛋白低于非颈动脉狭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AD≥ 10 mmHg[比值比(OR)=3.440,95%置信区间(95%CI):1.623~7.295,P=0.001]、ABI≥1.4(OR=7.069,95%CI:2.391~20.901,P<0.001)是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动脉炎患者sIAD升高,sIAD≥10 mmHg的检出率增高.sIAD≥10 mmHg及ABI≥1.4是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动脉炎臂间收缩压差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狭窄

    MYBPC3基因双突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分析

    王静张梅吴桂鑫王继征...
    6214-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携带MYBPC3基因双突变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本研究纳入1999-201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HCM患者1 444例,行全外显子测序938例,行8个肌小节基因panel测序506例.检出的8个肌小节致病基因的变异按照美国遗传和基因组学会指南标准进行致病性分类,并按照患者携带变异的情况分为MYBPC3双突变组、其他肌小节基因双突变组、单突变组及无突变组.通过T载体克隆测序对部分存有心肌组织的MYBPC3双突变患者进行基因型分型.随访终点为心血管死亡.结果 遗传检测显示12例(0.8%)患者携带MYBPC3基因双突变,65例(4.5%)携带位于其他肌小节致病基因的双突变,583例(40.5%)携带单个突变,781例(54.2%)没有检测到肌小节基因突变.在(6.9±4.5)年随访期间,MYBPC3基因双突变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患者(Log rankP=1.19×10-10).MYBPC3双突变患者中,4例经鉴定为反式复合突变患者,与其余MYBPC3基因双突变患者相比较,随访期内心血管死亡风险无差异(Log rank P=0.23).结论 MYBPC3基因双突变HCM患者预后较差,应密切随访.

    肥厚型心肌病MKBPC3基因双突变临床表型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曹树军许振业汤玮董宁超...
    6220-6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住院的213例AMI合并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应用SYNTAX积分进行评估.根据SYNTAX积分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SYNTAX积分0~22分)、中度(SYNTAX积分23~32分)、重度(SYNTAX积分>32分),同时测定入组患者的HbA1c水平.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HbA1c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轻、中、重度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且轻度病变组(6.9%±1.1%)、中度病变组(8.7%±1.4%)和重度病变组(10.1%±1.6%)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SYNTAX积分存在正相关性(r=0.212,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是AMI合并DM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0,95%CI:1.785~7.378,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AMI合并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效的血糖管理可能会减轻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

    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序logistic回归

    无症状心律失常官兵高强度军事训练后心肌标志物、心脏功能及心律变化

    翟莉张琳单青曹甜甜...
    6226-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律失常官兵高强度军事训练后心肌标志物、心脏功能及心律变化.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前瞻性纳入73例无症状心律失常官兵(无症状心律失常组),同时选择75名健康官兵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同等高强度军事训练前后测量其心肌标志物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训练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训练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较训练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并未达到病理预警值.两组训练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训练前均略有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后无症状心律失常组心率、最快心率、室上性早搏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无症状心律失常官失在高强度军事训练后CK、CK-MB水平及室上性早搏次数增加,LVEF略有降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无症状心律失常军事训练心肌标志物心脏功能心律

    Commando手术在心脏双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陈泽科赖锋华林世廷
    6231-6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ommando手术在小瓣环合并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于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行Commando手术(主动脉瓣二尖瓣幕帘扩大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前、术后5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临床指标(主动脉瓣环内径、二尖瓣血流速度、二尖瓣跨脉压差、主动脉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跨脉压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Commando手术的效果.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男2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平均(55.75±12.61)岁.患者术后主动脉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1.24~2.15 cm2/m2,术后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1.53~2.89 cm2/m2.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主动脉瓣环内径(Z=6.75,P<0.001)、二尖瓣血流速度(Z=-9.35,P<0.001)、二尖瓣跨脉压差(Z=-2.26,P=0.024)、主动脉瓣血流速度(Z=-5.47,P<0.001)、主动脉瓣跨脉压差(Z=-4.82,P<0.001)、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Z=13.54,P<0.001)在术前、术后5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生存率为91.67%,死亡率为8.33%(因发生低心排血容量综合征).结论 对于小二尖瓣环及小主动脉瓣环且需再次双瓣置换手术患者,Commando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因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瓣膜失功的患者术后获益明显,可避免再次或多次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Commando手术小二尖瓣环小主动脉瓣环双瓣环扩大双瓣膜置换术

    外周血Vaspin、cAMP/cGMP、HSP-70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损害关系研究

    钦佩王辉王乃梅
    6236-6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Vaspin)、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老年高血压并发心血管损害(C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110例老年高血压并发CVD患者(CVD组)、11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11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外周血Vaspin、cAMP/cGMP、HSP-7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血压并发CVD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Vaspin、cAMP/cGMP、HSP-70及三者联合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价值,采用RR分析不同Vaspin、cAMP/cGMP、HSP-70水平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度.结果 CVD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高血压组、对照组,病程长于高血压组(P均<0.05).各组Vaspin、cAMP/cGMP比较:CVD组<高血压组<对照组,各组HSP-70比较:CVD组>高血压组>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病程、HSP-70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Vaspin、cAMP/cGMP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显示Vaspin、cAMP/cGMP、HSP-70联合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AUC为0.901;Vaspin、cAMP/cGMP、HSP-70高水平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度是低水平患者的0.262、0.348、3.034倍(P均<0.05).结论 Vaspin、cAMP/cGMP、HSP-70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并发CVD的可靠方案.

    高血压心血管损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热休克蛋白70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郑静静赵蓓牛茜
    6242-6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孕妇中选择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观察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硫酸镁联合用药,对照组仅采用硫酸镁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临床疗效,次要终点包括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不良反应和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3%和69.74%(P=0.020).治疗后,两组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ET-1水平和ET-1/NO比值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ET-1水平和ET-1/NO比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9%和6.58%(P>0.05),观察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更低(P<0.05).血清ET-1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血清NO水平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硫酸镁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用药可降低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调节血清ET-1和NO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

    妊娠高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硫酸镁血管内皮功能妊娠结局

    半乳糖凝集素-3和血管生成素-2在ARVD/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曼苗睿高淑贤冯明利...
    6248-6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actose lectin-3,Gal-3)、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80例ARVD/C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ARVD/C患者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24例,心功能Ⅲ级组25例,心功能Ⅳ级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血清Gal-3、Ang-2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Gal-3、Ang-2对ARVD/C的诊断价值;Pearson法分析Gal-3、Ang-2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VD/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Gal-3与Ang-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男性患者血清中Gal-3、Ang-2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均<0.05).Gal-3、Ang-2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al-3诊断ARVD/C的AUC为0.814,最佳临界值为25.148 ng/mL;血清Ang-2诊断ARVD/C的AUC为0.764,最佳临界值为163.112 pg/mL;血清Gal-3与血清Ang-2联合诊断的AUC值(0.887)大于Gal-3、Ang-2单独诊断的AUC值(Z=1.712、2.685,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al-3、Ang-2是影响ARVD/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al-3与Ang-2在ARVD/C患者血清中水平上调,两者联合对ARVD/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半乳糖凝集素-3血管生成素-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诊断价值

    冠心病患者血清ANGPTL3、ox-LDL、CRP/ALB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余红玲袁洪萍
    6253-6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蛋白3(ANGPTL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43)与非冠心病组(n=104),进一步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轻度组(Gensini积分<30分,n=83)与重度组(Gensini积分≥30分,n=64).比较各组血清ANGPTL3、ox-LDL、CRP/ALB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ANGPTL3、ox-LDL、CRP/ALB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与曲线下面积(AUC)值分析血清ANGPTL3、ox-LDL与CRP/ALB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效能.结果 冠心病组ANGPTL3、ox-LDL、CRP/ALB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两组尿酸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胱抑素(CysC)水平高于轻度组,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低于轻度组(P均<0.05);重度组ANGPTL3、ox-LDL、CRP/ALB均高于轻度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ANGPTL3、ox-LDL、CRP/ALB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3、ox-LDL及CRP/ALB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ANGPTL3、ox-LDL及CRP/ALB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时,以ANGPTL3的AUC值最高(0.98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87%、96.39%;以ox-LDL的AUC值最低(0.67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6.25%、75.90%,3项指标的ROC曲线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清ANGPTL3、ox-LDL及CRP/ALB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ANGPTL3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效能最佳,临床可优先选择ANGPTL3并结合ox-LDL、CRP/ALB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判定.

    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生成素蛋白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