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中南大学

吴安华

双月刊

1671-9638

zggrkz2002@yahoo.com.cn

0731-84327658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办刊宗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有关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工作经验,反映和推广感染控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和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为提高科研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疗机构开展主动筛查联合干预对CRE防控效果的Meta分析

    吴晓琴郭风石理冉李瑾...
    1537-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医疗机构开展主动筛查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4月发表的关于中国医疗机构CRE主动筛查联合干预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研究主动筛查联合干预对CRE的防控效果。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含12篇非随机对照研究,2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开展住院患者CRE主动筛查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CRE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对危险度(RR)=0。51,95%CI(0。43,0。61),P<0。05]。结论 开展住院患者的CRE主动筛查联合干预能有效降低CRE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主动筛查医院感染Meta分析

    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14-2023年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与防护策略研究

    杨文沁韩琳张强李海涛...
    1544-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因与处置情况,为降低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3年12月某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上报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发生率为3。08%(527/17 098)。其中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55例次,发生率为0。32%;锐器伤472例次,发生率为2。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125,P<0。001)。血源性职业暴露中主要为锐器伤(89。56%)、女性(83。49%)、工龄<5年(42。69%)、中级职称(67。93%)的医务人员。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以医生为主(58。18%),锐器伤以护士为主(73。73%)。内科锐器伤暴露最高(42。80%),手术室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最高(47。27%)。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为拔针(21。82%)、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与随意放置锐器(20。34%)和注射、穿刺、针灸、封管或采血(19。49%)。71。73%的暴露来源明确,检出经血传播病原体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70。86%)、丙型肝炎病毒(11。92%)和梅毒螺旋体(9。27%),暴露后正确处置率为88。05%。结论 2014-2023年该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护士在拔针、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等过程中发生较多,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主要为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喷溅至眼睛。

    职业暴露锐器伤破损皮肤黏膜暴露回顾性分析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李书寰丁燕洁刘钰文刘冰凝...
    1552-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针对性方案改善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0-11月选取浙江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369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量表、医院伦理氛围量表、安全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4%。364名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分量表B得分为(48。94±15。06)分,分量表C得分为(47。88±14。54)分。医院伦理氛围得分为(103。00±16。01)分,安全态度得分为(128。50±17。0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的影响因素为临时聘用方式、工作科室为院前急救及医院伦理氛围得分低(均P<0。05)。结论 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护理管理者应改善医院伦理氛围,针对不同工作科室及聘用方式的护士采取相应干预手段以减少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的发生。

    临床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医院伦理氛围安全态度

    静脉一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

    管清燕辛晨郭小靖逄慧敏...
    1559-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1月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41例V-V ECM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的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1例V-V ECMO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7。59%(53例)。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出病原体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56。79%(46株),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达28。39%[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占16。05%]。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主要类型为单纯肺部感染(54。72%),其次为单纯血流感染(20。75%),多部位感染占22。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免疫抑制类药物应用史、ICU转入史、手术史、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接受肾脏替代治疗、ICU住院时长、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时长、导尿管插管时长、胃管置入时长、中心静脉置管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长、V-V ECMO支持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CU转入史、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是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850、4。643,均P<0。05)。结论 医院应针对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医院感染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机械通气鲍曼不动杆菌危险因素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持续改进某三级医院建院初期医院感染漏报情况

    季琴乔美珍王秀珍
    1567-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监测医院感染,通过持续改进措施阶段性降低某新建三级医院感染漏报率。方法 分析某三级医院建院初期的基线期(2021年3-12月)医院感染漏报率,在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的监测下,实施以告知系统的使用路径与督促及时上报为主的一阶段(2022年1-10月)干预措施和以完善预警策略与增加现场监测频次为主的二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6月)干预措施,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差异。结果 基线期医院感染漏报率高达29。14%,干预一阶段的医院感染漏报率下降至5。48%,干预二阶段医院感染漏报率进一步降低至1。84%,3个阶段的医院感染漏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25。659,P<0。001)。一阶段持续改进目标达成率123。62%,进步率81。19%;二阶段目标达成率142。63%,进步率93。69%。结论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采取系列持续改进措施可有效降低某新建三级医院建院初期的医院感染漏报率。

    医院感染智能信息体系持续改进漏报率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聚集性事件的调查与防控实践

    刘娜郭东燕程爱花郑文菊...
    1573-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某眼科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Phaco+Iol植入术)后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7月25日8月27日34 d内Phaco+Iol植入术后发生的4例眼内炎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手术环境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10-11月),避免医院感染的扩散。结果 34 d内共有Phaco+Iol植入术患者1 219例,发生眼内炎4例,感染发病率为0。32%。4例感染患者平均年龄74岁,分别植入了三种不同品牌型号的人工晶体,于术后第2日至第9日内不同时间段确诊为眼内炎,初步怀疑为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共有13份标本检测不合格,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干预前后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4例患者的玻璃体、房水采样细菌培养鉴定出3种不同的菌种(产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1例患者玻璃体采样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感染防控策略实施后,未再出现类似感染病例。结论 通过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加强医院内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综合监测管理,采取及时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的发生。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防控策略集束化干预

    间歇性给药次数对输液用无针接头表面微生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林源李黎黄萍叶赟...
    1579-1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静脉输液过程中经无针接头(NC)间歇性给药后、再次连接输液器之前是否需要消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实验室环境模拟临床静脉输液实际情况。以静脉注射为例,在不同间歇性给药次数(1~9次)时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对NC表面及输液结束后的液体进行微生物检测,每种给药次数重复试验15组,共采集270份标本并进行统计学分析,ATP检测值≤25相对光单位值(RLU)认为检测合格。结果 随着间歇性给药次数增多,NC表面微生物整体逐渐增多,但均≤25 RLU;不同断开次数间NC表面微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断开给药1、2、3、4次与断开9次相比,NC表面微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断开次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间歇性给药次数间输液结束后的液体微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结论 实验室环境中,随着间歇性给药次数增多,NC表面微生物增多,但未破坏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无针接头消毒时机ATP检测间歇性给药

    犬咬致左小腿多杀巴斯德菌感染1例

    易玉玲段太美胡礼仪唐思恬...
    1584-1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罕见,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本文报告1例老年女性被犬咬伤左小腿的病例,患者犬咬伤后经急诊常规处置后皮肤软组织感染,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分泌物渗出、周围组织发黑坏死等临床表现,依据分泌物培养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为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以及手术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方式,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多杀巴斯德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多杀巴斯德菌犬咬伤皮肤软组织感染

    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引起脐尿管感染1例

    王崇圳麦吉仁钟山许丽霞...
    1588-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患者因脐部疼痛入院,患者脐部脓性分泌物标本革兰染色可见短小阳性球杆菌,同时对分离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鉴定和16S rRNA检测,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革兰染色、MALDI-TOF MS鉴定和16S rRNA检测结果均为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药敏结果提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唑、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均敏感。微生物的形态学涂片有助于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的鉴别,MALDI-TOF MS对于快速鉴定该菌种是必要的,药敏试验也可以为临床该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脐尿管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马枫茜邱章华杜文雅代禹美...
    1591-1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MTB细胞外囊泡(MEVs)作为MTB分泌分枝杆菌抗原的重要载体已引起研究者关注。MEVs能够使MTB以集中保护的方式分泌磷脂、核酸、脂多糖和周质成分,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对MEVs部分内容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其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的生物发生机制、功能以及对机体免疫应答作用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目前MEVs生物发生机制的进展,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以及在调节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在疫苗开发和诊断技术方面的应用。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外囊泡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