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技术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显微镜学组周跃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手术疗效确切,相对传统手术具有较小的创伤,已经成为国际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并未在我国广泛开展,同时还存在诸多争议和有待规范的问题.为促进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规范开展,针对显微镜准备、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技术流程、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处理等相关问题,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征询建议并反复讨论后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避免不恰当、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技术指南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10年随访结果

    吴昊森周非非陈欣张凤山...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mLP)即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10年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mLP且完成10年以上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33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患者行mLP,13例患者行mLP联合颈前路固定融合术(11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2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术),3例患者行mLP联合后方侧块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颈痛程度及颈痛对颈椎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及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20-16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4.6±11.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m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而NDI及疼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42.4%)仍存在轴性症状,但程度较轻,且无需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且均未进行二次手术.接受mLP治疗的患者无论是否联合固定术式,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及颈椎过伸位、过屈位曲度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而S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治疗颈椎OPLL术后10年在临床功能改善、颈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仍较高.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扩大成形术长期随访

    术中曲度重建对伸展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影响

    宋显吉王旭刘丹丹郑晟源...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调整颈椎曲度并行肌肉重建的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伸展位K线阳性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标准位K线阴性且伸展位K线阳性的50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患者术中未调整颈椎曲度(常规重建组),25例患者术中调整颈椎曲度(曲度重建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颈椎生理曲度(CLA),以及术后3个月出现抬头无力和轴性症状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常规重建组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10.9±0.7)分提高到(14.4±0.7)分,JOA评分改善率为(56.7±11.4)%;CLA由术前的10.3°±1.0°提高到11.2°±0.9°;术后3个月曲度重建组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10.8±0.7)分提高到(15.0±0.5)分,JOA评分改善率为(68.3±7.1)%;CLA由术前的10.4°±0.8°提高到14.7°±1.2°.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CLA及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出现抬头无力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调整颈椎曲度并行肌肉重建的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标准位K线阴性且伸展位K线阳性的颈椎OPLL能够改善患者术后CLA,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双开门椎管成形术K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肥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蒋安龙费希状董放王玉珐...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肥胖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特征.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下载颈椎OPLL相关的转录组数据集GSE69787,与Gene数据库中肥胖相关基因进行筛选,获得颈椎OPLL肥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软件和R软件对肥胖相关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软件将数据可视化,并通过cytoHubba工具包计算得到中心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中心基因在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GSE69787数据集与肥胖相关基因筛选得到24个颈椎OPLL肥胖相关DEGs,构建并计算这24个肥胖相关DEGs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终筛选出10个中心基因.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10个肥胖相关DEGs主要富集于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及其调控、骨化、炎症反应调控、骨矿化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和生物信号通路.最后通过qRT-PCR验证发现LEP、IGF2、IL18、BMP2和LOX在颈椎OPLL组韧带组织中高表达(P均<0.05),MMP9、PTGS2在颈椎OPLL 组韧带组织中低表达.结论:LEP、IGF2、IL18、BMP2、LOX、MMP9、PTGS2是颈椎 OPLL 患者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其异常表达可能与颈椎OPLL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可能为合并肥胖的颈椎OPL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肥胖基因

    O型臂导航辅助下寰椎与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应用疗效及准确性研究

    莫少东陈源权艾福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O型臂导航辅助下寰椎与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应用疗效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经口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不同的置钉方式,20例患者分为导航辅助组及徒手置钉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的斜坡椎管角(CCA)及延髓脊髓角(CMA),对比分析两种置钉方式的应用疗效,采用改良Park的标准对逆向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CCA及C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CCA及CM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组置钉准确性优于徒手置钉组(P<0.05).结论:通过O型臂导航技术辅助进行经口寰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可获得与徒手置钉相当的治疗疗效,同时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置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O型臂导航寰枢椎脱位椎弓根螺钉准确性

    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陈志达林斌张哲明蔡弢艺...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上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5~67岁,平均(48.7±13.9)岁.C1-2占位12例,C2占位3例,C2-3占位7例,C1-3占位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UTH)分型:2型3例,3型10例,4型2例,5型6例,6型1例,7型2例;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5例,E级6例.所有患者根据PUTH分型选择手术方法,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卡氏人体机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根据X线情况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及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6.6±49.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 260.4±283.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121个月,平均(87.8±9.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和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了 0~2级.末次随访颈椎生理曲度22.44°±9.69°,较术前26.35°±12.16°降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23);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心搏骤停、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相邻颈椎节段不稳定等情况.结论:根据PUTH分型选择手术方法治疗上颈椎哑铃形肿瘤中长期随访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能彻底切除肿瘤,重建上颈椎稳定性.

    上颈椎肿瘤手术治疗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伤椎承载能力评分系统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孙乐乐石磊曹杰王康康...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胸腰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椎骨折提出一种伤椎承载能力评分系统(TFBCSS),并评估其信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结合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伤椎形态学改变建立TFBCSS,选取5名脊柱外科医师(2名主任医师,3名住院医师)根据影像学特征及患者性别、年龄、BMI对骨折赋分评估,对评分系统进行信度检验,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该评分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根据TFBCSS总分值(T)不同分为T<4分的保守治疗组和T≥4分的手术治疗组,依据局部后凸角、伤椎前缘椎体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回顾性纳入120例,其中保守治疗组45例,手术治疗组75例,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6±4.6)个月,5名医师对TFBCSS的可重复性ICC分别为保守治疗组平均0.892,手术治疗组平均0.883,可信度ICC分别为保守治疗组平均0.891,手术治疗组平均0.885.两组患者术后的局部后凸角、伤椎前缘椎体高度、VAS评分、ODI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01).结论:TFBCSS可以用于指导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且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胸腰椎骨折胸腰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

    肘关节僵硬开放松解术后尺神经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晶晶孙志坚谭杰王宇章...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僵硬开放松解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间因肘关节僵硬行开放松解术的96例患者的术后最大屈曲改善角度、最大伸直改善角度及术后尺神经炎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男59例,女37例,年龄14~62岁,平均(37.3±10.7)岁.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症状患者29例,其中McGowan Ⅰ型28例,McGowan Ⅱ型1例.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1±4.0)个月,27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性别、原始损伤类型、术后最大屈曲改善角度是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尺神经炎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女性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炎并发症的风险是男性患者的3.712倍(OR=3.712,95%CI:1.592~8.653);原始损伤类型为肘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的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炎并发症的风险是肘关节外骨折或非骨折患者的4.552倍(OR=4.552,95%CI:1.053~19.681);术后屈曲改善度在60°及以上的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的风险是术后屈曲改善度在30°及以下患者的14.184倍(OR=14.184,90%CI:2.199~91.478).结论: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尺神经炎发生率较高,既往患有肘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女性患者、术后最大屈曲改善角度60°及以上是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肘关节僵硬开放松解术尺神经炎风险因素

    基于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张文超蔡楠赵尧平郑少强...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神经阻滞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治疗的19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6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案管理(常规组),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ERAS方案管理(ERAS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及48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患者联合神经阻滞的比例为100%(89/89),高于常规组患者的35.8%(38/106)(P<0.05).ERAS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2.5±1.3)分,低于常规组患者的(4.4±1.9)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PONV发生率为24.7%(22/8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55.7%(59/106)(P<0.05).ERAS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5±3.1)d,短于常规组患者的(9.1±4.1)d(P<0.05).ERAS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为(58 324.9±25 713.4)元,低于常规组患者的(66 091.2±27 865.3)元(P<0.05).结论:基于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可以降低术后24h疼痛VAS评分及PONV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神经阻滞加速康复外科肱骨近端骨折

    前路椎体拴系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赵钇伟杜悠王升儒杨阳...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路椎体拴系(AVBT)技术是基于Hueter-Volkmann定律的生长调节非融合技术,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通过拴系对椎体凸侧施加压力纠正部分侧凸,术后通过拴系维持张力作用持续抑制凸侧生长,利用患者生长潜力实现脊柱非对称生长,最终达到矫形的目的.AVB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本文对AVBT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前路椎体拴系技术非融合技术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