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

    王晓岩徐公平王新涛王玉玞...
    1057-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疗效,同时进一步探讨K线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颈椎高位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2~73岁,平均(54.7±7.5)岁.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曲度.结果:本组20例患者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2.0±6.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9±7.3)%,颈部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2~7 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SVA)、T1斜坡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5例患者K线阴性,15例患者K线阳性;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K线均为阳性.术前K线阴性组与K线阳性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2穹隆减压术联合棘突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高位OPLL的有效术式,可以有效避免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尤其是C2半棘肌止点的损伤,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而不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且不增加颈部轴性痛发生的概率,对于术前K线阴性的患者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2穹隆减压术棘突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

    骨钙素、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联合多层螺旋CT定量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陶海涛杨骐睿刘太璞夏厚栋...
    1063-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定量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OVCF患者168例,并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106例.术前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BGP、PⅠNP,行MSCT收集患者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BGP、PⅠNP和MSCT定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GP、PⅠNP、MSCT定量参数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BGP、PⅠNP、Tb.Sp、SMI高于无复发组;复发组患者术后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BV/TV、Tb.Th低于无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GP、PⅠNP、Tb.Sp、SMI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BV/TV、Tb.Th是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均<0.05).ROC分析显示血清BGP、PⅠNP、BV/TV、Tb.Sp、Tb.Th、SMI及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0.836、0.837、0.741、0.805、0.782、0.960;AUC比较结果显示,联合预测优于单独预测(Z=3.892、4.006、3.793、5.561、4.557、5.003,P均<0.05).结论:BGP、PⅠNP联合MSCT定量参数可能对OVCF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患者术后复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骨钙素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多层螺旋CT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复发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高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李尔楠丁立祥付胜良姚明涛...
    1069-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高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T11~L2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KP组60例和PVP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术后伤椎骨水泥弥散高度及其占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PVP组比较,PKP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透视次数更多、骨水泥注入量更多(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ODI、伤椎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PKP组患者均明显优于PVP组(P均<0.05).PKP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3.33%(2/60),显著低于PVP组14.4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5.00%(3/60),略低于PVP组的10.91%(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和椎体前柱骨水泥弥散高度、椎体中柱高度和椎体中柱骨水泥弥散高度、椎体高度和椎体骨水泥最大弥散高度均明显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VP组与PKP组患者椎体前柱骨水泥弥散高度占比(r=-0.721,P<0.05;r=-0.703,P<0.05)和椎体骨水泥最大弥散高度占比(r=-0.584,P<0.05;r=-0.467,P<0.05)均与术后6个月ODI呈显著负相关,而椎体中柱骨水泥弥散高度占比(r=-0.088,P>0.05;r=-0.023,P>0.05)与术后6个月ODI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KP与PVP均可显著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并减轻其功能活动障碍.PVP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注入量较少;PKP的优势在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佳,术后骨水泥渗漏风险较低,疼痛缓解及功能障碍恢复程度更好.骨水泥弥散高度及其在椎体高度中占比可作为预估PVP和PKP手术效果的参考指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联合下肢功能锻炼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储诚翰李宇穆文博吐尔洪江·瓦哈甫...
    1075-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联合下肢功能锻炼下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并在术后接受单剂量抗凝药物联合下肢功能锻炼预防DVT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46例和无DVT组153例,统计DVT的位置分布、累及静脉支数及导致肺栓塞(PE)的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近端DVT发生率3.5%、远端DVT发生率19.6%,DVT主要累及的静脉依次为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及髂外静脉.近端DVT多累及4支静脉,远端DVT多累及单支静脉.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OR=2.214,95%CI:1.028~4.769,P<0.05),全髋关节翻修术(OR=4.311,95%CI:1.199~15.502,P<0.05)及三部分组件翻修术(OR=4.280,95%CI:1.096~16.722,P<0.05)是导致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单剂量应用抗凝药物联合下肢功能锻炼预防DVT具有一定可行性.在此抗凝方案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心血管疾病、全髋关节翻修术、三部分组件翻修术是该抗凝方案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深静脉血栓单剂量抗凝功能锻炼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椎体形态恢复的比较研究

    郭浩华余翔谢炜星张友...
    1082-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伤椎形态的变化,探讨经皮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微创组)26例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开放组)2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通过CT检查测量术前和拆钉时的伤椎正中矢状位面积、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置钉及拆钉手术,并获得5~18个月,平均(12.2±3.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拆钉时伤椎正中矢状位面积、矢状位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拆钉时伤椎正中矢状位面积、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ODI和VAS评分均优于开放组(P均<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组(P均<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ODI和VAS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二者在恢复胸腰椎骨折椎体形态方面的疗效相当.

    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魏长宝顾三军刘宇殷钦...
    1088-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围手术期严格执行ERAS措施行初次TKA的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5 d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其中住院时间延长组88例患者(33.8%),住院时间正常组172例患者(66.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基础疾病及病史、手术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AS模式下初次TKA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吸烟、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有无心力衰竭(CF)史、有无脑血管意外(CVA)史、手术医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时间延长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住院时间正常组患者,糖尿病(DM)患者占比、有心肌缺血性疾病(IHD)史患者占比、围手术期输血率均高于住院时间正常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住院时间正常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优势比(OR)=2.517,95%置信区间(95%CI):1.051~6.030,P=0.038]、有IHD史(OR=0.194,95%CI:0.022~0.793,P=0.047)、手术时间>90 min(OR=2.230,95%CI:1.190~4.181,P=0.012)是ERAS模式下初次TKA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有IHD史、手术时间>90 min是ERAS模式下初次TKA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加速康复外科全膝关节置换术住院时间危险因素

    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郭艳辉徐宇航高杰孙天胜...
    1094-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223例合并同侧肢体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伤后1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73例)和生存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痴呆、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髋部骨折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髋部骨折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非手术治疗、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0,95%CI=1.008~1.116,P=0.025)、髋部骨折前ASA Ⅲ~Ⅳ级(OR=3.281,95%CI=1.563~6.884,P=0.002)、髋部骨折前ADL评分(OR=0.890,95%CI=0.847~0.935,P<0.001)、非手术治疗(OR=2.084,95%CI=1.988~4.396,P=0.044)和术后并发症(OR=4.491,95%CI=2.107~9.572,P<0.001)是影响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髋部骨折前ASA Ⅲ~Ⅳ级、髋部骨折前ADL评分、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合并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老年髋部骨折偏瘫死亡危险因素

    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轴外固定器复位联合锁定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李金凤路玉峰陈李泽成乔锋...
    110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轴外固定器复位联合锁定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复位精度和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使用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轴外固定器复位联合锁定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的5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16~71岁,平均(38.0±12.9)岁.AO分型A型21例,B型19例,C型12例;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36例.测量术前及骨折复位后骨折冠状面位移及成角、矢状面位移及成角、轴位位移,并进行比较.使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下肢功能.结果:5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50周,平均(27.1±13.1)周.骨折复位后患者骨折冠状面位移及成角、矢状面位移及成角、轴向位移分别为0.0(0.0,1.4)mm及0.0°(0.0°,0.0°)、0.0(0.0,1.5)mm及0.0°(0.0°,1.5°)、0.3(0.0,1.9)mm,均分别低于术前的7.9(4.7,13.3)mm及3.5°(1.5°,6.8°)、4.7(2.5,8.5)mm及4.0°(1.5°,7.2°)、5.6(3.3,10.0)m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所有骨折均实现解剖学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12~38周,平均(24.2±6.4)周.去除锁定外固定器3个月,LEFS为51~80分,平均(75.3±5.6)分.结论: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轴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而锁定外固定器固定牢靠,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小,二者结合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精确、固定牢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胫骨干骨折数字六轴外固定器计算机辅助复位锁定外固定器

    前踝楔形截骨术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块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

    李飞刘伟帕尔哈提王雪...
    1106-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前踝楔形截骨术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块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采用前踝楔形截骨术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块移植术治疗的20例Hepple Ⅴ型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0~60岁,平均(35.5±7.9)岁.收集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记录末次随访时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0±2.5)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7.2±1.2)分降低至(1.9±0.6)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4.1±4.8)分升高至(94.5±4.8)分,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8.2±2.5)分升高至(86.3±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MRI示骨囊肿区填充完整,软骨面光滑,MOCART评分为(82.2±4.5)分.所有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骨延迟愈合发生;同侧髂骨取骨区无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踝楔形截骨术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块移植术治疗HeppleⅤ型内侧距骨骨软骨损伤,能够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较好.

    截骨术移植术距骨骨软骨损伤

    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致柔韧性高弓足畸形

    温晓东刘承义聂光华田锋...
    1112-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CMT病)致柔韧性高弓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25例(30足)CMT病致柔韧性高弓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6~42岁,平均(33.1±8.3)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的临床功能[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活动度(ROM)]及影像学参数[包括足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足负重侧位X线片测量Meary角、跟骨倾斜角、Hibbs角,标准Saltzman位X线片测量后足力线角],并记录术后1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3±7.5)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均高于术前,踝关节背伸ROM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随访时踝关节跖屈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及后足力线角均小于术前,Hibbs角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木、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CMT病致柔韧性高弓足畸形,能够改善患者功能,有效矫正患者足踝部力线,临床效果显著.

    高弓足畸形截骨软组织平衡柔韧性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