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业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金碚

月刊

1006-480X

zggyjjbjb@cass.org.cn;gjbjb@sina.com

010-68032678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工业经济/Journal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工业经济和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及企业管理干部、经济理论作者为主要对象。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国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得到政府决策部门、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经济理论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约束下的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规制工具、效应模拟与政策评价

    姜春海闫振好王敏
    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低碳化转型的重大制度设计.本文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政策均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费水平,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会对经济造成损失.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能够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降低碳排放峰值,有效释放清洁能源消费潜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但未必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不确定性.当"双碳"目标超越能耗目标成为主要政策约束时,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叠加组合方式将收敛为碳排放双控.碳排放双控采用的不同规制工具及其组合方式是决定碳排放双控目标下经济社会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使用不同规制工具产生了差异化的碳减排经济成本,以及不同程度的低碳能源消费推动作用.本文还对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政策效应做了综合评估,发现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综合政策效应更优.本文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制度转变、合理运用碳排放双控规制工具及组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碳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数字冲击下异质性劳动力空间再配置与经济福利

    徐邵军刘修岩周君婷
    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人口红利优势消失,劳动力迁移弹性对劳动力空间供给的作用持续减弱.如何发展数字经济,进而充分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促进劳动力空间迁移,已成为强化劳动与创新要素互补、提升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劳动力与数字资本双层嵌套的量化空间均衡模型,从数字要素与劳动要素替代、互补的层面,揭示了劳动力空间再配置以及劳动技能结构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并发现劳动力供给对数字冲击的反应存在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对因数字资本和异质性劳动力替代、互补关系改变带来的福利效应进行量化评估发现,数字资本与非技能型劳动力之间的替代程度增强,尽管能够提升技能型劳动力的均衡效用,但不利于提升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均衡效用,导致经济增长萎缩;对于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产业,大城市应注重产业结构配置的相对完整,避免一味地替代简单劳动力,而中小城市应更加注重发展创新产业来提升数字资本密集度.此外,基于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目前中国数字产业布局决定的要素配置特征对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认为,需要尊重城市特征,结合城市劳动力禀赋和技能结构,以促进要素互补为原则选择适宜的数字产业布局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字互补劳动力空间再配置技能空间分布量化空间均衡模型

    蛙跳现象与区域协调发展:动力测算与影响模拟

    周密张心贝张恩泽
    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蛙跳现象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制约邻域地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因素.蛙跳现象特指在创新成果的分布中,前端研发的创新策源地与后端承接的创新转化地之间出现的远距离空间分离.本文基于2012-2021年91万条专利权转移数据,在源点—目的地框架下测算蛙跳动力并估计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蛙跳呈现"东西高、中间低、东北居中"的空间结构及"前疏后密"的分布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分别呈现"大出小进式""同出同进式"及"大出大进式"的蛙跳现象.蛙跳在不同空间范围上作用不同,在全域层面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城市群内孵效果不明显.城市比较优势机制和政府协同转化机制通过提升技术禀赋优势与蛙跳转化效率,进一步强化协调作用.蛙跳的关键原因在于创新腹地的转化力不足,破题关键在于回流而非截流,为此设计基于全域—局域的蛙跳回流实验进行路径模拟.本文为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的蛙跳现象、通过分层分域的回流路径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证据.

    蛙跳现象动力测算成果转化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创新的力量:政策协同赋能的视角

    韩先锋勾亚楠肖远飞李勃昕...
    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国家推动"美丽中国"和"数字中国"双重战略的关键举措.本文在构建城市数字生态文明指数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试点和"宽带中国"战略构造双边政策协同赋能的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11-2021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及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考察绿色数字政策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机制及多维效应.结果发现:①绿色数字政策对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协同共促效应,且相较于单一政策,复合政策的赋能效果更为明显,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绿色数字政策不仅能直接实现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数字"双轮制度创新驱动,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数字环境培育和生态保护引导等渠道间接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③对于经济基础较好和财政分权水平较低、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应用较低、非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城市,以及采取"先绿色后数字"组合政策的城市,绿色数字政策协同赋能数字生态文明的积极效果更为突出.④中国现阶段数字生态文明整体水平还不高,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城市间的数字生态文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而绿色数字政策不仅是协同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有效助推数字生态文明发展跨越"马太效应"陷阱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为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加强"绿色—数字"政策协调配合、深度挖掘多维政策统筹合力、科学加快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绿色数字政策协同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双重机器学习

    增强内需动力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

    于春海马科伟孙浦阳
    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供给侧公共政策的创新激励效果较为有限,从需求侧更好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本文使用2011-2014年旨在拉动内需和增强内需动力的节能补贴政策,整理了政策涉及的"入选企业—补贴产品"名单,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扩大内需政策如何通过信息杠杆效应途径激励企业创新.研究表明,在扩大内需政策实施后,受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增加22.34%,而且不局限于政策直接相关的技术创新方面;使用工具变量等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发出的质量认证信息越积极,或者企业自身发出的产品质量信息越少,扩大内需政策通过信息杠杆效应途径、"撬动"消费者需求的作用就越大,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强.此外,扩大内需政策促进了高技术含量的创新,挤出了低技术含量的创新.本文从创新视角证明了 旨在增强内需动力的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性,为形成有效创新激励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

    增强内需动力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激励信息杠杆效应

    自动化能否导致企业生产率增长与分化——基于工作任务的差异替代视角

    巫强汪阳昕黄孚
    9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四次科技革命正推动自动化技术不断突破,并在各行业取得广泛应用,自动化成为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核心路径.本文基于专利信息构建自动化词典,识别自动化专利类别代码并衡量企业自动化水平,使用2016-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工作任务的差异替代视角,实证研究了自动化对企业生产率及其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动化总体上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自动化在高生产率企业组中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显著大于低生产率企业组,扩大了企业间的生产率差距,导致生产率分化.机制分析表明,自动化导致的企业间生产率分化效应主要是通过替代常规任务与手工任务中的劳动力来实现.在传统自动化阶段,以常规任务中的劳动力替代为主;在智能自动化阶段,以手工任务中的劳动力替代为主.进一步分析表明,自动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超级明星企业"效应.在动态视野下,自动化对高生产率企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会减弱,而对低生产率企业的负效应凸显;同时,非自动化专利会导致企业间生产率的收敛.本文提出,应防止自动化导致的过度生产率"马太效应"抑制市场竞争,推动技术红利在不同工作任务劳动力之间平等分配,因企施策确定不同类型企业的自动化支持重心和支持方式.

    自动化人工智能生产率分化工作任务

    产业数字化与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数字要素规模弹性视角

    郭进徐盈之白俊红
    11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要素与实体产业加速融合,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产业数字化给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增长带来非平衡冲击.本文将数字要素引入新古典分析框架,采用非齐次CES技术刻画数字要素的规模弹性,建立产业数字化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数字要素的类型及核算范围进行界定,并借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数字要素直接消耗系数作为产业数字化水平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数字要素具备正的规模弹性,使得大城市获得了产业数字化领先优势,从而直接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与此同时,更高水平的产业数字化通过引致高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群聚,间接推动工资偏向大城市的更高增长,但赋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相对较弱.产业数字化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主要体现在对数字软件和数字平台的投入上,但更强的排他性约束以及产业对不同数字要素的融合偏向限制了数字硬件对大城市产业数字化领先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数字要素规模弹性视角为理解城市规模偏向性工资增长给出新的见解,为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工资增长潜力和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数字要素产业数字化工资增长溢价城市规模

    链长制如何"链"出企业技术创新

    詹新宇梁蓝心
    13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驱动是中国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发展战略.链长制作为产业链治理新政策,能否既稳定产业链又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在频繁的外部冲击下"企稳"和"上升"?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对支持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手工收集了中国各地区实行链长制政策的产业链相关信息,将其与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以及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匹配,通过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链长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链长制政策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链长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和企业两个层面.在产业链层面,通过缓解产业链"长鞭效应"、稳固上下游供需关系,提高产业链稳定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层面,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研发不确定性、吸引研发人员,为企业创新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链长制政策对于营商环境较好地区、竞争程度较强行业以及所有权性质属于国有的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讨论发现,链长制政策可以促进关键核心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效缓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困境.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链长制政策实施效果,并为完善链长制政策设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链长制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链稳定性关键核心技术

    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商业信用——基于供应链风险溢出的视角

    刘金东徐军伟初虹王洁怡...
    15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债务挤出企业信贷融资,可能促使企业沿供应链上下游寻求替代性的商业信用融资,进而影响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本文采用2007-2018年地级市债务数据和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高了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挤占当地信贷资源,降低了企业信贷规模、提高了信贷成本,使得企业的商业信用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商业信用在供应链的溢出;从商业信用结构视角看,地方政府债务挤占信贷资源后,企业偏好于采用银行信贷资金替代性最强的应付账款而非应付票据.异质性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在市场议价能力更强的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熟期和波动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加大企业商业信用挤占,提高了本地账款纠纷发生概率,降低了供应链的韧性和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形成了将风险从债务高地向债务洼地输出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地方政府债务商业信用供应链风险溢出

    供应商ESG评级分歧何以影响企业运营韧性

    赵云辉孙源冯泰文刘洋...
    17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运营韧性对企业有效应对中断风险变得日益重要,但鲜有研究探讨供应商ESG评级分歧对焦点企业运营韧性的影响.本文利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供应商的数据,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探究了供应商ESG评级分歧对焦点企业运营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商ESG评级分歧降低了焦点企业的运营韧性,证实了 ESG评级分歧在供应链中的负面溢出效应.此外,焦点企业关注度会加剧这一负面效应,但焦点企业供应网络中心性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该负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供应商ESG评级分歧增加了针对焦点企业的负面报道,加剧了焦点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并引发了供应链关系的不稳定,进而削弱了焦点企业的运营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商ESG评级分歧对焦点企业运营韧性的负面溢出效应在大规模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供应链中的ESG问题及其对运营韧性的影响提供了新见解,强调了供应商ESG表现对焦点企业运营韧性产生重要影响的信号效应,拓展了企业运营韧性的研究视角,对推动企业ESG实践发展、加强韧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ESG评级分歧运营韧性ESG表现供应链溢出信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