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王小梅

月刊

1004-3667

gaoyanbianjibu@163.com

010-59893297;59893298;59893299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教仪楼

中国高教研究/Jour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家教育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我国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交流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积极组织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刊及时介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读者是: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干部,高教行政部门、高教科研机构、学会、研究会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基础筑基础 以拔尖育拔尖——上海交通大学培养中小学科学类教师的思考与实践

    丁奎岭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新形势下仍存在高层次科学类教师数量不够、职业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为主动适应中小学科学类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教育部提出实施"国优计划"。该计划以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强化科学教育为导向,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跨学科资源优势,培养情怀深厚、能力卓越、具备科学与工程素养的高质量科学类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关注科学教育,率先成立教育学院,不断探索科学类教师培养新模式,为我国科学类教师的创新性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学教育科学类教师国优计划

    "国优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

    杜江峰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优计划"以推动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来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基,体现出填补科学教师教育的政策缺位,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结构体系;突破传统师范类教育体系的路径依赖,推动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共建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直面基础教育科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发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等政策理性。浙江大学立足于"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传统优势,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发力打造一流的卓越科学教师培养基地,探索"理学/工学+教育学"的培养方案,实行"项目制组织、全方位训练、全链条协同"的卓越科学教师自主培养新模式。

    国优计划卓越科学教师拔尖创新人才科技自立自强

    高水平大学引领中小学教师队伍时代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军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供给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存在短板、大中小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实施"国优计划",对于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办教育,打破人才培养路径依赖,优化中小学人才培养体系等具有重要价值。高水平大学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勇于担当"国优计划"的使命责任,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锻造思想力,厚植学生理想信仰沃土,打造价值引领生态;锻造知识力,充实学生学科交叉底蕴,打造学科孵化生态;锻造引领力,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打造创新文化生态;锻造行动力,激发学生乐教适教潜能,打造政策环境生态。

    高水平大学中小学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国优计划

    "国优计划":时代意蕴、战略目标与创新举措

    刘益春
    14-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优计划"是新时代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攻坚,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国优计划"以乐教适教为选拔标准、以研究生层次为培养目标、以跟踪服务为基础保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研究生选拔方式、培养模式与招聘方式等重要举措,具有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

    国优计划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

    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十个问题

    张炜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和遵循不同类型学科划分的逻辑和价值取向,结合高等教育实际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完善问题导向和多学科研究范式,科学界定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客观开展中美教育学研究生比较,凸显中国特色,打造高等教育学的中国式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学科划分范式和边界中美比较自主知识体系

    我们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学

    宣勇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教育学体系已完成创设,但在当下缺乏解释力,亟待完善升级;高等教育研究空前繁荣,但对实践缺乏指导力,亟待精炼整合;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的龙头地位,但理论创新缺乏引领力,亟待自主建构。未来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围绕"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建设来展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要重在自主,学术体系建设要重在协同,话语体系建设要重在融通。重视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来源: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规律性意识、政府政策供给中的真理性共识、学者总结提炼创新的系统性学识。建立一个由高等教育活动的实践者、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三者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三螺旋模式。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三螺旋模式

    开放性荣誉课程:谁在修读,谁在坚持

    范慧慧祁艳彤牛新春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性荣誉课程是国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国内关注其成效的实证研究稀少。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案例,考察荣誉课程学生的学业表现、人格特质和人生目标,并分析入学时识别荣誉课程学生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荣誉课程学生中学竞赛表现出色、大学学业表现优异、情绪稳定性高;以自律和能力为人生目标,希望自己成为勇敢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突破精神,具有"坚持不懈"和"目标达成"特征的学生尤其如此;然而仅凭高考分数和科学竞赛表现基本无法准确预测学生的荣誉课程修读情况。结果表明,开放性荣誉课程吸引了一批学术能力出众、抗压能力良好、以勇敢为人生目标的学生,是能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广大的学生群体中选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荣誉课程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非认知特征

    "博学而约礼":大学生学习投入潜在类别与负责任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

    陈兆军叶正飞郭建鹏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负责任决策作为社会情感能力的关键要素,有助于个体增强道德责任感和做出建设性选择。学习投入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结果的重要预测变量,探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及其与负责任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以101所本科高校的70 678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探讨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及其对负责任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投入可以被聚类为全面投入型、相对均衡型、师生疏离型、被动投入型、全面脱离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在负责任决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全面投入型表现最好,其次是相对均衡型和师生疏离型,被动投入型和全面脱离型表现最差。高校应该积极营造促进大学生负责任决策的环境和氛围,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负责任意识,指导其做出更加周全和理智的决策。

    大学生学习投入社会情感能力负责任决策潜在剖面分析

    法典编纂视角下教育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化整合

    万千慧龚向和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法典总分式的编纂体例要求充分发挥总则中基本原则"公因式"的作用,而当前的教育法基本原则的提炼与解释面临来源单一性与性质复杂性、领域法思维与内容独立性要求、社会回应性与要件协同性的三重逐层递进的整合矛盾。应当在明确教育法部门行政法的性质定位和法律原则基本属性的理论前提下,以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为并行价值主线,以教育性、规范性、协同性为标准整合教育法基本原则,并以宪法在教育领域的两条价值主线确定教育法基本原则内容,以规范结构对应、法典性质对应、制度保障对应的融贯性思维推进其体系化整合。

    教育法典教育法基本原则体系化受教育权

    少子化趋势下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供需预测与危机预警——基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贺祖斌郭彩清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少子化趋势下,采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方法和构建ARIMA时序模型,设定低中高3种生育方案对2024-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生源供需规模及缺口态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生源在2024-2037年间呈供大于求态势,形成从514。66万人锐减至16。98万人的需求缺口;在2038-2050年间呈供小于求态势,形成从274。02万人分别扩增至1 171。85万人、996。78万人、821。69万人的供给缺口,预示着2038年左右将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届时将可能引发生源数量危机和质量危机,并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对此,应多措并举大力提振社会生育水平,开源节流不断增强生源供给能力,建立生源监测及危机预警机制,促进招生规模与生态承载力适配,以实现高等教育生源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少子化趋势人口预测高等教育生源供需关系生源危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