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谢晓栋胡建林张远航
    6513-6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过去20a来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 2005~202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之后增长迅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臭氧污染的现状与演变特征、成因与来源、健康效应与生态影响、管控策略与减排路径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臭氧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我国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及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

    臭氧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知识图谱

    我国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进展

    钟博闻周俊王燕袁斌...
    6522-6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我国目前臭氧(O3)生成敏感性评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方法在判定同一区域O3生成敏感性时结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研究指出,我国城区O3生成多处于VOCs控制区,郊区多处于NOx控制区或协同控制区;近年来,我国O3生成敏感性属于VOCs控制区的范围在缩小,NOx控制区和协同控制区的范围逐渐扩大。表明了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诊断同一区域的O3生成敏感性可提升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新兴技术及方法以更准确地判定O3生成敏感性的展望。

    臭氧污染臭氧生成敏感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

    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对汕头市秋季臭氧污染的影响

    张宇烽杨俊俊陈婷婷万涛...
    6538-6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5~202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汕头市国控站点污染物和气象数据、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获取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及其对汕头市秋季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2年西北太平洋共发生234次台风,夏季台风数量最多,为106次,秋季次之,春冬季较少。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台风分为W型(西行登陆缅甸老挝型)、L型(西北而上登陆我国型)、C型(我国南海、东海周边消亡型)、ET型(生成后先西北后东北转向型)四类。C、ET型台风期间臭氧浓度最高,气象方面均表现为气温上升,相对湿度下降,太阳辐射增强,且均为静风或小风状态,利于臭氧生成和累积;L型台风期间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天,为清洁天,气象方面表现为气温上升、相对湿度升高、太阳辐射偏低,且风速较大,利于臭氧扩散稀释。4类台风污染期间臭氧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5:00-17:00,臭氧区域传输贡献显著,72h气团主要来自东北陆上,O3潜在源区主要为汕尾、惠州、浙江省和福建省。典型台风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影响时段相比非台风影响时段有着更好的臭氧光化学生成条件(高温度、低相对湿度、强辐射)和更差的扩散条件,台风"梅花"期间污染的区域传输作用显著,臭氧浓度会出现"峰值滞后"现象,我国产生了一条从安徽至江西、粤东的污染传输通道。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影响时段臭氧源贡献以化学过程为主(41。2%),水平传输(30。3%)和垂直传输(28。4%)次之。

    台风臭氧污染汕头市气象要素

    2014~2020年夏季高温热浪期间臭氧变化特征——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为例

    丁嘉豪谢晓栋龚康佳薛刘铖...
    6549-6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典型代表城市,基于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 3个城市2014~2020年夏季高温热浪期间臭氧(O3)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6和2017年为高温热浪超强年,2014和2018年为高温热浪弱年。热浪期间O3逐小时平均浓度变化呈现"单峰单谷"型,在13:00、14:00达到峰值,6:00达到谷值。各个城市热浪期间平均日最大O3浓度、O3昼夜间平均浓度和O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MDA8O3)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上海下降趋势明显,南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杭州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城市热浪期间O3浓度随温度的阶段变化特征明显。WRF-CMAQ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3个城市热浪期间的MDA8O3,模拟发现气象条件变化和前体物排放变化对各个城市热浪期间MDA8O3变化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变化对上海热浪期间MDA8O3下降起主导作用,南京热浪期间MDA8O3主要受排放变化影响,杭州热浪期间MDA8O3的变化受气象和排放综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同时持续的高温并不是影响O3浓度的唯一气象因素,平均海平面气压和风速对热浪期间MDA8O3也有显著的影响。

    臭氧(O3)高温热浪长三角地区WRF-CMAQ

    基于伴随模式的典型PM2.5和O3双高污染事件减排措施

    刘哲安兴琴王超李江涛...
    6559-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PM2。5和O3双高污染及其有效控制措施,运用GRAPES-CUACE伴随模式对2019年4月19~25日北京市的一次典型双高污染事件进行"源-浓度"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估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前体物排放对北京市24h平均PM2。5(24-hrPM2。5)和MDA8O3浓度峰值的贡献,并利用伴随模式开展相应的减排措施试验。伴随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北京市双高污染事件的24-hr PM2。5和MDA8O3浓度峰值受到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前体物排放的共同影响。一次PM2。5(PPM2。5)排放源对24-hr PM2。5浓度峰值的主要贡献在前48h,其中河北源贡献最大(49。7%),其次是山东源(24。4%)和北京源(20。1%)。O3的生成由VOCs控制,NOx和VOCs排放源的主要贡献时段分别为前30h和前38h。其中河北贡献最大,NOx和 VOCs分别贡献了 27。0%和23。8%,北京源(20。9%和4。9%)次之。双高污染的减排试验结果显示,当北京市24-hr PM2。5浓度峰值达标时,NOx、VOCs和PPM2。5减排比例相近,各省市的减排力度依次为:河北(55。8%、59。1%和 61。3%)、北京(60。0%,47。4%和 60。4%)、山东(44。0,51。2%和 61。3%)、天津(42。7%,42。7%和 42。7%)及山西(44。0%,40。9%和42。7%)。而MDA8O3浓度峰值在迭代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达标时需减排较多NOx和 VOCs。各省市减排力度依次为河北(67。8%和67。1%)、北京(66。0%和 56。3%)、山东(57。3%和 59。5%)、天津(50。9%和 52。4%)及山西(55。4%和 46。0%)。

    伴随模式PM2.5和O3双高污染敏感性分析污染控制北京

    基于WRF-CMAQ的晋城市PM2.5与O3复合污染协同控制

    李晨张芝娟陈曦叶翠平...
    6569-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WRF-CMAQ模式对晋城市一次复合污染事件进行了模拟和源解析。通过设计49组不同比例的VOCs和NOx减排情景,并结合EKMA曲线评估其前体物的科学减排比例。结果显示工业源和交通源是晋城市VOCs和NOx的主要来源。O3污染主要由NOx控制,而PM2。5污染则主要由VOCs控制。不考虑极端减排情景,仅针对O3污染时,最佳的VOCs/NOx减排比例为1∶2;仅针对PM2。5污染时,最佳减排比例为2∶1。综合考虑PM25和O3的协同治理时,最佳前体物VOCs/NOx减排比为2∶1。

    PM2.5O3协同控制WRF-CMAQEKMA曲线

    基于无人机观测的不同污染天气O3垂直分布特征

    郭伟朱凌云李雁宇陈玲...
    6578-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污染天气下近地面O3垂直分布及演变特征,利用无人机及机载环境气象设备于2022年8~9月在山西省大同(清洁天)、太原(污染天)、临汾(污染天转清洁天)进行了 33次外场观测,获得了近地面500m内每日06:00、10:00、15:00和19:00O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二氧化氮(NO2)和气温、湿度垂直分布。结果表明:O3浓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但15:00主要表现为下降(太原、临汾)或均匀分布(大同);NO2和TVOCs浓度则均为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大同O3垂直分布日变化为随高度垂直递增—均匀分布(或递增减弱)—垂直递增,太原、临汾主要为垂直递增—垂直递减—垂直递增。受不同高度区域输送影响,光化学反应期间(10:00~15:00)垂直方向O3日变幅形成2种类型分别是高空—接地层O3浓度同步增高型和接地层增高—高空基本稳定型。白天垂直扩散条件越好,午后污染峰值期间O3垂直递减越显著。受夜间逆温层影响,边界层中上层储存的O3会持续影响第二日O3垂直分布及地面浓度。各观测城市近地面均为VOCs控制区,随着高度的上升逐渐转为共同控制区及NOx控制区,观测期间O3浓度越高VOCs控制区的高度也越高。

    O3无人机垂直分布区域输送O3生成敏感性

    天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

    刘敬乐史静姜明蔡子颖...
    6590-6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1年天津地区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分析获得AOD、AE、FMF、体积谱分布、复折射指数及直接辐射强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春季沙尘天气和夏季气溶胶吸湿增长及二次转化生成影响,春、夏季AOD值分别为0。64和0。61,明显高于秋、冬季,AE季节变化在0。99~1。29。气溶胶粒子体积谱分布呈双峰型特征,粗、细模态粒径谱的峰值分别在春、夏季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07和0。05μm3/μm2。当AOD>0。4时,细模态粒子峰值浓度明显升高并与粗模态粒子峰值浓度接近。夏季SSA达到0。93,复折射指数实部为1。43,虚部为0。07。冬季AAOD值为0。10,AAE为1。15。较强消光能力的气溶胶粒子集中在AAE为1。0~1。2,SSA为0。90~0。95的范围内。天津地区气溶胶类型主要为混合吸收型粒子,占比为40%,其次为细模态吸收性粒子,占比为33%。气溶胶散射消光能力与相对湿度和FMF增长有直接关系,相对湿度高于60%情况下,气溶胶多为第Ⅲ~第Ⅵ类,当气溶胶为第Ⅶ类时,FMF<0。4;为第V类时,FMF为0。4~1。0;为第Ⅰ~第Ⅲ类时,FMF为0。8~1。0。地面、大气层顶和大气中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均值分别为-71。9,-14。9和57。1W/m2。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与AOD和SSA密切相关,增加单位AOD值,大气层顶、地面和大气中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分别变化-28。4,-99。4和70。9W/m2,其与SS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9和-0。93。随着SSA增大,地面和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效率绝对值减小,大气层顶直接辐射强迫效率从加热效应逐步转变为冷却效应。对2021年3月9~16日一次雾霾-沙尘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雾霾天气中以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类型的细粒子污染为主,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导致细粒子的粒径随污染物的积累增长,同时增强气溶胶的散射能力及其对近地面的冷却作用,对边界层发展起到抑制作用,造成污染物与边界层之间的正反馈机制。

    气溶胶光学特性直接辐射强迫太阳光度计天津

    上海城区冬季大气HONO污染特征及源汇研究

    周敏周扬吴宇航乔利平...
    6600-6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11月6日~2023年1月2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HONO及相关污染物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并结合箱模式模拟获得了上海城区冬季HONO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来源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冬季大气中HONO的平均浓度为(1。17±0。82)×10-9,浓度范围为(0。078~5。32)×10-9,污染天HONO浓度显著高于清洁天,约增加67。2%。HONO的日变化规律与NOx较一致,呈现夜间高、昼间低的变化趋势。基于HONOcorr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NO2的非均相反应可能是夜间HONO的主要来源,而均相与非均相反应(包括光增加反应)均是昼间HONO的主要来源。箱模式模拟显示,HONO昼间来源以NO2在地表面的光增强反应和NO与OH均相反应为主,污染天HONO平均生成速率分别为0。21和0。22×10-9/h,夜间则以NO2的地表面反应和一次源排放为主。污染天由于颗粒物及其组分浓度的上升,导致NO2在不同表面上的非均相光增强反应贡献增加。

    气态亚硝酸污染特征源汇分析

    卫星遥感的山西HCHO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

    杨爱琴于小红陈玲闫世明...
    6608-6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臭氧检测仪(OMI)HCHO 柱浓度数据及其他t辅助数据,研究了 2013~2022 年 5~8月去除气温影响的山西HCHO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天然源 VOCs(BVOCs)和人为源 VOCs(AVOCs)排放的变化在 HCHO柱浓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山西HCHO柱浓度均值介于4。1×1015~53。6×1015molecule/cm2之间,年均 14。3×1015molecule/cm2,2013~2018年呈上升趋势,2019~2022 年波动下降,HCHO柱浓度乡村普遍高于城市。去除气温影响后,相较于2013~2017 年,2018~2022 年 HCHO 柱浓度下降区多位于人类活动密集的城镇,上升区多分布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乡村。在HCHO柱浓度受气温显著影响区域中,大同北部HCHO柱浓度上升与农用地的BVOCs排放增加有关;忻州西部-吕梁北部HCHO柱浓度上升与农用地e、稠密灌木、混交林、稀树草原的 BVOCs排放增加有关;晋中中部和临汾南部-运城北部HCHO 柱浓度的下降,是 AVOCs 和 BVOCs排放共同下降的结果,并且 AVOCs 减排有重要作用。

    甲醛(HCHO)柱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卫星遥感山西气温土地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