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塑料和酮康唑对霍甫水丝蚓肠道的影响

    陆光华喻叶庭薛琪刘建超...
    1679-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原始及不同官能团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NPs)和环境相关浓度酮康唑(KCZ)共暴露条件下霍甫水丝蚓的生物累积、组织病理学及肠道微生物响应。结果表明,共暴露 7d,3种NPs均能被水丝蚓吸收并累积在体内,氨基修饰NPs的累积水平最低(2。78ng/mg),羧基修饰NPs的累积水平最高(22。85ng/mg)。共存NPs显著减少了KCZ的生物累积,抑制率在第7d达到最高(88。9%~94。8%)。KCZ单独及与NPs共暴露诱导了霍甫水丝蚓的肠道损伤,出现表皮和肠细胞退化、表皮和肠细胞增生、表皮表面不规则和产氯组织变性等病理变化。3种NPs的共存都显著降低了KCZ对胃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而氨基修饰NPs的共存使D乳酸盐含量显著下降,羧基修饰NPs的共存使二胺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KCZ单独暴露显著增加了水丝蚓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官能团修饰NPs的共存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改变了门水平的丰度和优势菌属,尤其是氨基修饰NPs共存时优势菌属均为致病菌,增加了水丝蚓感染的风险。

    纳米塑料酮康唑霍甫水丝蚓肠道损伤肠道微生物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复合体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冯琴霜黄维何强李宏...
    1687-1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 MCs 的典型异构体 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SPM对MC-L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720µg/g,是一种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且较容易发生。SPM-MC-LR复合体对大型溞的固定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呈正向剂量和时间依赖,大型溞固定率最高可达 93。77%;但当复合体浓度较高时(MC-LR剂量为 73。52,94。53µg/g),在大型溞体内引起的氧化应激程度过高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SOD 和 CAT 活性较 24h 分别降低了 21。44%、26。51%和 6。2%、18。27%)。相比于游离的MC-LR,SPM的存在可能增强了MC-LR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大型溞毒性效应

    兰州城市绿地SCCPs污染来源及人群健康风险

    贾柠屹程景隆胡柏丞郭雨轩...
    1697-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测了 2022~2023 年暖、冷季节兰州市主城区绿化用地土壤中短链氯化石蜡(SCCPs)的污染水平、组成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其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运用熵值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利用暴露评估模型对人群健康暴露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SCCPs浓度暖季节为 19。67~938。15ng/g(平均 296。00ng/g),冷季节为 61。11~976。20ng/g(平均 316。72ng/g),二者对应的氯含量分别为 61。49%~64。62%和 61。79%~64。21%。碳同系物以C10(35。80%和40。15%)、C11(24。80%和22。52%)为主,氯同系物以Cl7(30。08%和30。00%)、Cl8(23。89%和24。44%)为主。来源解析显示污染可能来源于工业活动、污水处理厂废水和污泥的排放以及废水灌溉。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土壤中的 SCCPs 不会对土壤生态造成重大危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土壤SCCPs的暴露均低于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

    短链氯化石蜡城市绿地来源解析健康风险

    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

    吴皓晴刘子刚
    1706-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吉林省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估算 1990~2020 年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进一步探究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990~2020 年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受到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年均NDVI和地表人类活动强度是主要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 1。09 和-0。32。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受空间因素的影响,忽略空间因素可能会高估气候因素对吉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年均NDVI和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 0。83 和 0。73。吉林省东、中、西部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

    生态系统碳储量InVEST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吉林省

    中国工业碳排放网络结构演化特征与链路预测

    彭邦文郑闳方朱磊胡文倩...
    1718-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与最小流分析方法结合构建了中国工业碳排放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整体特征、节点中心性以及块结构 3 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工业碳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并基于链路动态变化的建模思想,在有向加权网络形式下预测了 2022 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网络。结果表明:1997~2017 年之间,中国工业各子行业之间碳排放关联越来越密切,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在网络中体现出较强"桥梁"作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在网络中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块模型结果显示,因不同行业在工业系统中的产业链位置不同,在整个网络中的块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链路预测得到的 2022 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网络密度显著下降,板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5 个行业的中介中心性与接近中心性均排名前5位。在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碳排放网络节点特征对跨行业协同减排的作用,充分捕捉利用碳排放网络中聚类特征与碳转移路径等信息,制定具有差异化的行业部门分类管理政策,以达到节约减排成本与提高减排效率的效果。

    碳排放网络投入产出模型链路预测

    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许嘉俊杨晓军李睿
    1732-1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图可视化、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探究中国2006~2020年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实证考察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10。12%,但增速逐渐放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且在样本后期呈现逐渐收敛态势。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标准差椭圆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且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累计迁移了 68。97km;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受到邻地城市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趋势上,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在大部分城市促进碳排放,但影响力逐年减弱;技术投入和环境规制则降低碳排放,且影响力逐年增强;空间分布上,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南部的影响力更强,而技术投入、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的影响力在东部更强。

    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

    基于IO-SDA法的2020~2060年中国行业CO2排放预测与分析

    王火根汪钰婷肖丽香
    1743-1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IO-SDA法测算2017~2020年CO2排放,后结合国内权威预测报告,利用RAS法推导2025~2060年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O-SDA法定量评价各驱动因素在2020~2060年对CO2排放总量和各行业C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2020~2060年中国行业CO2排放总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030 年左右达峰,后经历平台期,2035 年开始快速减排,2050 年后减排速度变慢;CO2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为最终需求规模,最主要的促降因素为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只在个别时期促进CO2排放增长,总体上对CO2减排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且伴随着经济结构趋于稳定,这两者的作用逐渐削弱;CO2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的变化幅度在达峰平台期、快速减排期与全面中和期3个阶段由小变大再变小;从行业角度看,电力等公共品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是CO2减排的主要动力。为有效实现CO2减排目标,政府实施CO2减排政策的过程中,应在继续充分发挥碳排放强度积极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释放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最终需求结构优化对CO2减排的积极作用。

    碳中和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RAS法中国

    基于综合减污降碳策略的成渝地区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模拟

    段林丰李振亮蒲茜曹云擎...
    1756-1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及路径。结果显示,成渝地区要实现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目标,与2017基准年相比,2025年和2035年的SO2、NOx、PM2。5、VOCs和CO2减排比例分别为29%、32%、19%、24%、3%和 35%、49%、28%、39%、12%。从综合减污降碳措施减排贡献来看,近中期阶段,末端治理(尤其是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驱动力,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20%~55%。中长期阶段,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65%~87%。此外,重点排放源减排贡献具有较大差异,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对NOx和VOCs减排贡献显著,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对CO2减排贡献均较为明显。

    成渝地区减污降碳空气质量改善情景优化

    船舶动态驱动的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

    余红楚方庆龙方志祥刘敬贤...
    1769-1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轨迹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2018年全球集装箱船的CO2排放量。进一步,采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通过船舶排放量与地图的联动分析,挖掘集装箱船 CO2 排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远洋运输航线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8 年全球集装箱船的CO2年排放量达到 1。2355 亿t,1 月份的排放最高,而 11 月份排放量全年最低,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特性。集装箱船月度排放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相似,排放高峰区域主要分布在靠近海岸线和主要远洋航路上,远东-欧洲航线的排放量最高。

    集装箱船CO2排放AIS轨迹时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