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海油油气勘探新进展与下步勘探方向

    高阳东赖维成张新涛张锦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2023年,中国海油在隐蔽型潜山成圈机制、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模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地质新认识,指导渤海浅层岩性和隐蔽型潜山原油、珠江口盆地深水深层原油、琼东南盆地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页岩油、陆上鄂尔多斯盆地深煤层气等10个领域获重大发现,落实了 4个亿吨级油田和1个千亿方气区.未来面对勘探领域日趋复杂、用海矛盾日益突出及海外勘探领域单一等诸多挑战,中国海油将加大风险勘探与甩开勘探力度,全力推动国内勘探和海外勘探协同发展,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坚实储量基础.

    中国海油勘探新进展大型油气田隐蔽型潜山深水深层页岩油开平南油田秦皇岛27-3油田渤中26-6油田

    南海西部原油领域勘探进展与突破方向

    邓勇胡德胜游君君满勇...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西部原油领域历经多年勘探,探明程度高,勘探难度日益增大.近年来,转变思路,大力拓展新领域.攻关岩性圈闭发育机制,建立了流三段"低位转换带控砂,湖侵互层叠置连片"的广覆式砂体沉积模式,阐明了大面积连片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创建了"近源广覆式有序富集"成藏模式,发现南海西部首个大中型岩性油田;攻关深层大型储集体和优质储层发育机制,建立构造-层序-地貌耦合控砂分析技术,提出了限制型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模式,明确了相带与溶蚀差异控储机制,涠西南凹陷B洼深层、乌石凹陷反转构造带倾末端、文昌B凹陷双古领域获得了勘探突破.同时明确了大型构造脊大型储集体耦合的深层领域、富烃凹陷周缘地层-岩性圈闭领域、源储对接潜山领域和烃源条件落实边部凹陷是南海西部原油领域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南海西部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文昌B凹勘探进展岩性油藏涠洲11-6中深层

    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油页岩与泥岩形成环境及生烃特征差异性

    徐建永郑瑞辉李宏义肖伶俐...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流二段)油页岩和泥岩是涠西南凹陷古近系的主力烃源岩,二者形成环境和生烃特征差异研究对北部湾盆地新区优质烃源岩预测和凹陷评价意义重大.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的原理和方法,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和实验室模拟研究,对比了两类烃源岩形成环境和生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二段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为很好烃源岩;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为好烃源岩.油页岩与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程度的差异是由母岩性质、生源构成、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页岩沉积时期湖盆古生产力高、藻类勃发,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泥岩沉积时期弱还原的水体环境、较快的沉积速率和陆源物质的大量输入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质类型和生源构成的差别造成两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和生烃演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油页岩活化能分布相对集中,而泥岩活化能分布相对分散;油页岩的生油高峰早于泥岩,且生油高峰期油页岩的生油率明显高于泥岩.

    形成环境生烃特征油页岩泥岩涠西南凹陷北部湾盆地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徐莅莅范彩伟李明李辉...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断裂体系区域应力场先存断裂文昌A凹陷西部珠江口盆地

    顺德北凹走滑变形特征及其控圈作用

    龚宇尤丽呙诗阳窦婧瑛...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断裂特征及其控制形成的圈闭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该区勘探.新生代以来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走滑变形对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新钻井成果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走滑及伸展定量分析技术,系统地开展顺德北凹走滑断裂特征描述、凹陷构造发育机制分析及走滑控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德北凹内部发育有负花型、复式负花型、Y型、复式Y型、多级Y型和多米诺式6种剖面断裂组合和剪切透镜体、羽列和雁行3种平面构造样式;②顺德北凹发育3期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叠加控制凹陷构造演化,断陷期表现为强斜向伸展、弱走滑,断拗转换期表现为强走滑、弱伸展,拗陷期表现为弱走滑、弱伸展的构造发育机制;③发育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缓坡带中走滑带两期走滑叠加控圈模式及低凸起弱走滑带右行左阶走滑推挤隆起控圈模式,其中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下形成的圈闭有效性好,为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该成果指导了顺德北凹勘探突破,也为边缘凹陷多期走滑叠加下的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以及勘探实践提供一种借鉴.

    珠江口盆地顺德北凹走滑作用走滑强度构造样式圈闭形成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原型盆地类型与分段差异演化

    钟锴李洪博刘绍文肖张波...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东部的传统重点探区,当前油气勘探缺乏领域性和规模性目标,因此有必要对洼陷进行整体分析和区域解剖,开展原型盆地恢复、构造分段差异性等基础地质研究.研究表明,13西洼原型盆地为典型的北断南超箕状半地堑,具脆性变形特征,西段为继承型半地堑,东段为弱迁移型半地堑.13东洼具明显的构造分段差异性:西段原型盆地为迁移型叠合洼陷,裂陷晚期(恩平期)断拗叠置于裂陷早期(文昌期)箕状半地堑上,应为基底以深岩浆底侵带不断向北迁移所致;中段原型盆地为宽缓型半地堑和断拗叠加,控洼断裂数量多但活动性弱,具韧性变形特征,基底以深多见岩浆局部强烈底侵;东段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箕状半地堑.在恢复洼陷各段不同裂陷阶段原型盆地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各段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横向差异,探讨其差异演化过程及深部动力学机制,指出岩浆底侵及热机制差异是造成陆丰13洼多类型原型盆地及其分段差异演化的控制因素,填补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热机制与洼陷差异变形研究的空白.该认识对深入研究陆丰13洼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富集成藏的横向差异性提供科学依据,并将为下阶段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原型盆地差异演化岩浆底侵热机制

    四川盆地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岑永静梁锋王立恩刘倩虞...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近期的重点勘探层位,PS8井灯影组四段试气获得高产,展示出灯影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基于钻井岩心、岩屑、薄片、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对PS8井区灯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从裂陷槽向台内具有逐渐增厚的趋势,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藻凝块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柱塞样孔隙度为0.86%~6.59%,平均3.58%,渗透率为0.000 85~14.75 mD,平均1.71 mD,全直径孔隙度为1.15%~8.42%,平均3.84%,渗透率为0.003~16.8 mD,平均2.16 mD,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②台缘带发育的微生物丘滩沉积是PS8井区灯影组四段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期风化壳岩溶和埋藏期热液溶蚀作用是PS8井区灯影组四段储层大量溶蚀孔洞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落实了研究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特征,并明确了储层的成因机制,为后期储层发育分布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为评价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丘滩体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四川盆地

    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渗透率评价方法——以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古近系为例

    李雄炎秦瑞宝曹景记汪鹏...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古近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多样,渗透率测井定量评价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难题,首先,基于铸体薄片、CT扫描等实验数据,分析白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其次,结合阵列声波和电成像测井表征微裂缝,划分孔隙型和微裂缝-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类型;最后,耦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计算白云岩储层的静态渗透率,并分别建立孔隙型和微裂缝-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动静态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白云岩储层所发育裂缝的平均宽度为50μm,属于微裂缝级别,微裂缝孔隙度基本小于1.5%;当白云岩储层各向异性小于3.1%时,为孔隙型储层;当白云岩储层各向异性大于或等于3.1%时,为微裂缝-孔隙型储层;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可以将静态渗透率的计算逐步转化为复杂的、高维的、非线性的分类问题,并引入"知识驱动",弥补"数据驱动"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最终针对研究区白云岩储层所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的深度为16层、准确率为84.06%,从而准确计算白云岩储层的静态渗透率,静态渗透率的评价精度提高约70%;孔隙型和微裂缝-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和0.90,动静态渗透率之间准确转换关系的建立将为白云岩储层的产能预测奠定重要基础.

    白云岩储层特征微裂缝储层参数渗透率测井评价美索不达米亚盆地

    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田开发历程、关键技术及攻关方向

    范廷恩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海上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受海洋特殊作业环境、技术和经济性等限制,经济有效开采难度大,攻克技术瓶颈、推进规模化开发意义重大.历经多年实践,充分吸收陆上油田开发经验,立足少井高产,围绕"四个匹配"攻关形成了具有海上特色的低渗有效开发技术路径,提出三项开发策略"压裂投产、能量补充、降本增效"和5项关键技术内容,即储层综合评价、有效能量补充、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工艺工具与经济评价,成功突破了 20 mD以上低渗透油藏开发瓶颈,并逐渐下探至5 mD近特低渗油藏有效开发,有力地推进了海上低渗油田开发进程.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深层-超深层油气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大型压裂作业技术装备,打造海上低渗"CO2驱油+封存"联合工程.

    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压裂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能量补充降本增效

    基于孔隙尺度的碳酸盐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变化特征

    何娟蒋帅郭成李长勇...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丰富且产量可观,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由于具有孔喉结构复杂、孔渗相关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此类油藏经水驱开发后剩余油分布情况复杂,导致后续提高采收率措施应用效果不理想,调整方向不明确.为探究碳酸盐岩油藏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分布及其变化特征,选取不同渗透率的碳酸盐岩岩样,利用原位CT扫描技术,在不同驱替速度条件下获取水驱开发结果;将差分成像法与分水岭算法相结合,通过图像处理操作进一步量化识别岩样孔隙结构,并形成孔隙组成对微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综合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驱过程中注入速度增加,剩余油饱和度呈下降趋势,其中簇状剩余油占比降低,而膜状和滴状剩余油占比升高,且低渗储层的采收率提高程度优于高渗储层;储层孔喉尺寸越小,孔喉连通性越差,剩余油分布越零散,簇状剩余油体积越小,滴状剩余油滞留比例越高.此类油藏的后期开发应重点改善微观孔隙与孔隙边缘剩余油动用效果,并依据储层的渗透率条件使用不同的开发方式及适宜的生产参数.本文研究可为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微观剩余油孔隙尺寸微米CT孔隙度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