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李宗浩

月刊

1673-6966

cadem2006@sina.com

010-57976165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以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心肺复苏以及中国唯一冠以“灾害医学”刊名的医学、专业期刊。办刊宗旨是促进中国急救、复苏、灾害医学的发展,提供医学学术和有关应急管理科学交流的平台。栏目有述评、论著、 临床经验交流、急救案例分析、 综述、专家论坛、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 工作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急救与救援护理、继续教育及医师维权自律的研讨,尤其有权威专家对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解读,以及医学救援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与管理,医疗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医师执业的法律法规标准、文摘信息等。  本刊不仅为从事急救、急诊、心肺复苏医学专业人员,同时也为卫生厅局、应急办、医政处及政府、社区、安全部门决策、管理者们提供参考。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订阅并积极投稿。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大16开本(210mm×297mm)64页,定价10元/期,正式国家医学学术出版物。已于2006年7月创刊公开发行,2007年由邮局向全国征订,邮发代号80-52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100A4、Apelin-13表达改变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孙喜军刘伟王欣肖真真...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钙卫蛋白A4(S100A4)、孤独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13(Apelin-13)表达改变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以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心肌梗死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血清S100A4、Apelin-13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研究血清S100A4、Apelin-13表达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S100A4(t=215.480,P=0.000)、Apelin-13(t=46.391,P=0.000)显著升高;不同心功能患者的 S100A4(F=16.212,P=0.000)、Apelin-13(F=14.192,P=0.000)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S100A4、Apelin-13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心功能Ⅲ级、Ⅱ级、Ⅰ级;相比非心室重构组,心室重构组患者的S100A4(t=35.431,P=0.000)、Apelin-13(t=16.853,P=0.00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的心功能、心室重构情况与S100A4、Apelin-1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100A4、Apelin-13表达改变与心肌损伤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以及效果预测的重要参考.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钙卫蛋白A4孤独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13相关性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

    吕权坤吴国新陈盛安陈龙...
    4-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观察组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实施急救.两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对比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效果,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存活患者非计划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降低ICU/EICU转入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心肺复苏急救快速反应小组院内急救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刘妍陈洪娇张娜程鹏飞...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等数据库中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及Stata16.0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研究的异质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篇文献,共包含研究对象51 953例,其中试验组26 110例,对照组25 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较运行前缩短[MD=-42.14,95%CI:(-61.54,-22.74)](P<0.001),不同地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99%>50%);2012年前区域协同救治的运行与D-to-B时间无关[MD=50.67,95%CI:(-103.35,2.00)](P=0.060);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直接PCI患者比例得到提高[OR:1.78,95%CI:(1.23,2.57)](P=0.002)、整体死亡率下降[OR:0.77,95%CI:(0.71,0.82)](P<0.001);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1个月[OR:0.40,95%CI:(0.25,0.64)]及6个月[OR:0.47,95%CI:(0.22,0.97)]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P<0.001;P=0.040),但随访12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61,95%CI:(0.32,1.16)](P=0.130).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急性D-to-B时间并提高直接PCI患者比例,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未来还需总结先进经验,促进各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救护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社区居家心脏康复建设投入,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预后

    哈顿矩阵在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框架构建中的应用

    田竞张贺尚云龙闫铁成...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哈顿矩阵"思维框架应用于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框架构建,探索为紧急医学救援准备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技术手段.方法 针对爆炸恐怖袭击后批量伤员救治预案的制定和处置集中住宿人群突发群体性传染病2种情况,邀请军队和地方相关专家,根据哈顿矩阵研究思路,展开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框架构建.结果 生成爆炸恐怖袭击紧急医学救援和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相关哈顿矩阵,基于对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的人、作用物、环境因素分析,构建了预案框架.结论 应用哈顿矩阵构建的相关预案框架更全面、系统、科学,对已有预案框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为机动医疗救援队做好紧急医学救援准备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哈顿矩阵医学救援预案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方舱医院感染防控风险问题识别及策略分析

    刘莹宁宁王冰洁张宁...
    20-2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我国方舱医院感染防控实践存在的风险问题,为健全方舱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检索文献中提炼出29个方舱医院感染防控风险问题为依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方舱医院感染防控风险问题网络从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方舱医院感染防控风险问题网络交互度不高(0.393),社会网络点度中心度排名前3位的节点为缺乏可供参考的感染管理模式(23.00)、基于大型体育馆改建三区两通道设计不合规范(23.00)、第三方工作人员基本感染防控知识不足(23.00),中间中心度排名前3的节点为基于大型体育馆改建三区两通道设计不合规定(142.245)、专业化感染防控培训不足(51.625),第三方工作人员基本感染防控知识不足(49.595),主要位置节点重复表明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向.结论 方舱医院感染防控受到多方面风险因素掣肘,强化方舱医院感染防控内部结构建设与感染防控运行质量,是方舱医院感染防控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方舱医院感染防控社会网络分析法M-SHEL模型

    基于5G技术的无锡智慧急救体系及其应用初探

    张双双徐黎鹏吴隽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提升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一体化服务能力,探索实施5G+智慧急救体系的应用.方法 利用5G大带宽、低延时、大连接的特性,搭建5G专用急救网络,结合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化全域急救.结果 完成基于5G的智慧急救体系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5G物联网救护车改造及相关业务系统新建和改造.结论 5G智慧急救体系可加快推进院前急救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急救服务.

    5G技术智慧急救智能救护车

    开封地区县域医共体背景下提升基层急诊服务能力的路径研究

    马汤力王绍谦张冬惠孔静...
    28-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开封地区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医共体医院急诊服务能力提升情况,为县域急诊急救建设路径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回顾尉氏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在下辖医院统一设置急救站点前后接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统一急救站前急救车入院的急诊科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医共体医院在下辖卫生院统一设置急救站点后急救车入院的急诊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急诊患者做对比分析.结果 统一急救站点后两组呼叫120急诊入院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组转运死亡比例(0.02%)显著低于对照组组转运死亡人数比例(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P<0.05);观察组1 h到院人数比例(95.99%)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4,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5.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45,P<0.05).结论 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医共体总医院在下辖医院统一设置急救站点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医院急诊服务能力,为逐步完善医共体医院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医共体基层服务能力路径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最佳证据分析

    蒋庆丽何梅兰锶鍚汪先花...
    31-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索并汇总国内外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救护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协会网、循证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经循证方法培训的护理研究生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证据.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4篇.总结出32条证据,包括识别、启动急救医疗服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教育培训8个方面.结论 科学、系统的总结了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最佳证据,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实施家庭救护措施提供循证依据.

    心搏骤停家庭救护心肺复苏除颤循证护理证据总结

    孝感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空间可及性研究

    舒成柯卫泽杨海霞张婷...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孝感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特征,为优化有限急救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以孝感市内2020年所有提供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急救站为供方,孝感市内所有人口为需方.采用最短路径分析计算所有供方急救医疗服务设施点到达需方的最短到达时间.结果 孝感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平均最短到达时间为46.32 min,覆盖人口为80%的平均最短到达时间为66.08 min,98.53%人口可在2 h内获得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在各辖区中,孝南区院前急救平均最短到达时间最短为6.48 min,大悟县最长为85.38 min.结论 孝感市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空间可及性较差,内部各辖区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其他各县(市),医疗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的孝南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好.对院前急救资源空间可及性较为薄弱的区域,实施合理布局增设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机构、增强交通网络等综合策略,可改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可及性.

    空间可及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最短路径法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的影响

    赵振儒王孟楠关娇王莉萍...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及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CNI)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行介入机械取栓术治疗的AIS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小剂量组(30例)、大剂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均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h)后维持剂量分别为0.4、0.8 μg/(kg·h),直至气管拔管,对照组(29例)静脉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入室给药前(T0)、麻醉诱导后(T1)、维持剂量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0min(T2)、术毕带管恢复自主呼吸(T3)时对三组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进行检测,并对比三组术后24 h镇静、NIHSS评分、穿刺-血管再通(PTR)时间、苏醒时间的差异以及躁动、谵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T,~T3时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与T0时的数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T1~T3时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均明显低于T0时的数值(P<0.05).T0时,三组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血清S100β蛋白、CCNI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小剂量组显著低于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术后24 h的Ramsay评分、NIHSS评分、PTR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大剂量组(P<0.05),但两组的Ramsay评分、PTR以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躁动、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剂组与对照组(P<0.05),但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IS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大、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均可降低S100β蛋白、CCNI蛋白水平,而1.0 μg/(kg·h)输注,小剂量[0.4 μg/(kg·h)]维持麻醉时镇静作用明显,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右美托咪定取栓术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