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刘兰兮

季刊

1002-8005

jjsbjb@126.com

010-680350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打讨""打讨银"来看明代力差的市场化与货币化

    金珍真胡铁球
    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讨"是指正户、代役取讨力差应役费的方式,依据打讨的主体与凭据,可分为正户向贴户打讨(朋充法)、代役凭"私约"向应役户打讨(民户私雇)、代役凭"官给之帖"向应役户打讨(官雇打讨)等三种模式.山东在明编法藏于暗编法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将"打讨银"以在"力差额编银"下注解的方式登载在赋役册籍、票单中,力差额编银体现的是暗编法,打讨银体现的是明编法.打讨银含工价以及额外财政负担、官吏需索等费,是官府在"打讨价格(市场役价)"的基础上订立的力差最高实费限价.在雇役市场中,打讨银的功能是对市场役价进行最高的限定,而在财政预算中,山东通过"打讨银额编化"的方式将力差最高实费限价转化为财政预算.嘉靖至万历,山东依据力差最高实费限价不断调整额编银,致使额编银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成倍递增,其中夏津县万历初期的力差额编银是嘉靖中期的5.32倍.

    力差打讨打讨银额编银市场役价

    边政、市场与盐政——清前期鄂尔多斯、阿拉善食盐内输管理比较研究

    李璐男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的边政、市场与盐政互相交织,互相影响.鄂尔多斯和阿拉善虽都属蒙古部族,但因两者所处边地局势不同,其对口内食盐市场和盐政的影响各异,清廷对其食盐内输的管理政策也有所不同.早在顺治年间,清廷即允许鄂尔多斯所产食盐在口内流通,康熙年间甚至在不顾及口内盐政运作的情况下,允许鄂尔多斯扩大口内食盐市场.而因漠西蒙古地区局势不稳,直到平定准噶尔后清廷才允许阿拉善食盐进入口内.随着北部边疆局势逐渐稳定,为解决因乾隆二十二年(1757)解池减产引发的河东盐政危机,清廷同意河东借行蒙盐.阿拉善借机与清廷合作,迅速扩大其在口内的食盐市场,迫使此后清廷多次调整相应的食盐管理政策;而鄂尔多斯不予借盐,其口内食盐市场维持原状,相关管理亦保持不变.

    清朝边政盐政内输市场

    口粮折银与清代灾赈的货币化

    杨双利
    3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货币化是明清国家财政制度变革的重要特点,从财政收支的不同方面来看,其影响因素和历史表现有所差异.作为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清代灾荒赈济自乾隆以降表现出鲜明的货币化倾向,并经历了由主动推出到被动推行、由"银米兼赈"到"全放折色"、由发挥货币优越性到弥补粮食不足的复杂历史进程.乾隆初年办赈大臣提出的银米兼赈之法,意在通过发挥货币优越性来实现官民两便的救荒目的,且之后的货币赈济也越来越多地背负起解决筹粮困境的任务.为弥合官定折价与灾区粮价之差距以保证折赈实效,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增折价之法来提高获赈银钱灾民的购买力.嘉道时期,随着地方粮食储备的空虚,赈粮越发难筹,折赈比重大幅提升,货币的"代赈"角色日益凸显.但粮食环境总体恶化使得灾民获赈银钱后很难买到应得或足敷济饥之粮,折赈效果大为减弱;而由于折价不敷、官制腐败等因,灾民获赈银钱数量亦常有不足.在多重困境夹持之下,货币代赈在清代中后期国家救灾方面的作用渐趋弱化.

    清代粮食灾荒赈济货币化

    宋元明时期徽州的佃仆制及其变化——以富溪程氏与坟仆刘姓为中心的考察

    郑小春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佃仆制于明清时期尤为盛行,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宋元时期,徽州佃仆制已具"种主田、住主屋、葬主山"特征,明清两朝代代相承;主仆间的人身关系较为牢固,入明之后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悖逆计脱"现象,但能得到及时维护和一再加固;主仆间的经济关系比较稳定,但自明初种主田纳粮由佃仆"自行输纳"调整为"附产解官",不断趋于强化;佃仆拥有自己的经济,但独立发展较为艰难;置仆守坟曾与招僧守坟一并流行,坟仆当属各类佃仆中较为古老的一种,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宋元时期徽州佃仆制已相当成熟,入明以降,徽州佃仆制在总体承袭宋元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不断趋于完备和强化.

    徽州佃仆制富溪程氏坟仆刘姓

    民间文献中冀北一个村庄的财务史——以1977-1984年"账外账"为中心的考察

    张海荣
    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北苏寺村的"账外账",当地又称其为"小账",其现存的时间跨度为1977-1984年,且保留完整,记录有不能入账的招待费等开支,也有本该列入生产大队"公账"(即"大账")的诸种收支,如售卖木材收入,以及购买文娱用品及各类劳务支出等."账外账"的产生是为方便村集体协调内外事务、简化记账流程,且规避一定税收,其于农村社会并不少见,但系统性材料目前留存不多.本文参照这一时期苏寺村"大账"的情况,翔实呈现"小账"的内涵及生成原因,以个案窥探改革开放前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运作实况.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计划经济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上下"两本账"问题,也有助于从日常生活史方面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乃至农村改革史研究.

    民间文献账外账农业集体化生产队

    书讯

    89,104,136页

    中荷瓷器贸易结构探析(1729-1794)——基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视角

    成艳萍张琪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中晚期到清初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段,特别是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更推动了瓷器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由葡萄牙向荷兰的转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欧瓷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也得到确立.中荷瓷器贸易时段横跨中国瓷器外销黄金与衰落阶段,是研究中欧瓷器贸易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视角,发现1729-1794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市场上经销中国瓷器贸易结构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欧瓷器贸易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特点.

    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贸易结构

    清代后期吐鲁番的借贷市场

    马秀英
    10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代新疆的吐鲁番借贷市场,存在中人借贷、保人借贷、抵押借贷、典借贷、租卖借贷等多样的形式.不同借贷市场之间的流动与套叠,租卖借贷的现代金融特质,以及同一或不同市场资本套利的活跃度,均反映了吐鲁番借贷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与现代性.政府通过法规的制定、执行,以及资本投放,对民间借贷进行管理和扶持,证明吐鲁番借贷市场是由政府监管的自由市场.

    清代后期吐鲁番借贷市场

    列强博弈与清末商标立法(1903-1911)

    孟凡礼
    1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政府主导之下,自1903至1911年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商标立法的进程,该次立法最终以失败收场.列强之间的博弈是导致立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列强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对商标权的争夺之上.导致列强在这一问题上产生矛盾的原因,大抵有两方面:一是日本利用距离上接近中国的优势大量抢注商标,引起各国的不满;二是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商标权的获得问题上存在不同规定,这使得各国在中国的商标注册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这一问题本质是各国对扩张在华经济权益"比较优势"的争夺,而此种"优势"带有零和博弈属性,各国愿望无法全部满足,清政府的商标立法因此也难以推进.列强间的博弈不仅影响了清末商标立法的结局,还对近代中国商标法制的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标立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标互保协定列强博弈

    上海橡胶风潮与橡胶股长期收益率(1909-1936)

    张越赵留彦董小琦赵岩...
    13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橡胶种植公司是近代上海股市中公司数量最多的一个行业板块,然而,相关研究一般仅限于清末"橡胶风潮"这一短暂时期,而忽略了这些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我们收集了 1937年之前上海众业公所上市的所有橡胶公司的股价、股利和重组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 1909-1936年的橡胶股年度业绩指数以及橡胶风潮时期的月度业绩指数.我们发现,橡胶风潮的影响主要限于二级市场的橡胶股价格和从事橡胶股投机的钱庄,并未给其他行业股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风潮之后,大部分橡胶公司的生产经营仍在正常开展.橡胶股尽管波动巨大,然而其长期收益率高于无风险利率,即使经过风险调整,橡胶股仍然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本文从橡胶板块的视角为近代上海股市的收益和风险状况提供了新的定量化认识.

    橡胶风潮近代上海股市股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