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000-7423

zgjsczz@vip.163.com;zgjsczz@126.com

021-54562376,021-64377008-130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支睾吸虫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分布

    刘柳张静李健科张浩...
    78-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华支睾吸虫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分布规律.方法 从感染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以灌胃方式感染90只昆明小鼠(40~50个囊蚴/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0、20、30天安乐死处死小鼠,从肝门静脉收集虫体.醋酸洋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内各器官发育情况;同时进行5-HT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内5-HT的分布情况.结果 醋酸洋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感染后华支睾吸虫d1.幼虫中,消化、排泄器官基本发育成熟,生殖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子宫内可见散在分布的虫卵;d20幼虫中,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中虫卵数量增多,睾丸分支增多;d30成虫中,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均发育成熟,子宫内虫卵较d20幼虫排列更紧密,睾丸增大且分支明显.5-HT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1.幼虫的中枢经系统节、神经联合、口吸盘处荧光染色较强,在虫体内部器官中呈点状分布;d20幼虫的口吸盘附近神经联合处观察到少量神经细胞,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虫体的排泄囊及排泄孔、生殖器官中出现5-HT荧光染色;d30虫体的消化、排泄、生殖器官中均出现5-HT荧光染色,睾丸的荧光染色较肠支、口腹吸盘等部位更强,虫体中存在较多神经细胞.结论 5-HT广泛存在于华支睾吸虫虫体内,主要分布于肌肉组织丰富的器官及内脏.5-HT在同一发育阶段虫体内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相同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也存在差异.

    华支睾吸虫发育5-羟色胺

    全国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郝瑜婉田添朱泽林陈怡君...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现状、技术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和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开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测能力、技术培训及队伍建设需求等调查,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 855个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参与调查,在岗人员共122 282人,其中参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简称寄防人员)共计8 943人,占全部在岗人员的7.31%(8 943/122 282);专职寄防人员4 745人,占寄防人员的53.06%(4 745/8 943).参与调查的疾控机构中,东部地区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19.92%、13.52%)均高于中部(17.02%、8.29%)和西部(13.88%、8.25%)地区(x2=1 063.60、2 892.89,P<0.01);东部地区寄防人员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21.20%、12.51%)也高于中部(15.63%、7.30%)和西部(11.62%、6.57%)地区(x2=142.19、314.93,均P<0.01).各级疾控机构寄防人员日常工作侧重不同,近一年开展的对下一级寄生虫病防治业务培训2 207次,省级机构平均2.7次,地市级平均1.4次,县级平均1.1次.省、市、县3级分别有12.50%(4/32)、34.02%(83/244)和49.02%(774/1 579)的疾控机构未设有寄生虫病专用实验室.在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和内脏利什曼病重点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掌握各病种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分别为55.90%(398/712)、40.22%(218/542)和 14.55%(117/804),均高于非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29.83%、7.77%、6.95%)(x2=124.36、283.05、28.67,均P<0.01).各级疾控机构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需求相对集中在人员业务培训(34.61%,642/1 855)、诊断检测技术(12.40%,230/1 855)和经费设备投入(5.44%,101/1 855)等方面.结论 全国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能力不平衡,应继续优化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结构、加强业务培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为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寄生虫病防治疾控机构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上海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监测响应系统实施与成效分析

    朱民张浩吴立明张宸罡...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监测响应系统的实施和工作成效,为持续维持消除疟疾状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上海市疟疾监测响应相关的活动方案及其记录,基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2022年疟疾病例个案信息,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22年上海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81例,包括上海市户籍47例(16.7%,47/281)、外省籍215例(76.5%,215/281)和外籍病例19例(6.8%,19/281),均有境外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报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几内亚(17.4%,49/281)、尼日利亚(14.2%,40/281)、刚果民主共和国(12.1%,34/281)等非洲国家.报告病例以恶性疟(83.3%,234/281)为主,报告地区主要为金山区(15.7%,44/281)、浦东新区(14.9%,42/281)和闵行区(11.7%,33/281).2017-2022年上海市共血检106 361人次,血检阳性率为3.3%c(353/106 361),被动监测、人群主动侦查和病例线索追踪的阳性率分别为3.6%c(350/97 917)、0.4‰(3/7 828)和0(0/616).病例1 d内网络报告率和1 d内复核率均为100%(281/281),2 d内流行病学调查率为90.0%(253/281),3 d内疫点调查处置率为100%(179/179),1个月内风险评估率为100%(281/281).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d(四分位数P25,P75:1d,4d).共捕获传疟媒介按蚊2 126只,均为中华按蚊,主要分布于嘉定区(31.6%,672/2126)、崇明区(24.9%,529/2 126)等郊区.结论 消除疟疾后上海市输入性疟疾监测响应系统运行良好,疫情处理规范、及时.

    疟疾消除监测响应上海

    迭宫属绦虫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张玺茹丝丝龙绍蓉刘若丹...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迭宫属绦虫是一类被长期忽视的医学绦虫类群,其中绦期幼虫裂头蚴可侵入人体多种组织和器官引起裂头蚴病,造成较大危害.迭宫绦虫的分类系统一直较混乱,给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本文对迭宫绦虫的系统地位变迁及其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问题提供答案,同时为相关物种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迭宫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抗阴道毛滴虫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

    周欣黄翠兰
    105-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道毛滴虫主要侵犯人体泌尿生殖系统,是临床常见非病毒性传播病原.口服甲硝唑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治疗手段,但长期单一使用造成阴道毛滴虫对甲硝唑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替代疗法.本文对近年来抗阴道毛滴虫靶点及药物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重点介绍取得的新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阴道毛滴虫靶点药物研究进展

    疟原虫内膜复合体蛋白研究进展

    韩竹茜朱晓彤
    111-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三大传染病之一.疟原虫的裂殖子、动合子和子孢子均具有特征性的内膜复合体(IMC).IMC定位于质膜下,在胞质侧与膜下网络紧密相连.IM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提供支撑骨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稳定性,参与疟原虫发育和入侵宿主细胞等过程.深入研究IMC蛋白的结构、功能和转录调控机制,对研发相应的抑制剂或阻断剂以阻断疟疾传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IMC蛋白结构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疟原虫内膜复合体肺泡蛋白棕榈酰化磷酸化

    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瑞王子王佳慧李凤琴...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2022年在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和海鲜市场中采集自东海海域捕捞的新鲜海鱼,解剖后分别在内脏和鱼肉中查找疑似异尖线虫的虫体,分别置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共采集海鱼16种338尾,从6种116尾体内检出异尖线虫1 065条,总感染率为34.3%(116/338),平均感染度为9.2条/尾.其中鮟鱇鱼的感染率最高(11/12),小黄鱼的感染度最高(13.0条/尾).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1.1%(46/90)和12.3条/尾.异尖线虫寄生的主要部位是海鱼的肠道和腹腔,分别占检出异尖线虫总数的54.6%(582/1 065)和40.7%(433/1 065).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鮟鱇鱼、小黄鱼等常见食用海鱼.

    异尖线虫海鱼调查

    卫氏并殖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周水茂贾西帅杨燕张娟...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于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湖北兴山县和保康县分别采集34只和27只溪蟹,捣碎后用NaOH消化法提取DNA.根据卫氏并殖吸虫5.8S核糖体RNA序列,使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设计卫氏并殖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特异引物,建立卫氏并殖吸虫LAMP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扩增效率及现场应用效果,并与沉淀镜检法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检出限可达1个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且与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肝片形吸虫、肝毛细线虫、钩虫等虫种无交叉反应.检测4份卫氏并殖吸虫囊蚴DNA样品,出现浊度时间(Tt值)和浊度速率峰值(Df)均值为29.0 min和0.237.LAMP检出兴山和保康县卫氏并殖吸虫阳性溪蟹分别为24只和0只,阳性率分别为70.6%(24/34)和0(0/27);沉淀镜检法检出囊蚴阳性溪蟹分别为23只和0只,阳性率分别为67.6%(23/34)和0(0/27),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P>0.05).建立的卫氏并殖吸虫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淡水蟹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现场调查或筛查.

    卫氏并殖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淡水蟹检测效果

    中缅边境盈江县微小按蚊嗜血习性调查

    邹文健吴林波许翔唐烨榕...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疟疾主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的嗜血习性,2021年5-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采用紫外诱蚊灯法诱捕蚊虫.捕获的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记录雌蚊的吸血情况(腹部鲜红色的为饱血雌蚊),提取初步鉴定为微小按蚊的单只蚊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确定蚊种.多重PCR扩增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鉴定亚种,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鉴定饱血雌蚊的胃血源.共捕获蚊虫3 419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微小按蚊的有303只,其中245只蚊的DNA经PCR扩增出500 bp的cox1阳性条带,其序列与微小按蚊(GenBank登录号:GQ259177.1)的序列一致性均在99%以上.ITS2序列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245只微小按蚊均为A型.20份饱血微小按蚊cytb基因的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4份与人血阳性对照一致、14份与猪血阳性对照一致、2份与牛血阳性对照一致,人血指数、猪血指数和牛血指数分别为0.2(4/20)、0.7(14/20)和0.1(2/20).本研究显示,云南省盈江县优势按蚊种群为微小按蚊,其亚种类型均为A型;嗜血习性为人畜兼食,疟疾传播风险较高.

    微小按蚊嗜血习性中缅边境

    2011-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李春燕张福艳史鹏田丰源...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自贡市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特征,收集并分析2011年1月-2023年7月现住址为自贡市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2011-202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6例,其中恶性疟占61.5%(16/26)、间日疟占30.8%(8/26)、混合感染(恶性疟+卵形疟)占7.7%(2/26).所有报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境外停留时间62d~6年.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占76.9%,20/26),呈现夏季、冬季多的趋势.报告的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富顺县和荣县,病例以男性(占92.3%,24/26)、农民工(占69.2%,18/26),病例年龄20~50岁为主.报告病例从回国到发病时间中位数为7 d,88.0%(22/25)的报告病例回国后14 d内发病;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d,发病后3d内就诊率为80.8%(21/26),84.6%(22/26)的病例到县级及以上机构进行初诊,病例初诊确诊率为69.2%(18/26).提示自贡市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能力有待提高,应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疟疾高流行区返回人员的健康状况监测,尽早发现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疟疾自贡市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