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000-7423

zgjsczz@vip.163.com;zgjsczz@126.com

021-54562376,021-64377008-130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全沟硬蜱的鉴定、人工饲养及生活史观察

    孙连阳崔浩董晓楠康佳美...
    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采自内蒙古的全沟硬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人工饲养了解全沟硬蜱的发育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蜱,利用3D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蜱DNA,PCR扩增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取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蜱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以昆明小鼠为供血动物,在温度(25±3)℃、相对湿度70%~90%条件下对蜱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蜱生活史各阶段的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卵孵化实验随机选取10只饱血雌成蜱所产的卵各30枚,观察其孵化情况,并计算孵化率.幼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幼蜱200只,记录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若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若蜱100只,分为10组,每组10只,观察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将各阶段发育成功率统计后计算得出其综合发育率.结果 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采集的雌性和雄性硬蜱均符合硬蜱属的形态.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硬蜱DNA扩增出长度为320bp的12S rDNA序列和长度为455 bp的16S rDNA序列.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2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F095801.1和JF758624.1)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69%和99.09%.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6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H790201.1和MH790200.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75%和99.5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雌蜱和雄蜱均与全沟硬蜱序列聚于同一分支上.人工饲养全沟硬蜱的生活史观察结果显示,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2~17 d,平均产卵期为14.6 d,总计产卵数约1 510~1 970枚/只,平均产卵数约1817枚/只,日均产卵量约124枚/只;卵经21~28 d孵化为幼蜱,平均孵化期为24.8 d,孵化率为89.7%(269/300);幼蜱吸血期为3~5d,平均吸血期为4.5 d,饱血幼蜱经18~25 d蜕皮为若蜱,平均蜕皮期为22.7 d,蜕皮率为86.5%(173/200);若蜱吸血期为5~8 d,平均吸血期为6.3 d,饱血若蜱经120~170 d蜕皮为成蜱,平均蜕皮期为157.2 d,蜕皮率为92.0%(92/100);从饱血雌成蜱开始产卵,发育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要241.6d,综合发育率为71.4%.结论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自内蒙古的硬蜱为全沟硬蜱.人工饲养获得全沟硬蜱从卵、幼蜱、若蜱、成蜱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征.

    全沟硬蜱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人工饲养生活史

    白细胞介素-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骆泽妮吴安琪汪志锴潘晋...
    354-359,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收集肌幼虫,超声破碎后离心,取上清制备旋毛虫抗原.将10只野生型BALB/c小鼠随机分成未感染组和野生感染组,每组5只;另取4只IL-4敲除(IL-4KO)BALB/c小鼠作为IL-4KO感染组.野生感染组和IL-4KO感染组每鼠灌胃旋毛虫肌幼虫400条,未感染组灌胃等体积PBS.感染旋毛虫后8 d,采集各组小鼠眼眶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ELISA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剖取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使用Aperio ImageScope 12.4.3测量测量十二指肠、空肠的肠绒毛和隐窝的长度与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计算肠绒毛长度/隐窝长度的比值(V/C)和杯状细胞数/绒毛长度的比值(GC/V).分离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与旋毛虫抗原(10μg/ml)共培养72 h,收集细胞上清,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IL-1β、IL-12p70、IL-2、IL-5、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ELISA结果显示,未感染组、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分别为(344.90±21.80)、(350.50±38.30)、(467.94±190.01)pg/ml,IL-4KO感染组高于野生感染组(t=0.68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完整、绒毛结构正常,无炎症改变;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均出现空泡状的杯状细胞、绒毛长度变短,炎症明显,IL-4KO感染组炎症更为严重.IL-4KO感染组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V/C分别为2.62±0.12、2.78±0.25,均低于野生感染组的3.46±0.05、3.65±0.12(F=24.09、20.46,P<0.01、0.05);未感染组空肠 V/C为4.69±0.16,高于野生感染组(F=25.43,P<0.01).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GC/V分别为9.66±0.88、7.33±0.88,均高于野生感染组的5.33±1.20、4.33±0.33(F=17.12、16.78,均P<0.05).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杯状细胞大小分别为(12.39±1.17)、(11.05±0.60)µm,均大于野生感染组的(8.33±0.44)、(8.44±0.58)μm(F=18.47、16.22,均P<0.05)o Luminex结果显示,野生感染组小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12p70、IL-2、IL-5、IL-6、IFN-γ、TNF-α的含量分别为(0.45±0.03)、(1.03±0.04)、(1.00±0.38)、(0.64±0.16)、(0.62±0.24)、(0.57±0.09)、(0.94±0.31)pg/ml,IL-4KO感染组的含量分别为(0.80±0.37)、(2.70±0.94)、(49.76±16.40)、(25.25±3.26)、(12.51±4.86)、(51.20±8.93)、(15.86±2.74)pg/ml;除 IL-1β(F=0.87,P>0.05)外,IL-4KO 感染组均高于野生感染组(F=5.52、24.73、48.72、5.00、123.10、50.55,P<0.05或0.01).结论 IL-4在旋毛虫感染肠道期起免疫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减缓十二指肠及空肠的炎症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旋毛形线虫白细胞介素-4肠道期感染抵抗作用

    齐齐哈尔地区淡水螺体内4种吸虫幼虫的分子鉴定

    李健科张静刘柳刘谦豪...
    360-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分离自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淡水螺体内的4种吸虫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2023年3-7月在齐齐哈尔市嫩江浏园段水域内采集淡水螺,分类鉴定后压碎螺壳,显微镜下观察内脏团,分离螺体内的吸虫幼虫.分别提取不同吸虫幼虫总DNA,PCR扩增吸虫幼虫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后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 共采集到7种淡水螺(2771只),其中阳性螺3种,分别为黑龙江短沟蜷(282只)、中国圆田螺(709只)和绘环棱螺(142只).共检出4种吸虫幼虫,每只淡水螺只寄生1种吸虫幼虫,分别为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和绘环棱螺体内的幼虫a(阳性率25.23%,107/424),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b(阳性率2.82%,20/709),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体内的幼虫c(阳性率0.70%,2/282)和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d(阳性率0.56%,4/709).幼虫a~d的ITS2目的序列扩增长度分别约为523、701、960和554 bp.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幼虫a ITS2序列与Notocotylus ephemera(GenBank:OP72089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49%;与N.ephemera和Notocotylidae sp.的遗传距离最近,均为0.014,推测幼虫a为背孔科吸虫.幼虫b ITS2序列与卷棘口吸虫(GenBank:GQ4631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4.56%;与卷棘口吸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推测幼虫b 为棘口科棘口属吸虫.幼虫 c ITS2 序列与 Echinochasmus suifunensis(GenBank:MT447049.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9.82%;与E.milvi的遗传距离最近,低于0.001,推测幼虫c为棘口科棘隙属吸虫.幼虫d ITS2序列与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GenBank:OP1064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2.36%;与Asymphylodora parasquamosa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0,推测幼虫d为单睾科侧殖属吸虫.结论 齐齐哈尔嫩江流域内淡水螺体内可能寄生有背孔科吸虫、棘口科棘口属和棘隙属吸虫、单睾科侧殖属吸虫,提示可能危害鱼类、家禽及哺乳动物健康.

    淡水螺吸虫幼虫ITS2序列种类鉴定

    山西省晋中市猪刚地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鉴定

    李静杨树峰高文伟刘卿...
    367-37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晋中市猪刚地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和基因型现状,为猪弓形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平遥县、昔阳县采集猪淋巴组织和肌肉组织,用动物组织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基因组DNA,半巢式PCR扩增弓形虫B1基因并测序.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扩增弓形虫阳性样品和8个参考虫株的SAG1、5'-SAG2、3'-SAG2、alter.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和Apico等12个位点,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片段进行酶切,将弓形虫阳性样品的酶切产物与8个弓形虫国际参考虫株进行对比,通过条带大小确定基因型.结果 山西省晋中市130只猪共检出37份弓形虫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8.5%(37/130).其中,太谷区阳性率为32.7%(18/55),平遥县阳性率为26.0%(13/50),昔阳县阳性率为24.0%(6/25).猪淋巴组织的弓形虫阳性率为33.0%(33/100),肌肉组织的弓形虫阳性率为13.3%(4/30).在37份弓形虫阳性组织中,1个样品成功扩增和酶切出所有位点,鉴定为ToxoDB#9;1个样品成功扩增和酶切出8个位点,疑似ToxoDB#9、ToxoDB#20或ToxoDB#137;3个样品成功扩增和酶切出6个位点,疑似ToxoDB#9、ToxoDB#20或ToxoDB#137;1个样品成功扩增和酶切出8个位点,疑似Type Ⅰ、ToxoDB#27或ToxoDB#35;1个样品成功扩增和酶切出6个位点,疑似Type Ⅰ、ToxoDB#24、ToxoDB#27或ToxoDB#35.结论 本研究对山西省晋中市猪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分子检测和基因型鉴定,阳性率较高,淋巴组织阳性率高于肌肉组织,PCR-RFLP鉴定出ToxoDB#9基因型和疑似ToxoDB#9、Type Ⅰ基因型样品.

    山西省弓形虫分子检测基因型鉴定

    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简明认知历史

    王旭王莹刘白雪张凯歌...
    372-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棘球蚴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和发育所导致.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全球范围内被认定的棘球绦虫包含9个有效自然种,可导致4种类型的棘球蚴病.这种共识的认知过程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本文通过汇总和梳理参考资料,介绍了人类对于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探索、识别和认知的整个过程,其中几个标志性事件是:1801年Rudolphi建立了棘球绦虫属,之后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发现了多个棘球绦虫物种;1953年Rausch基于生物学特征对棘球绦虫属进行重新分类,逐渐演变出棘球绦虫的亚种概念及其分类法;1967年Rausch提出棘球绦虫的株系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Bowles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2013年Nakao提出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棘球绦虫被修订为9个有效自然种,并沿用至今.此外,自1908年开始,我国先后报道了5种棘球绦虫,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石渠棘球绦虫.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的认知历史全貌,为进一步了解棘球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棘球绦虫棘球蚴病包虫病历史分类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物种鉴定

    蒋玲赵永波李天美
    384-388,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福寿螺物种鉴定形态学分子鉴别

    蚤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林小霞董文鸽
    38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蚤亚科(Pulicinae)隶属于蚤目(Siphonaptera)蚤总科(Pulicoidea)蚤科(Pulicidae),是啮齿动物和猫犬常见的嗜血性体外寄生虫.已测定的蚤亚科共3属5种(猫栉首蚤、犬栉首蚤、东洋栉首蚤、印鼠客蚤和人蚤),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变异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线粒体基因组保留了节肢动物典型的排列模式,未发生基因缺失、增加和重排现象;AT含量较高,且AT-偏斜和GC-偏斜均为负值,与大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样,密码子使用度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人蚤的丝氨酸转运RNA(trnS1)呈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其余物种与后生动物一样trnS1缺失D-臂,且5种蚤亚科物种的trnS1以UCU为反密码子代替了常见的GCU;蚤亚科控制区偏大,最大可达7 kb以上,主要以二核苷酸重复为主,NADH脱氢酶亚基4(nad4)~nad4L之间存在7 bp的保守重叠区,与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致.本文以期对今后蚤亚科在全变态类昆虫中的演化提供参考.

    蚤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子进化

    疟原虫有性生殖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进展

    王蓉徐洁朱晓彤
    399-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仍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卫生挑战.现阶段由于药物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疾病的负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非常高.随着耐药性的广泛出现,亟需探索和研制新的防疟根本策略,有效控制和阻断疟疾的传播.针对有性生殖阶段的传播阻断疫苗(TBV)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旨在控制疟原虫从人类宿主传播到蚊媒媒介.TBV的研制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被认为是防治疟疾的新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 TBV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候选抗原的发现和进展,为TB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疟疾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

    寄生虫及其相关物治疗炎症性肠病转归进展

    徐凯陈力林登峰
    407-412,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以肠道症状为主的肠道疾病.该病迁延难愈,为国内外肠道疾病的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研究发现,寄生虫及其相关物作用宿主后,可诱导一系列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微环境及改善肠道菌群,减轻炎症症状.本文就寄生虫及其相关物实验治疗IB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IBD的新型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寄生虫炎症性肠病实验治疗

    利什曼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贾西帅周水茂罗华堂刘聪...
    413-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利什曼原虫的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利什曼原虫动基体5.8S核糖体RNA(GenBank:OP829811)序列,设计合成LAMP扩增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法.用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DNA,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特异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稀释为 1 ng/μl、100pg/μl、10pg/μl、1 pg/µl、100fg/μl、10fg/μl、1 fg/µl,确定LAMP法的最低检测限及有、无钙黄绿素对检测限的影响.用建立的LAM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和健康人血样;取阳性患者骨髓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建立的LAMP法可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DNA,反应结果呈绿色;检测4种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DNA的结果均为阴性,呈橙色.LAMP法检测健康人血样46份,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65 ℃反应60min,未加和加钙黄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pg/μl和1 ng/μl,浊度速率峰值均值分别为0.194、0.120,加钙黄绿素后出现浊度时间较未加钙黄绿素平均延迟23.6 min.LAMP法和qPCR法检测发热患者血样67份的结果一致,均检出相同的2份阳性,2份阳性血样对应的骨髓涂片镜检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本研究建立的了检测利什曼原虫的LAMP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结果可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利什曼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