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政府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冯芳芳张峰程方平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从历史积淀、现实期待与国际借鉴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大势所趋与民心所向.对此,应分别基于前瞻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及服务性原则,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省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的领导、统筹和推动落实作用.通过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多元角色定位改革,搭建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事业共同体等举措,合理构建政府主导之下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多元参与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政府主导中国式现代化

    基础教育语文学习力:内涵、构建与发展策略

    石修银张隽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学习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石与动态展现,深刻塑造着学生知识获取、整合及运用的综合能力,是推动语言、思维、情感等核心素养全面跃升的关键引擎.需要首先系统性构建阐释、鉴赏、建构、运用四级递进的学习力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方向改变、学习评价嬗变、教育文化重构提出三个策略性转变,旨在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切实可行的实践蓝图.

    语文学习力学科素养双减背景构建与培育

    指向学生学习权力实现的课堂教学变革——基于学生主体自我认知与建构的视角

    张雪娟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向学生学习权力实现的课堂教学变革,既遵循了教育教学研究与发展的规律,更是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中倡导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回应.学生学习权力实现的本质是以人的核心素养形成为导向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学习权力的实现深刻地反映了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生动地再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形象地揭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反复强调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权力实现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权力的实现需要课堂教学在学习主体权力关系、学习知识权力方式、话语交流权力方式、课堂规范权力方式等方面发生真正的改变.

    学习权力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自我认知自我建构

    网络时代中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及其教育应对

    胡盾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阅读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在中学生中尤为突出.碎片化阅读虽然加快了阅读速度,拓宽了知识领域,但也使当代中学生很难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让思维变得片面而肤浅,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面对碎片化阅读的不良效应,一方面,学校必须对青少年的碎片化阅读偏好进行矫正,树立完整系统地阅读文章和著作的习惯,同时还应该联合社会、家长的力量,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监管,加强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把控,引导他们回归纸质阅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网络平台的积极效应,通过创建短小精悍、积极正能量的网络阅读库,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以正向的思想传播取代非主流文化侵蚀.

    网络时代阅读碎片化基础教育

    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及其消解策略

    赵永勤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研制度是我国特色学校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语境下探讨教研体系的完善之道具有鲜明时代价值.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是教师教研意义体验弱化或教师理解教研意义时出现价值方向偏斜和维度窄化的现象,它容易导致教师置身事外的游离式教研、固守舒适圈的窄维度教研、制度角色下的功利性教研、自我中心式的沉默型教研.教研制度的运行逻辑、教研主体的素养欠缺、教研情境的支持不足共同生成了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消解教师教研的意义贫困需要变革教研管理的制度逻辑、提升教师内在素养、优化教师教研情境.

    教研意义贫困消极影响生成逻辑消解策略

    人应该如何生活——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陈丹琴
    86-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应该如何生活"是伦理学等学科的主题之一,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关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是如何"回应"这一问题的?通过运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第一,该教科书的设计以"生活"为核心议题,呈现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元生活样态;第二,教科书"建构"了一种"形塑完整个人,增进公共福祉"的善好生活观;第三,教科书的内容选编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省己察身,知行合一,积极履践善好的生活理念.总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生活观注入了人类智慧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思考"人应该如何生活"提供了借鉴.

    如何生活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质性内容分析

    生态治理视角下教育集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为例

    薛丽霞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集团化生态发展的语境下,肩负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奠基使命的基础教育何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教育集团应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集团校本实际、办学传统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着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生态发展的人才理念、构建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的课程育人体系、优化育人关键要素、强化主体协同支持,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多重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集团化办学教育生态一体化课程育人

    以"生长力"课程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朱祥烈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长力"课程可以作为课程实践的突破口,以学生创新素养提升为方向,从课程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四个维度着力建构"生长力"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科都有创新性的学习实践体验,进而为早期拔尖创新人才打牢创新素养的底色.

    "生长力"课程创新素养目标体系结构体系评价体系

    特区精神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内在意蕴

    刘懿
    103页

    特区精神融入思政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王现江
    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