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

廖育群

季刊

1673-1441

shiliao@263.net

010-64041249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

中国科技史杂志/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大型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内容:(1)中国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近代珍贵的科技文献的实录、科学家自传、回忆录和访谈录等。(2)中国科技史综述: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经验教训、创业史片断、主要著述、有意义的趣闻轶事等;某一学科或某一重要科技创立和发展过程;重要科技社团和科研机构的沿革;科技教育组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改进和创新,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吸收等;科技书刊出版史等。(3)中国科技史资料的考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笔记小说视域的气象知识与观念

    厚宇德阿西伍惹
    50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人一定意义上比现代人更看重气象.气象不仅影响农事等等,还预示着世间的旦夕祸福.古代笔记中有较为丰富的气象史料,有的反映出古代气象知识与经验,有的展示了古人与气象的关系.总体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气象、天象、地象以及人事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互相感应、不可分割的整体.分析、解读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气象史料,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气象、气候与生态观念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洞察这些观念的文化渊源.

    气象笔记史料天人感应

    清代北京先农坛太岁御灾祭祀功能研究

    黄晓翔冯立昇
    51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处于气候剧烈变化的小冰期,水灾和旱灾更加频繁."御灾祭祀"由帝王参与并由国家主导,是基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传统的应对灾害的重要措施.北京先农坛的太岁祭祀是最具代表性的祭祀活动,清代的御灾措施发生了独特性变化,除了以仪式性的方式来表达帝王对祈雨抗旱等救灾意愿的诉求,以及安抚民心的功能之外,"御灾祭祀"也促进和影响了政府救灾职能的"综合实施".

    旱灾御灾祭祀先农坛祭祀仪式非常祀

    戴理尔与清末海关气象观测规范

    陈倩李晓岑董世玉
    520-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国近代海关档案和历史文献的梳理,认为清末英国人戴理尔在海关担任巡工司期间,对推动海关气象工作的改革有重大贡献.戴理尔的丰富航海经验和在英国海军服役经历,奠定了对气象观测的认识,他关于海关气象工作的改革建议,使海关气象工作从松散逐步走向规范.戴理尔不仅推动了海关总税务司署颁布指导气象工作的章程,还肩负海关气象观测网的标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关气象观测记录的质量,为20世纪初期海关气象工作稳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戴理尔中国海关海关气象工作气象规范

    晚清民初气象科技体系化的历史发展

    郭建福陈正洪
    532-54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近代气象科学技术大量引进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发展.民国初期政府成立了专业的气象管理部门,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气象工作者通过学习、模仿、创新,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气象台站网,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观测标准,培养了一批早期气象科技人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西学东渐气象科技体系化

    旧日本海军气象教学及其保障业务研究

    杨凯张瑞
    542-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象学因其军用价值,得到日本军方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植.旧日本海军为实现其军事目标,在气象教学、观测、应用等各层面投入大量资源.海军气象教学奉行实用原则,教材版本更新迅捷、教学内容紧跟前沿,急功近利的心态暴露无遗.侵华战争爆发后,军方控制了民事气象部门,日本海洋气象事业也取得一定进步.但军国主义日本的气象科学发展路径与现代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所取得的多数成果在基础理论层面也并未能实现升华.与此同时,以"挪威学派"为代表的欧美大气科学研究则取得重大突破.两相比较,应该如何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值得后发国家省思.

    航海气象学气象教学气象观测基础学科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学习及清华大学超声速风洞建设——章光华教授访谈录

    刘年凯
    551-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二十余年来,学界已有关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1957-1962)的若干回忆与研究.与工程力学研究班密切相关的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成立于1958年,后开展了多种风洞的建设.关于这一时期清华大学的风洞建设始末,因史料缺乏,尚未有专门研究.清华大学章光华教授1953年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1957-1959年就读于第一届工程力学研究班,后分配至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工作.建系初期,章光华主持、经历了清华大学教学低速风洞和超声速风洞的设计和建造,并在1972-1976年协助北京重型电机厂改造了超声速风洞.对章光华教授的访谈,增加了对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认识,并较为全面地了解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风洞建设历史.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工程力学系超声速风洞

    "唱"书者山田庆儿及其《中国医学的起源》

    廖育群
    562-566页

    技术演进、历史积淀与文化多元性的交织——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

    郭娜李晓岑
    567-570页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气象学界

    前插1页

    藏红花的名与实及藏红花之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