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抗生素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赵文杰

月刊

1001-8689

siiacjap@126.com

028-84216021

610052

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中国抗生素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芽胞杆菌抑菌物质作用研究进展

    白穆冉于婷陈培李晓岩...
    481-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芽胞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生防菌.芽胞杆菌可产生醇、酮和酸等多种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芽胞杆菌还能合成多种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如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和环二肽等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芽胞杆菌的有效抑菌物质主要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及影响病原菌的代谢通路发挥其抑菌活性.本文主要总结了芽胞杆菌发酵液中的挥发性、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抑菌机制,为芽胞杆菌作为生防菌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芽胞杆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机制

    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耐药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郭少晨陆宇
    490-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耐药结核病形势严峻,临床中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的药物选择非常有限,导致了治疗的困难和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对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恶唑烷酮类药物及其结构改造物显示出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对近期关于恶唑烷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体内外抗结核活性、药动学特点、安全性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耐药结核病恶唑烷酮类药物药动学药效学

    美罗培南在成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综述

    姚露罗敏龚磊
    498-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综述旨在提供己报道的美罗培南在成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模型,并确定使这类患者药动学变化的协变量因素,以发现美罗培南在该类患者PopPK研究中的新靶点.方法 在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了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发表的美罗培南在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PopPK研究,并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了筛查.结果 该检索共产生12项符合纳入条件的研究,一室和二室模型分别在3项和8项研究中被报道为能最好地描述美罗培南的PopPK.40多个协变量被纳入筛选,最常见的协变量因素是肌酐清除率和体重,年龄是次要协变量因素.美罗培南清除率和总表观分布容积的估计值分别在1.5~14.1 L/h和11.3~39.7 L范围内变化较大.半数以上研究均采用指数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结论 首先,本文强调了对该类患者估计的PopPK参数的宽泛性和可变性,并提供影响该类患者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的协变量因素;其次,正如大多数研究报道那样,延长输注时间以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似乎是多数研究报道的维持有效浓度在抑菌浓度之上较好的方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得到可靠结论.这些信息均有助于指导该类患者的给药.

    美罗培南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群体药动学

    北部湾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次级代谢产物鉴定

    王诗怡王玉妃刘江晔刘硕...
    510-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北部湾3株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进行研究,研究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MDCW-573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通过10倍稀释法分离小叶海金沙、野牡丹和莲子草的内生真菌,对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ECD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检测,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3株植物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71株,从Spegazzinia sp.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化合物3对MRSA的抑菌活性MIC均为128 μg/mL.结论 化合物1~3都是首次从斯氏霉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获得,化合物1是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3具有抑菌活性.

    广西北部湾内生真菌Spegazziniasp.次级代谢产物

    井冈山地区苔藓来源内生真菌多样性和抗菌活性研究

    刘文杰张俊峰何梦凡唐佳慧...
    519-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井冈山地区苔藓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点,为特殊生境来源内生真菌抗生素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本文采用可培养方法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子生物学数据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与分析.结果 从4种苔藓样品中共分离纯化232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其分离频率和定殖率分别在1.84~2.88和95.65%~100%之间.分子生物学特征显示内生真菌归于38个分类属,其中青霉属是4种苔藓植物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但各类苔藓的优势种存在差异,部分内生真菌显示出宿主专一性.生物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其中50株内生真菌的静置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综合活性率为21.55%.结论 本研究表明井冈山地区苔藓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次级代谢产物良好的抗菌活性,预示着潜在的抗生素类天然产物研究价值.

    井冈山地区苔藓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抗菌活性

    巴西苏木素通过抑制SarA以PIA依赖性方式减少MRSA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李明哲杨智芳周小仙刘和兰...
    52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巴西苏木素(brazilin,BN)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膜形成的机制,为开展中医药防治MRSA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 建立MRSAATCC43300菌株生物膜模型,试验分为BN8、16和32 μg/mL组及对照组;通过结晶紫法测定BN对MRS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刚果红平板法、硫酸-苯酚法检测BN对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合成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qRT-PCR)方法验证胞间黏附素操纵子icaA和icaD转录水平;分析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可能存在的生物膜抑制基因;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方法对相关基因及蛋白加以验证;通过皮下埋植静脉导管建立MRSA生物膜感染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BN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BN组均能显著减少MRSA生物膜及PIA生成,其中在最低剂量8 μg/mLBN作用下,MRSA生物膜形成量下降40.17%(P<0.01)、PIA减少55.56%(P<0.01);通过qRT-PCR验证不同浓度的BN组均能显著抑制icaA和icaD基因的表达,其中在8 μg/mL浓度下,icaA和icaD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03%(P<0.01)、48.33%(P<0.05);高通量测序显示sarA下调-1.458 log2;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N能显著抑制sar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通过体内实验显示,BN能有效抑制小鼠体内MRSA生物膜的形成.结论 BN通过抑制SarA的表达,减少PIA的合成,进而干预生物膜的形成.

    巴西苏木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PIAsarA

    氟苯尼考/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评价

    程晓敬陈怡健李智斌梁劲康...
    535-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包合物FF/DM-β-CD,以改善FF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在应用分子对接结合相溶解度法筛选合适的环糊精(CD)后,采用加热搅拌法制备FF/DM-β-CD,并使用DSC、PXRD、FT-IR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对其溶解性、溶液稳定性和体外溶出进行考察,同时进行了FF/DM-β-CD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FF与HP-β-CD、DM-β-CD和SBE-β-CD对接后的模型较稳定,DM-β-CD改善FF溶解度的效果最好.选择DM-β-CD作为包合材料,加热搅拌法制备了FF/DM-β-CD,DSC、PXRD和FT-IR结果证实FF/DM-β-CD的形成.FF/DM-β-CD可显著增加FF的溶解度,在标准硬水、自来水、去离子水和纯化水中的溶解度均大于FF的55.0倍.FF/DM-β-CD溶液在25 ℃放置1 d后,自来水中无析出,标准硬水、纯化水和去离子水中有微量析出;随着时间增加,析出逐渐增多,7d后,以自来水中析出最少;FF含量无明显变化.FF/DM-β-CD在不同水质水中的溶出无明显差异,25 ℃、5min时均已完全溶出,为FF原料药的17.09倍.与FF相比,FF/DM-β-CD能明显提高FF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165.24%).结论 以DM-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FF/DM-β-CD,可显著提高FF的溶解度、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氟苯尼考DM-β-CD包合物溶解度体外溶出体内药动学

    多黏菌素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碳青霉烯共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菌作用研究

    陈玲霞邹雪寒张晓璠李曦...
    54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是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然而CZA耐药CRPA菌株的出现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加.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时间杀菌分析,探讨多黏菌素(COL)对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CZA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体外杀菌活性,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浙江省的一家三甲医院收集了CZA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了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5株代表性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包括携带blaKPC-2的PA4696、携带blaKPC-90的PA2207、携带blaKPC-33的PA1308、携带blaVIM的PA2070、携带blaIMP-45的PA6227.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了实验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对COL敏感的菌株进行重复的时间杀菌实验.结果 5株CRPA菌株均对CZA耐药(MIC≥16/4 mg/L),对COL敏感(MIC≤2 mg/L);其中携带blaIMP-45的菌株PA6227表现出特殊的药敏表型(ISMR),对亚胺培南(IPM)敏感(MIC=2 mg/L)而对美罗培南(MEM)(MIC=128 mg/L)等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时间杀菌曲线显示,5株CZA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前2~8 h被不同浓度的COL完全抑制,但随后恢复生长.结论 COL对CZA耐药的CRPA菌株具有体外杀菌活性,但不能单独使用.不同类型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会影响CZA的作用效果,但与COL的杀菌活性无关,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分离株均在不同时间恢复生长.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以调整给药间隔或药物浓度,以维持COL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具有ISMR这一特殊药敏表型的CRPA在临床上的出现,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时间杀菌曲线

    抗寄生虫药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唐海涛王社盈
    552-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抗寄生虫药物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SA1901和SA1902于2023年5月份收集自脓胸患者的胸水培养标本;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和时间-杀菌曲线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雷拉纳的敏感性;通过连续诱导耐药实验检测氟雷拉纳的耐药诱导能力;通过构建持留菌、生物被膜抗菌实验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留菌和生物被膜的抗菌活性;最后,棋盘稀释实验用于检测氟雷拉纳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用效果.结果 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4~8 μg/mL和8~16 μg/mL;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发现亚抑菌浓度的氟雷拉纳即可有效抑制细菌的增殖;氟雷拉纳连续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15d也未见耐药突变的形成;8×MIC的氟雷拉纳作用ATCC25923持留菌4h可使其活菌计数从(8.97±0.35)Log10 CFU/mL降低到(7.47±0.09)Log10 CFU/mL(t=7.17,P=0.002),使USA300持留菌从(9.35±0.31)Log10 CFU/mL降低到(6.79±0.20)Log10 CFU/mL(t=12.04,P<0.001);1×MIC的氟雷拉纳可显著抑制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被膜的形成量从(2.41±0.12)降低到(0.20±0.06)(t=44.03,P<0.0001);1×MIC的氟雷拉纳还能显著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被膜,使其生物被膜的总量从(3.02±0.02)减少到(2.04±0.39)(t=5.58,P=0.0008);通过棋盘稀释试验和活菌计数发现氟雷拉纳与阿米卡星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375.结论 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与阿米卡星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氟雷拉纳持留菌生物被膜抗菌药物

    基于谱效关系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抑菌作用研究

    王执一曾珊罗勇谢晓...
    560-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研究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肺炎链球菌的抑菌活性并建立谱效关系模型.方法 以HPLC法测定15批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特征图谱;牛津杯法研究抑菌活性.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15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特征峰指认.以相对抑菌活性为抑菌作用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谱效关系模型并验证.结果 共得到13个特征峰,相似度不低于0.936;指认2、9、11号峰为绿原酸、黄芩苷、木犀草素,13个特征峰均与相对抑菌活性呈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值为0.743~0.924,2、9、11、12号峰为抑菌主要活性成分;验证3批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样品相对抑菌活性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相对误差均小于6%.结论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抑制肺炎链球菌主要成分包括绿原酸、黄芩苷、木犀草素,且抑菌作用可能由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与多味药材的配伍有关,验证了中成药具有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初步确定建立的谱效关系模型可用于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抗菌作用的预测与评价.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特征图谱肺炎链球菌抑菌活性谱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