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抗生素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赵文杰

月刊

1001-8689

siiacjap@126.com

028-84216021

610052

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中国抗生素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李国庆陶倩李国辉
    841-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可引起多种严重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曾被人们认为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然而,随着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敏感药物越来越少,如何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治疗现状、新型化合物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等3个方面,对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旨在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和新型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药物治疗方法进展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性影响B族链球菌定植的研究进展

    朱靓欧阳谭亮李云鹤钟樱...
    85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可导致孕妇早产、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和肺炎等多种疾病甚至死亡.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南建议所有孕产妇在孕35~37周应进行GBS筛查,对检测阳性的孕产妇进行产时抗生素预防.使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且无法预防GBS迟发性感染,随着细菌抗生素耐药逐年严重,探索成本更低、更有效的预防GBS定植感染措施尤为重要.GBS是一种可通过食物传播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研究其在肠道中的定植至关重要.肠道内共生细菌可通过肠道定植抗性机制抑制肠道病原体的定植和扩张,减少肠道GBS逆行性感染生殖道的风险,具有成为防治GBS的一级预防措施的潜力.本文着重探讨肠道定植抗性对GBS定植感染的影响,以及基于此的益生菌应用.

    GBS抗生素耐药肠道定植抗性益生菌

    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曾珊伍晓乐徐杨李秭钰...
    860-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起病隐匿,三多一少是常见症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若血糖控制欠佳,5~10年会诱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如语言障碍、血管病变、中风瘫痪等,严重损害患者健康,威胁生命.目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该病进行治疗干预成为最新研究方向.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用药,能有效降低血糖,缓解T2DM所带来的心绞痛等并发症.已有研究表明中药、中药复方及活性成分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菌种类、数量、相对丰富度、代谢途径等调节糖尿病炎症或刺激胰岛细胞,以达到治疗或舒缓T2DM症状的目的.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中药影响肠道菌群治疗、干预T2DM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期望能为中药更全面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提供参考.

    中药中药复方活性成分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文本量化评价研究

    薛原万家欢
    867-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优势特征与不足之处,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方法,对2003-2022年我国中央层面出台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政策的政策结构要素、内容要素展开分析,并由此构建基于PMC指数模型的评价体系展开政策评价研究.结果 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中,各类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以环境型为主.近5年内的9件政策文本PMC指数均值为6.11分,属于优秀水平.结论 我国己初步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政策结构发展不均衡,跨部门交流合作有限的问题亟待改善.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量化文本分析

    黏细菌A96-1产埃博霉素B的鉴定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翟辰欣苏千景刘言柳远哲...
    87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埃博霉素B产生菌,并优化发酵培养基,以提高发酵产量.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从实验室保存的菌库中筛选出埃博霉素B产生菌,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成分.结果 获得1株产埃博霉素B的黏细菌A96-1,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马铃薯淀粉6g/L,玉米浆干粉2g/L,CaCl2 2 g/L,MgSO4·7H2O 3 g/L,微量元素溶液1 mL/L,树脂添加量2%,埃博霉素B发酵产量为251.4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3.83倍.结论 通过菌株筛选和优化的培养基大幅提高了埃博霉素B的产量,为今后其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提供参考.

    黏细菌埃博霉素B发酵优化薄层层析色谱法正交实验

    上市利巴韦林滴眼液抑菌效力评价及分析研究

    马炳存李增婷曹乾超易秋艳...
    883-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滴眼液抑菌效力能否满足《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21>的有关要求,分析抑菌剂种类和浓度差异,探索处方优化条件.方法 按"《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对利巴韦林滴眼液制剂、不含抑菌剂的利巴韦林溶液、抑菌剂溶液(苯扎溴铵、羟苯乙酯、硫柳汞钠)进行抑菌效力考察.结果 利巴韦林溶液对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对真菌抑菌效力较低,需要添加适宜的抑菌剂以保证其抑菌效力满足要求.苯扎溴铵溶液(0.1 mg/mL)抑菌效力可达到A级标准,硫柳汞钠溶液(0.006 mg/mL)可达到B级标准,羟苯乙酯溶液(0.25 mg/mL)不满足B级标准.抽检的11份利巴韦林滴眼液制剂中,含苯扎溴铵的5份样品抑菌效力可达到A级,含硫柳汞钠的1份样品含可达到B级,羟苯乙酯的5份样品不满足抑菌效力标准要求.结论 综合抑菌效力试验数据及3种抑菌剂毒性、国内外常用浓度、限值范围等信息,利巴韦林滴眼液中苯扎溴铵的浓度仍有优化下降的空间,羟苯乙酯和硫柳汞钠在利巴韦林滴眼液处方中抑菌效力不满足要求或毒性较大,不适宜作为抑菌剂使用,建议优化处方更换更加适宜的抑菌剂.

    抑菌效力利巴韦林滴眼液多剂量

    结核分枝杆菌MmpL5蛋白与贝达喹啉及氯法齐明相互作用的关键结合区域研究

    史静华李东硕岑山陆宇...
    890-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mpL5蛋白,从而进一步检测MmpL5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MmpL5外排系统所导致的耐药机制.方法 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MmpL5蛋白与药物结合位点.基于分子对接结果,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构建MmpL5-L1截短蛋白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利用荧光淬灭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截短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膜截短蛋白MmpL5-L1(Q52-R202),MmpL5-L1截短蛋白与氯法齐明相互作用使蛋白产生荧光淬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表明MmpL5-L1截短蛋白与贝达喹啉的亲和常数(KD)为4.033×10-5mol/L,与氯法齐明的亲和常数(KD)为1.218× 10-5mol/L.结论 本文预测并确证了结核分枝杆菌MmpL5蛋白与贝达喹啉、氯法齐明结合的关键结合氨基酸区域,为贝达喹啉、氯法齐明与MmpL5蛋白结合进而通过MmpS5-MmpL5外排提供了直接证据,对进一步阐明贝达喹啉耐药以及氯法齐明交叉耐药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结核分枝杆菌MmpL5贝达喹啉结合分子对接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外排泵基因AdeABC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潘蓓珍刘岩宿建胜杨继飞...
    898-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以及浮游态和生物膜状态下对外排泵基因AdeABC的相对表达量作用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菌株经药物敏感性试验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两组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两组对亚胺培南的MIC、MBIC值,并计算MBIC/MIC的比值进一步比较分析生物膜菌和浮游菌的耐药性;同时提取CRAB组浮游态和生物膜态的RNA,通过RT-q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ABC相对表达量.结果 35株标本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1.43%,其中CRAB组生物膜的阳性检出率为92%,生物膜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分别占8%、48%、36%和8%.MBIC/MIC比值显示,形成生物膜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CSAB组的耐药增加幅度以2倍的菌株最多;CRAB组的增加幅度以4倍的菌株最多.同时CRAB组RT-qPCR结果显示,生物膜较浮游态相比,外排泵基因adeA和ade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外排泵基因adeC相对表达量则无差异(P>0.0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与生物膜密切相关,且生物膜态的鲍曼不动杆菌较浮游态可促进外排泵基因AdeABC的表达从而增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生物膜外排泵

    利福平降低hvKP毒力的机制及联合CRO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

    张宗伟张诗萌温海楠王惠...
    903-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利福平(RFP)降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荚膜合成的抗毒力能力及其与头孢曲松(CRO)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 在2021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筛选出4株符合hvKP判定标准的临床菌株,使用PCR方法测定菌株的荚膜血清型,并使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荚膜多糖定量、墨汁染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析RFP作用前后hvKP菌株荚膜含量、荚膜直径以及荚膜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检测RFP与CRO联合用药的体外抗菌效果,并建立大蜡螟感染模型,分析二者联合使用的体内抗菌疗效.结果 在筛选的4个hvKP菌株中,10号和35号菌株均为K1-ST23型,12号菌株为K57-ST592型,96号菌株为K5-ST485型.1/4 MIC浓度的RFP可以在不明显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荚膜多糖含量(P<0.05),减小荚膜直径(P<0.001)并下调荚膜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P<0.001).4个菌株RFP和CRO联合药敏试验结果FIC指数均表现为协同或部分协同效应,且hvKP感染后的大蜡螟幼虫经CRO+1/4MIC RFP治疗后,生存率明显高于CRO单药治疗时的生存率(P<0.05).结论 利福平具有抑制hvKP荚膜合成的抗毒力能力并可通过减少黏液生成增强药物渗透性而提高抗菌药物疗效.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利福平抗毒力联合用药

    血流感染诊断生物标志物预测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李彬刘睿鹏吴磊杜叶...
    91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与机器学习识别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s,BSI)患者的相关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取了BSI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集.使用R语言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筛选,然后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的关键模块基因.通过使用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中心基因.在外部数据集中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箱线图模型来验证中心基因的诊断效能.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结果 本研究得到了330个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关键模块基因和DEGs的交集基因.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和炎症相关通路被显著富集.通过机器学习和外部数据库验证共得到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ROC分析显示,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9.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所有诊断标生物标志物都可能与免疫细胞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确定了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构建了BSI诊断模型.本研究可以为BSI患者提供潜在的外周血诊断生物标志物,为BSI发病机制、新型治疗靶点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血流感染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诊断生物标志物免疫细胞浸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