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代谢与生殖健康

    柳越董一赵世刚赵涵...
    11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代谢与生殖健康关系紧密、互相调控.女性的生殖活动特殊复杂,代谢可通过多种机制在不同生命阶段调节生殖活动;反之,生殖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女性机体的代谢.近年来,女性代谢问题与生殖障碍日益突显,深入了解女性代谢与生殖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两者的内在调控关系,对于理解和干预生殖代谢相关疾病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围绕女性代谢与生殖健康,从代谢对生殖的影响、生殖对代谢的影响以及生殖代谢常见疾病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生殖代谢疾病的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生殖内分泌代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妊娠子代健康

    绝经年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玮琳郭婷秦莹莹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经是卵巢储备耗竭的表现.绝经年龄提前提示了女性生殖寿命缩短,生育机会降低,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同时伴随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神经退行性变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延缓卵巢衰老,进而保持和提高生育力已成为生殖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全面认识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女性生育力保护,尤其是对早绝经高风险女性的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系统综述遗传、营养代谢、环境暴露等绝经年龄相关因素,为女性生殖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绝经年龄遗传代谢性疾病医源性因素环境污染物

    妊娠早期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与妊娠相关疾病

    丁小雨魏海明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妊娠期胎儿绒毛外滋养层细胞(extravillous trophoblasts,EVTSs)侵入母体子宫蜕膜组织.然而,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半基因不合的胎儿并支持其在体内发育的现象与经典的免疫排斥理论相悖.母体免疫系统对非自体胎儿建立免疫耐受的同时还需要抵御感染,因此需要母胎微环境高度协调以促进成功妊娠.而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和感染等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较高,研究表明这与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失衡密切相关.本综述主要介绍了妊娠早期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尤其是当前对蜕膜NK(decidua NK cell,dNK)细胞的功能认识.此外,也讨论了 RSA,PE和感染状态下,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改变,尤其是dNK细胞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旨在总结和进一步认识正常和异常妊娠过程中的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变化,为妊娠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蜕膜NK细胞复发性自然流产子痫前期感染

    女性卵巢储备及相关生育力保护手段

    涂婉郭致远何北佳王红梅...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巢储备是指卵巢内原始卵泡数量和卵母细胞质量,代表女性生育力水平,卵巢储备的消耗是生育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生理状态下,原始卵泡的周期性募集和卵母细胞质量降低导致卵巢储备逐年下降,并在绝经后耗竭.病理状态下,卵巢储备的过早耗竭导致排卵提前停止,雌激素缺乏,女性患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卵巢储备对于女性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以及对自身生育力保护意识的增强,女性生育力保护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围绕卵巢储备讨论相关的生育力保护措施不可或缺.本文综述了卵巢储备的变化规律,卵巢储备下降引起的疾病,卵巢储备下降的分子机制和相关的生育力保护手段,旨在为女性生育力保护提供支持.

    卵巢储备卵巢储备下降机制女性生育力保护干细胞治疗

    精液检测技术与男性生育力评估的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吴思娴魏亚祯于抗抗陈雨晞...
    17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精液检测技术在评估男性生育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工具.这些技术包括临床常规的精液检测技术,如精液常规分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和DNA碎片检测等.然而,由于干扰因素的复杂性,目前的方法尚无法全面评估生育力以及缺乏明确的病因学检测方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发用于精子检测及男性生育力评估的技术.目前,现代检测技术中逐步使用电子显微镜、高速运动成像分析、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等仪器工程,为精子的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出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精液检测技术.睾丸类器官技术将使男性生育力评估更为精确与全面;荧光活体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精子内指标的活体无创观测,使得临床病因学检测更加高效、便捷;基于组学测序技术的精子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精子源性遗传突变的全面评估,包括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信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也有望提高精子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这些先进的精液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为不育症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它们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男性生育力的机制和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为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精液检测男性生育力类器官人工智能先进技术

    利用辅助生殖技术阻断线粒体疾病发生与遗传的可行性探讨

    罗世明陈雷宁欧湘红孙青原...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会影响线粒体功能的发挥,进而引发线粒体疾病.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不仅影响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发挥,也是影响个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一些不可再生的细胞和组织,这种影响将是终生的,且没有任何治疗手段可对其进行恢复.近几年,有关mtDNA的基因编辑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已出生的线粒体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潜在重要意义,但无法阻断线粒体疾病向后代的传递.利用辅助生殖技术在胚胎形成时即对线粒体疾病进行阻断有可能成为最有效、可靠和简单的治疗和阻断线粒体疾病遗传的方法.本文将主要从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利用辅助生殖技术阻断线粒体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的可行性.

    线粒体DNA线粒体疾病辅助生殖技术线粒体置换技术

    子宫内膜类组装体的研究进展

    张乐廖宝莹周平李蓉...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类器官是子宫内膜细胞自组织形成的三维聚集物,再现部分子宫内膜的结构与功能.子宫内膜类组装体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其他细胞类型,如基质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更好地模拟了子宫内膜的细胞组成与功能.类器官和类组装体克服了体内子宫内膜的复杂性与伦理的限制,成为新的理想研究模型.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类组装体的培养方法、在植入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子宫内膜类组装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子宫内膜类组装体子宫内膜类器官胚胎植入

    显微镜辅助睾丸肿瘤分步法切除联合取精术治疗生精障碍的临床价值

    孙一帆孟子洲赵晶鹏卜鑫杰...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睾丸肿瘤是育龄男性常见的实体肿瘤,常伴睾丸生精障碍,其中以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最为严重.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了2016年9月~2021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中心男科就诊的10例睾丸肿瘤合并NOA患者,旨在明确显微镜辅助睾丸肿瘤分步法切除联合取精冻存这一治疗方案的决策路径,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完善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初步接受显微镜下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转行根治术,并联合显微取精术以保存生育力.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9岁(SD=8.24),平均肿瘤最大直径为20.70 mm(SD=9.23).其中8例患者接受了保留睾丸手术,2例患者接受了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最终,7例患者成功取得精子并进行稀少精子冻存.术后病理显示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相较于良性患者,恶性病理类型患者多伴有隐睾病史,具有更高的取精成功率(83.3%vs.50.0%,P=0.008).术后随访44.70个月(SD=22.72),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显微镜辅助睾丸肿瘤分步法切除联合取精术有效保存了患者生育力,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睾丸肿瘤生精障碍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显微镜下睾丸肿瘤切除术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生育力保存

    征稿启事

    213-216,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