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B病毒相关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策略

    李艺祺贝锦新
    2344-2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通过感染B淋巴细胞,在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EB病毒的研究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对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疾病监测水平,还为阐明其致病机制以及开发精准高效的治疗策略提供关键线索.本文综述了三类常见的EB病毒相关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病毒感染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并系统探讨了靶向EB病毒的治疗策略及其应用前景,为推动相关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EB病毒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致病机制靶向治疗策略

    EBV相关性胃癌的流行病学、分子特征及其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

    邱妙珍徐瑞华
    2357-2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是一种与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胃癌类型,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EBVaGC患者多为年轻男性,且初诊时大多为局部晚期,尽管如此,其预后较好.该类型胃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常见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呈现出更"热"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表明,晚期EBVaGC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反应优于普通胃癌患者.本文综述了EBVaGC的疾病特征、临床诊治进展及免疫治疗的潜力,旨在为深入探讨该病的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策略及耐药机制提供指导,为临床治疗与前瞻性试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胃癌EB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

    EBV相关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蔡君曹益邱莉云高岩...
    2363-2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是一种罕见的且侵袭性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高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揭示了NKTCL异质性的生物学基础和发生发展的分子致病机制,包括染色体6q21等位基因缺失引起抑癌基因沉默,EB病毒感染及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多条致癌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异常等.目前针对NKTCL,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早期以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为主,而晚期以单纯化疗为主.晚期及复发难治性患者的预后较差,亟需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全球新药研发加速演进,NKTCL领域各种新药也层出不穷.本文就EBV相关NK/T细胞淋巴瘤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NK/T细胞淋巴瘤EB病毒化疗放疗免疫治疗

    EB病毒糖蛋白中和抗体研究进展

    洪俊平钟玲张琬琳郑清炳...
    2385-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γ亚科,是首个被鉴定的人类致瘤病毒.EBV感染与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种淋巴瘤及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每年全球因EBV相关肿瘤新增病例超过20万,死亡病例超14万,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担.然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获批上市.靶向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工具.EBV中和抗体主要针对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在感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中和抗体的特性和功能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感染机制,还为疫苗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指导.此外,因其优异的体内外中和活性,这些抗体有望应用于E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文系统综述了靶向EBV不同包膜糖蛋白的中和抗体,归纳其功能活性、结合表位及中和机制,为EBV治疗性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EB病毒糖蛋白中和抗体优势表位中和机制

    EBV抗体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与现状

    张奥刘万里曾木圣
    2399-2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作为最早被发现的致癌病毒,与鼻咽癌、胃癌、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尽管EB病毒自1964年被发现至今已经被研究了60年,但其原发感染、慢性感染和再激活所导致的多种重症非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机制远未阐明.本文综述了 EBV抗体对于EBV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各类EBV相关疾病的特点及早期诊断面临的挑战,旨在对EBV抗体的规范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帮助明确EBV抗体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EBV鼻咽癌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EBV-相关疾病

    EB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姜紫莹田先淑谢楚钟茜...
    2408-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致瘤病毒,EB病毒感染与多种血液及上皮细胞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EB病毒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EB病毒疫苗获批临床使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暴发给全球病毒防控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促进了一系列疫苗创新设计的出现.无论是在疫苗抗原的选择,还是新型疫苗平台的研发方面,新冠疫苗的发展都为病毒疫苗研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近几年EB病毒疫苗的研发在纳米颗粒疫苗、mRNA疫苗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多种EB病毒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因此,本文将基于疫苗抗原的选择、疫苗平台和佐剂的使用和疫苗评估系统三个方面对EB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EB病毒疫苗糖蛋白佐剂动物模型

    乳酸菌调控宿主脂肪代谢的研究进展

    陈忠马杰夏嗣廷陈清华...
    2427-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肪代谢紊乱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在脂肪代谢紊乱的动物模型或临床肥胖人群中,肠道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属的多样性和组成发生显著性变化.乳酸菌作为一种常见的益生菌,也被广泛报道能够影响到宿主脂肪代谢.基于此,本文探讨乳酸菌与脂肪代谢的关系,分析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胞外多糖和亚油酸调控脂肪代谢的潜在分子机制,并阐述同属乳酸菌和不同复合乳酸菌之间的作用差异,以期明确乳酸菌调控宿主脂肪代谢的机制,旨在为食源性途径干预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乳酸菌脂肪代谢代谢产物

    本草小核酸(sRNA)数据库的综合分析——揭示人类疾病的新疗法

    曹英豪林烨暄孙娜杜芯仪...
    2438-2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首次报道了稻米来源的miRNA的跨界调控.通过改良的草药提取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本研究从245种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中获得了73677287条小核酸(small RNA,sRNA)序列,其中包含20758257条去冗余后的独特序列.本研究构建了本草小核酸数据库(Bencao(herbal)small RNA Atlas)(http://bencao.bmicc.cn),同时基于序列分析,进行sRNAs注释并建立了本草小核酸命名系统.经计算分析,本草小核酸数据库中的21757条miRNAs与收录于miRBase数据库中的植物miRNAs的特征图谱高度一致.多种软件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所有编码基因都有可能受来自本草小核酸数据库中的sRNAs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中一部分的预测计算结果.这些结果显示,本草来源的sRNAs可能是中草药的新的重要药效活性成分.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本草小核酸数据库的寡核苷酸药物的研发路径和中药处方的优化策略路线图.此外,中药汤剂体(decocto-some)是中药水煎液中的脂质纳米颗粒,其质量约占中药水煎液的0.5%~2.5%,却展示出显著的药效.本研究提出了新的可用于定量衡量草药药效标准的本草指数,包括小分子化合物(small-molecule compounds,SM)、蛋白多肽(protein peptides,P)、核酸(nucleic acid,N)、非核酸非蛋白大分子化合物(large-molecule compounds,LM)和门捷列夫周期表中的相关元素(E).本研究构建的本草小核酸数据库,可用于寡核苷酸药物的开发和植物药的优化,并为易(壹)医学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小核酸中药水煎液跨界调控中药寡核苷酸药物核酸治疗本草小核酸数据库

    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1980~2020

    石岳杨晨朱江玲常锦峰...
    2459-2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控制化石燃料排放、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下简称陆地碳汇)功能,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从全国及省域尺度上系统评估碳排放和陆地碳汇状况,对于我国及各省市制定合理的减排规划、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翔实数据,对全国和省域尺度1980~2020年间碳排放量、清洁能源减排量、陆地碳汇进行系统概算,并评估清洁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在缓解碳排放、实现相对减排中的贡献(简称减排贡献,是表征碳中和水平的测度).在全国尺度上,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省域尺度上,多数省份表现出与全国类似的变化趋势,但省际间差异明显.过去40年间我国清洁能源的总体减排贡献不大,但近年减排贡献显著上升,已接近当前碳排放量的20%;省域尺度上,各省的清洁能源开发状况相差悬殊,大多数省份的减排贡献都较为有限.基于实测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1980年代~2010年代间,我国陆地碳汇总量抵消了同期总碳排放的15.1%;虽然陆地碳汇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由于排放增长更快,导致碳汇抵消比例由1980年代的30.5%下降至2010年代的12.9%.在省域尺度上,各地碳汇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总量最大的为内蒙古,是碳汇最小的上海的81倍;各省单位面积碳汇变动于0.04~0.68 t C/(公顷年)之间,其中福建最大(0.68 tC/(公顷年)),青海最小(0.04 tC/(公顷年)),全国平均为0.22 tC/(公顷年).本研究建议在未来减排增汇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采取分省份、分区域、分批次地实现碳达峰的策略;要进一步发掘各省清洁能源开发潜力;要充分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采取"最优生态系统布局、最优物种配置、最优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优"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碳汇最大化的目的.

    碳排放碳汇碳汇管理清洁能源长期减排碳达峰碳中和

    揭示棕色大熊猫毛色变异的遗传基础

    吴宏于黎
    2479-2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