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孙枢

月刊

1674-7240

geo@scichina.org

010-64015883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Terr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侏罗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李建国饶馨牟林崔肖辉...
    1211-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侏罗纪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它结束了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即将迎来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和新特提斯的消减.地层时代是地质历史重建的基础.本文对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地层学、古生物新发现和新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梳理,为青藏高原侏罗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框架.该框架包括巴颜喀拉、羌塘、拉萨-冈底斯和藏南喜马拉雅四个分区.其中,综合生物地层框架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和细化,包括了一系列在青藏高原侏罗系中常见并在国际侏罗系划分对比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化石门类,如海相的菊石、双壳、腕足、放射虫、有孔虫和沟鞭藻以及陆相的孢子花粉和轮藻等.通过菊石标准分子或特征属种,建立了该生物地层框架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20年侏罗纪地质年表(GTS 2020)的标准分带的对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青藏高原主要区块间侏罗系的横向对比.生物群对比揭示,侏罗纪时拉萨-冈底斯区与羌塘区的关系比与藏南喜马拉雅更紧密,它们总体属于东特提斯洋北缘海区同一个特征相似的生物地理区系,不太支持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是弧后小盆地的观点.综合地层、生物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在晚三叠世开始张裂,可能在早侏罗世晚期已有初始洋壳增生形成;中侏罗世晚期班公湖-怒江洋发展至顶峰,随后开始收缩,羌塘地块向南俯冲与拉萨-冈底斯地块发生碰撞和拼合.

    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特提斯雅鲁藏布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白垩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席党鹏李国彪姜仕军饶馨...
    1244-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垩纪是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不同板块汇聚的关键时期,详细的地层框架和古地理格局是开展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形成研究的基础.本文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白垩纪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和重大地质事件开展了系统分析,以建立综合地层框架,恢复不同时期的古地理格局,探讨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和耦合关系.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白垩纪地层以海相为主,发育少量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育以蛇绿岩套和含放射虫硅质岩为主的深海沉积,其南侧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印度河盆地等发育浅海至半深海-深海沉积,北侧的日喀则-拉达克弧前盆地发育浅海-半深海相沉积,拉萨地块、喀喇昆仑-塔里木盆地西部和西缅地块等发育浅海、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沉积,羌塘盆地等其余地区则以陆相沉积为主.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富含有孔虫、钙质超微、放射虫、菊石、双壳类和孢粉等多门类化石;基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和稳定同位素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不同分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关系,提出了新的东特提斯区白垩纪综合地层框架.划分了白垩纪新特提斯洋东段及周边不同地理分区的生物群落,阐明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恢复了不同时期的生物古地理面貌.青藏高原及周边白垩纪古地理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南极洲大陆逐步裂解、拉萨-羌塘地块早期碰撞阶段(145~125Ma);(2)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和拉萨-羌塘地块晚期碰撞阶段(125~100Ma);(3)印度板块快速向北漂移、塔里木-喀喇昆仑海湾形成和冈底斯山早期隆升阶段(100~66Ma).白垩纪中期(100Ma左右),印度-特提斯喜马拉雅生物区系经历了冈瓦纳大陆冷水型向特提斯暖水型的转变,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达到全盛;白垩纪末期,海洋生物急剧衰退.伴随着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和新特提斯洋的演化,新特提斯洋发生了大火成岩省、大洋缺氧、白垩纪大洋红层,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一系重大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特提斯白垩纪地层生物群古地理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古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刘佳宋艾丁林苏涛...
    1308-1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在地层划分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工作,发现和报道了大量各种门类的化石,更系统地深化了生物地层学研究,为梳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古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和古地理演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国际古近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以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为基础,综合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梳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开展以来,古近纪植物群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依据这些植物群最新的年代结果,本文讨论了灭绝类群和新出现类群的生物地层意义.对"桉属"、棕榈科等化石类群的新认识将古近纪青藏地区植物区系与冈瓦纳大陆的大洋洲、南美洲生物区系建立联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植物群重要类群的演化历史也指示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在约65~54Ma.植物群的古高程重建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在早渐新世之前就已经形成现今的地貌格局;古近纪青藏地区主要缝合带附近的温暖湿润低地是动植物类群交流的主要通道;古近纪低矮的喜马拉雅山脉不能对南来的印度洋水汽形成有效的阻隔作用.

    青藏高原化石生物地层古环境古地理古近纪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新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邓涛方小敏李强王世骐...
    1343-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在新近纪的显著隆升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地层框架对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新近纪年代地层系统以海相为标准,分为中新统的6个阶和上新统的2个阶.新生代以来,陆相地层在陆地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到新近纪时已远远超过海相地层,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几乎全部为陆相地层.中国的中新统包括5个阶,上新统包括2个阶,除中中新统的通古尔阶以15Ma为底界外,其余各阶都与对应的国际海相阶具有相同的古地磁定义和时限.哺乳动物化石在新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近系尤其倚重于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和偶蹄类化石.青藏高原有不少地层出露好且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盆地,新近系谢家阶和灞河阶的底界层型剖面分别位于西宁盆地和临夏盆地,并有精细的古地磁定年与哺乳动物化石相互配合,其余各阶的底界在青藏高原也可以有效确定.东亚地区许多哺乳动物首现属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在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和西南缘的西瓦立克地区尤为典型,其中,西瓦立克的原恐象Prodeinotherium首现于中新统底界,旧大陆最早的三趾马Hipparion首现于临夏盆地的灞河阶底界.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沉积物及其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的牙釉质和古土壤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气候环境背景及植被发育特征,发现其既与全球变化相关,又有地区性的特点.根据碳同位素变化得到的晚中新世C4植物扩张事件证据来自于青藏高原南缘,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个食草哺乳动物类群和古土壤碳酸盐及有机质的613C指示在青藏高原北缘直到新近纪末期仍然缺少明确或显著的C4植物信号.δ18O分析显示在新生代存在几次重大的气候变化事件,尤其是晚中新世末期约7Ma的δ18O正漂指示了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向更干旱环境的转变.青藏高原在晚中新世的强烈隆升强化了海陆热力对比,由此加强了季风环流并导致C4植被在南亚扩张,但能够为中国北方带来大气降水和C4植物适宜气候的东亚夏季风还不足以影响到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整体上已上升至海拔3000m左右,成为阻碍大型哺乳动物交流的屏障;至上新世达到4000m以上的现代海拔高度,由此形成冰冻圈环境,导致冰期动物群祖先类型出现.

    青藏高原新近系陆相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古地磁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第四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王永郑绵平凌媛向树元...
    1379-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第四纪地层蕴含丰富的古气候与环境演变信息,记录了高原第四纪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貌演化过程,是研究第四纪地质事件和区域环境演变极其重要的地区.根据区域地层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生物群等的发育演化特征,基于岩石地层单元、沉积特征及地貌、流域水系的差异,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第四纪地层划分为5个地层区:塔里木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及印度-恒河区.并将青藏高原地层区划分为西昆仑-喀喇昆仑分区、阿尔金-祁连山分区、柴达木-河湟分区、东昆仑-巴颜喀拉分区、羌塘分区、藏东-滇西-川西分区及冈底斯-喜马拉雅分区等7个地层分区.简要描述了青藏高原7个地层分区的岩石地层单元,根据各个地层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形成时代与生物群演化,将青藏高原第四纪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2.6~1.8/1.5Ma,上新世以来继承性差异隆升阶段,区域沉积差异显著,地层分布较局限,沿山前地带普遍发育冲洪积砂砾岩,山间低洼地河湖相沉积发育;(2)1.8/1.5~1.2/0.8Ma,高原整体夷平阶段,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泛分布,大型河流形成,山间盆地及高原腹地发育湖泊沉积物;(3)1.2/0.8~0.128Ma,高原大范围持续隆升,地形差异显著,山体切割加剧,约0.8Ma高原进入冰冻圈,山地冰川发育,高寒干旱环境逐步形成;(4)0.128Ma~,山体上升与侵蚀切割加剧,山间盆地湖泊广泛分布,区域沉积特征差异较大,沉积类型向多样化发展,现代高原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第四纪地层对比生物群古地理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