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邹放鸣

季刊

1009-105X

xbsk@cumt.edu.cn

0516-83884931

221008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CSSCI
查看更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现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立足学校,展示学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面向全国,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本刊主要刊登哲学、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语言与艺术、新闻与出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本刊录用稿件标准首重学术研究上的开拓创新,特别欢迎在掌握翔实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论证、新表述,提倡严谨、朴实、明快、清新的文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调适

    徐凯翔王永贵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与矛盾冲突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化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矛盾是矫治价值偏向的重要保障、凝聚价值共识的有效措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全新道路,重置着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观念,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提级加速,致使价值矛盾在不同层面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些价值矛盾包括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价值代差、个人价值观念与群体价值观念之间的价值偏差、人民群众价值向往与价值现实之间的价值落差、世界多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价值差异等.新时代新征程,应以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性转化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以全面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的多元价值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筑牢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基础,从而不断控制和消解价值矛盾的负面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价值矛盾价值调适

    论中国式现代化辩证逻辑的五重向度

    万舒全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人口数量与质量的辩证运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根基、以先富与共富的辩证运动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潜能、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运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以人与自然的辩证运动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设、以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运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思想精髓,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来源,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指导.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逻辑对于我们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辩证逻辑党的二十大

    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标识性特质刍议

    陈安安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法治现代化、如何推进法治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法治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大力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其标识性特质在于人民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及其三者高度统一和结构统筹.人民性体现了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确保法治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践性彰显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法治建设时代诉求的决心;系统性则强调法治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和协同性.系统阐释这些标识性特质,从整体上把握和坚持其人民性、实践性和系统性,构成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规约,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标识性特质

    数字资本时代的社会时间:形成、问题与重构

    刘庆申赵凯荣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生发于资本同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并成为资本的当代在场形态.数字资本通过变革劳动世界和重塑生活世界来建构新的时间结构,促使人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但同时,数字资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增殖本性和剥削关系,势必会创造操控劳动时间的新形式,以及建构消费时间和他者时间来填充、替代人的闲暇时间,引致人的生活时间转换成为契合其增殖和权力控制的时间.所以,当代男女在数字资本规划和建构的社会时间中难以真正创造美好生活,甚至会畸变成为顺从数字资本宰制的无个性存在.在数字资本显示生命力的当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来使数字技术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时间建构,是人们在占有和支配自由时间中创造美好生活和创建理想生存方式的可行性道路.因此,对于数字资本同社会时间的关系展开系统把握的意义,不单单是批判性反思数字资本是怎样在规划和建构社会时间中形塑和规训人,更是为了探寻如何在克服数字资本的时间盘剥与时间操控中开创新的生活方式,促推人的全面发展.

    数字资本数字技术社会时间生存方式

    数字资本主义的时间剥削逻辑分析

    温晓年欧阳彬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时间依然是数字资本主义运行体系和数字资本增殖的内核和关键.数字资本通过时间资本化、时间加速化、时间精确化、时间历法化、时间叙事化的时间剥削策略剥夺数字劳动者的全部生命时间,使数字劳动者的全部生命时间转化为数字资本生产的劳动时间,进而把社会整体时间纳入数字资本增殖逻辑体系.数字资本主义的"时间暴政"塑造了数字社会独特的"时间景观",数字资本主义时间剥削的范围、内容、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数字劳动者在数字时代已无真正的自由时间.数字资本主义的时间剥削逻辑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刻画了数字资本主义的野蛮性,要用缩短数字劳动者劳动时间、优化数字财富收入分配机制、重构数字劳动者时间意识等措施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时间剥削的负面效应,为数字劳动者赢得更多自主性的自由时间,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数字资本主义时间剥削数字劳动者数字劳动时间时间解放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空间异化及其扬弃

    赵小敏何玲玲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属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异化为资本增殖的空间.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耦合使空间呈现更深的异化样态,具体表征为"时空压缩"致使空间感知混乱、"数字焦土"进一步剥夺生存空间、"空间脱嵌"造就主体"无根的生命".这一异化根源于资本在数字空间实现自身的扩张,是资本数字空间化和数字空间资本化交互强化的结果.对此,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瓦解数字技术的资本统摄,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下空间所固有的剥削属性,同时通过洞悉资本化数字空间实质,发挥主体能动性实现对空间关系的重构,从资本、空间与主体相互关系的整体变革中扬弃被资本异化的空间样态,才能让空间回归人自由发展的本真向度.

    资本空间化空间资本化空间重组数字景观

    新中国思政课政策生产的历史图景与五重导向

    高扬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工具是政府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具有象征和实践双重意义,对政府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产生观念引导与行为预期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政策生产是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意识形态传导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思政课政策生产脱胎于教育政策生产的具体实践,具化为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有机统一的话语形态,包含了价值性、规律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等基本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政策生产经历探索初创、改革转型和创新飞跃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四次转向""三层递进"和"两个飞跃"的历史图景.思政课政策生产的历史进程清晰呈现了思政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导向,不断回应思政课建设现实矛盾的问题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的理论导向,深刻把握"三大规律"的实践导向和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价值导向."五重导向"有力阐释了思政课政策变迁的基本逻辑,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政策生产的未来向度提供了有益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生产历史图景五重导向

    论"大思政课"的教育生态构建

    马其南高亚南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开放而实在的教育生态系统."大思政课"教育生态系统以课堂生态为核心形成圈层结构,每一个生态圈层都有自身的课程要素、结构和环境系统,系统整体关联、结构有序,不断统筹课程要素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调整并建构要素间协同平衡,更好地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大思政课"的教育生态构建是思政课建设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整体功效的有效举措,更是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化与拓展."大思政课"教育生态构建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的教育生态原则,推动"大思政课"教育生态运行.通过打造育人共同体、建设"大师资"、优化载体与方法等,循序渐进推动"大思政课"教育生态革新升级,形成良好的生态合力效应.通过实施整体性评价、强化主体性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完善"大评价"机制,推动"大思政课"教育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思政课教育生态立德树人

    身体化转向:列斐伏尔晚期回归日常生活研究的"桥梁"

    徐蕾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在晚期经历了重要的转向,即身体化转向.这一转向强调身体空间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身体作为感知、理解和塑造空间的媒介.身体空间不仅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场域,也是社会空间碎片化和同质化生产方式影响下个体体验和掌控空间的领域.列斐伏尔通过对空间生产方式的宏观反思批判,将视野逐渐转向微观个体的生存境遇,强调回归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关注.通过身体化转向,可以重新审视和理解个体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具体解放,从而可以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实现对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性的宏观研究.身体化转向成为列斐伏尔连接日常生活研究的桥梁,也是理解列斐伏尔晚期思想的重要抓手以及将空间问题与日常生活领域研究紧密联系的关键路径.

    列斐伏尔身体化转向日常生活研究空间问题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生成:能源约束、能源伦理与能源革命

    杨华
    11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传统能源使用的困境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人类社会加大了寻求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的努力.但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和新一代核裂变能源由于各自的技术及资源风险,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角色.可控核聚变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但业已取得若干阶段性成功,已经看到实现技术突破的曙光.可控核聚变技术能量密度高,资源广泛易得,拥有安全性、永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等诸多潜在益处,是破解人类发展能源瓶颈的颠覆性技术.不过,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力图解决能源供给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引发新一轮能源技术竞赛、产生新的能源霸权等.由于能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从能源伦理的角度对可控核聚变技术产生的影响与风险进行前瞻性研判和哲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可控核聚变的成功将动摇"能源的稀缺性原则",挑战现有能源现实主义,部分消解能源生态末日论的核心观点,将对传统能源哲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可控核聚变聚变能源能源哲学能源伦理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