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

孙瑞元

月刊

1009-2501

cjcpt96@163.com

0553-5738350,5739333

241001

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学术性刊物,以从事新药开发,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研究的高中级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读者对象。旨在报道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方面新进展及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奥心血康激活IRS-1/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王昕王一帆尚慕鸿刘玉嫣...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地奥心血康(DXXK)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高脂饲料饲喂1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组(6。0 mg·kg1·d-1),DXXK高、中、低(200、60、20 mg·kg-1·d-1)剂量组,每组8只,灌胃给药连续8周。检测小鼠体质量、活动度、脂肪质量、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肝脏中的TC、TG含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OGTT和IPITT的曲线下面积(AUC);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蓄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IRS-1/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下游靶标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XXK组和吡格列酮组小鼠的体质量、脂肪质量、FBG、FINS、HOMA-IR、ISI、TC、TG、AST、ALT水平、OGTT和IPITT的AUC均显著降低(P<0。05,P<0。01),活动度显著升高,肝脏脂质沉积和肝功能异常明显改善(P<0。05,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明显减轻,肝脏p-IRS-1/IRS-1、PI3K、p-AKT/AKT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REBP-1c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DXXK可以改善NASH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IRS-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地奥心血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胰岛素抵抗IRS-1/PI3K/Akt信号通路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黄芪甘草汤调控SIRT1/FOXO1通路预防三氧化二砷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作用机制

    徐兰海洋任珂张雅荣...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探索黄芪甘草汤防治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三氧化二砷诱导大鼠QT间期延长模型。检测大鼠心电图、血常规、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收集关键靶点,通过功能注释、通路富集分析筛选黄芪甘草汤保护作用的可能候选基因与通路,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黄芪甘草汤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SD大鼠QT间期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P<0。05);GO富集分析发现黄芪甘草汤和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的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应答、活性氧、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内细胞囊泡、褶皱、内细胞囊泡膜等细胞组分,SMAD结合、R-SMAD结合、信号受体激活剂的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硬化、FOXO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等信号通路。通过体外H9c2细胞模型,验证了黄芪甘草汤能够逆转SIRT1、FOXO1蛋白表达。结论:黄芪甘草汤可能通过调控SIRT1/FOXO1信号通路,从而改善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减轻三氧化二砷心脏毒性。

    黄芪甘草汤三氧化二砷QT间期代谢组学

    丙酮酸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外贮存红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白玉姚娜解小艺吴曼迪...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加有丙酮酸钠的红细胞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体外贮存红细胞(RBC)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非T2DM常规RBC保存液(A组)、T2DM常规RBC保存液(B组)、T2DM丙酮酸钠RBC保存液(C组)。尾静脉取血滤白细胞后,分别于贮存0 d(T0)、7 d(T1)、14 d(T2)、21 d(T3)、28 d(T4)观测各组RBC的形态结构,检测RBC中二磷酸甘油酸(2,3-DPG)、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乳酸(LA)的含量,对体外贮存14 d的RBC进行PKH26标记,于静脉回输后1 h、4h、10h、16h测定RBC在体内的存活率。结果:T0时A组RBC形态完好,明显优于B组和C组;随贮存时间延长,各组RBC形态逐渐变成棘球形,B组和C组RBC棘形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C组棘形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与A组比较,不同时点B组和C组2,3-DPG含量下降,ROS、MDA增加(P<0。05),其中C组2,3-DPG含量高于B组、ROS和MDA含量低于B组(P<0。05);各时点B组LA含量均高于A组和C组(P<0。05),在T2-T4时C组LA含量低于A组(P<0。05);RBC标记回输后,A组RBC存活率明显高于B、C组,B组RBC存活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添加丙酮酸钠的改良RBC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外贮存RBC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丙酮酸钠2型糖尿病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

    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段功宸吴继敏徐巧敏江建鑫...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P组缓慢静注丙泊酚0。3~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5~3 mg·kg1·h-1泵注维持;R组缓慢静注瑞马唑仑负荷量0。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1~0。3 mg·kg1·h-1维持术中镇静。两组患者以维持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75~85间来调整泵注速率;缝合切口时停止输注镇静药。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T0),镇静后 5(T1)、10(T2)、15(T3)、30(T4)、60 min(T5)及术毕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BIS值,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术中遗忘、术后7d内谵妄(POD)及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NR)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点的BIS和M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6时点的MAP、HR显著降低(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T1~T6时点的MAP均更高(P均<0。05),苏醒时间短[(6。6士1。8)vs。(7。7±2。2)min,P<0。05],术后第 7 天 Hop-kins言语学习测试评分下降幅度更小(3。9±3。9 vs。6。2±4。6,P<0。05),术后谵妄、术后DNR发生率显著降低(7。5%vs。28。3%,5。7%vs。20。8%,P<0。05),术中遗忘发生率增高(52。8%vs。28。3%,P<0。05);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15。1%vs。37。7%,5。6%vs。22。6%,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次更少(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可提供有效的围术期镇静,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后早期神经认知功能影响小,总体安全性高于丙泊酚。

    瑞马唑仑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神经认知功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4年征订启事

    153页

    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重症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查娴陈大宇邵华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重症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治疗的CRE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包括28 d全因病死率和28 d临床治愈率。次要结局包括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微生物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采用Cox回归分析检验影响28 d临床治愈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纳入83名患者,其中替加环素组54例,多黏菌素B组29例。替加环素组28 d全因病死率为31。5%(17/54),多黏菌素 B 组为 37。9%(1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替加环素组28 d临床治愈率为63%(34/54),显著高于多黏菌素B组的34。5%(10/29)(P=0。013)。两组的次要结局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替加环素是28 d临床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83,95%CI 1。018-4。263,P=0。045)。但替加环素组用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多黏菌素B组显著延长(P=0。047;P=0。027),纤维蛋白原显著下降(P<0。001)。结论:替加环素组和多黏菌素组28d全因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与多黏菌素B相比,替加环素可能与更高的28 d临床治愈率相关。同时需注意,替加环素可能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肺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基于肿瘤因子、炎症状态探究紫杉醇白蛋白辅助铂类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周英王立群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肿瘤因子、炎症状态探究紫杉醇白蛋白辅助铂类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100例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紫杉醇辅助奈达铂方案治疗,研究组50例,采用紫杉醇白蛋白辅助奈达铂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肿瘤因子、炎症因子、复发转移相关指标、生存质量、功能状态、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缓解率(72。00%)高于对照组(48。00%)(P<0。05);研究组治疗1个周期、3个周期后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链抗原724(CA724)、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微小RNA-367(miR-367)、微小RNA-383(miR-383)水平、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腹泻、疲倦、白细胞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32。00%)(P<0。05)。结论:紫杉醇白蛋白辅助奈达铂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治疗中疗效可靠,能进一步下调肿瘤因子水平,缓解炎症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紫杉醇白蛋白奈达铂肿瘤因子炎症状态

    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沈纪中唐继发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a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并探讨疗效关联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369例T2DM患者开展CSII短期强化治疗,依据治疗第5天的血糖水平,分组为血糖控制达标组和血糖控制不达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糖代谢、生理、生化等方面指标的差异,采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胰岛素泵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4 d CSII短期治疗,225例(61%)患者血糖控制达标,144例(39%)血糖控制未达标。与达标组相比,未达标组年龄更大,每千克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TDD)、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更高,而血磷、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则是显著低于达标组。生化指标方面,两组在血脂水平、肝功能、肾功能整体上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回归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餐后2 h胰岛素、TDD、血磷是胰岛素泵疗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血糖控制达标与血磷呈正相关,与餐后2 h胰岛素、TDD呈负相关。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短期强化治疗T2DM的理想方法,为了获得更满意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临床使用时应更加关注患者的血磷、餐后2 h胰岛素指标水平及TDD。

    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真实世界临床疗效

    异三聚体G蛋白与足细胞损伤

    刘灿戴恩来丁照然段淑文...
    17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蛋白受体超家族,共有超过800种亚型,目前约有35%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靶向GPCRs治疗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β肾上腺素受体)、消化性溃疡(组胺受体)、前列腺癌(促性腺激素受体)、高血压(肾上腺素能和血管紧张素受体)、疼痛(阿片受体)和支气管哮喘(β2肾上腺素受体)等。虽然GPCRs数量巨大,但其下游的信号蛋白却是有限的,异三聚体 G 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GPs)是传导GPCRs信号的关键蛋白,通过与GPCRs偶联将细胞外刺激转化为细胞内反应并通过下游级联启动多种信号转导事件。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是蛋白尿形成和肾小球进行性硬化的核心事件。本文就GPs的调控、信号转导及其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科研和临床研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G蛋白偶联受体异三聚体G蛋白足细胞损伤

    靶向Nrf2-铁死亡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治疗研究进展

    李梅李强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在转录上控制铁死亡途径的许多关键成分进而抑制铁死亡,将其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靶点。本文简要描述了铁死亡过程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同时对Nrf2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要的概述,重点综述药物靶向激活Nrf2通路抑制铁死亡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铁死亡Nrf2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