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吕章申

双月刊

2095-1639

100006

北京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考古学专业资料性、学术性刊物。刊登关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及我国民族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介绍文物鉴定方法以及馆藏品等。读者对象为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淅川台子山旧石器地点调查与石制品研究

    李京亚李奕坤宋国定赵静芳...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子山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浙川县香花镇台子山林场北约2公里处,距汉江较近.2012年从该地点采集到石制品270件,以石核、石片、工具为主,少量断片、砸击产品、断块片.原料岩性以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灰岩、石英、石英砂岩其次.石制品以小中型为主,少量大型,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剥片.工具以完整石片毛坯的刮削器为主,以砾石为毛坯的砍砸器和手镐数量也较多,体现出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为辅的南北方主工业融合性特征.结合石制品特征和相关地貌研究工作,推断该地点为晚更新世晚期遗存,属旧石器晚期.台子山地点是目前丹江下游发现手斧和手镐最多的遗存,结合其所处的位置、丹江下游以及汉江流域的石器文化面貌来看,丹江下游的手镐和手斧可能是受汉江流域的影响.

    丹江口库区台子山地点手镐手斧燧石遗存

    河南淅川下王岗旧石器遗址试掘与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李奕坤李京亚宋国定赵静芳...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位于丹江下游右岸第二级阶地,2011-2012年以石器遗存为对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试掘发现下王岗遗址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遗存,这是目前丹江下游二级河流阶地唯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丰富了该地区低阶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发现,扩展了下王岗遗址的考古学意义.调查发现石制品的文化特征与试掘情况有所区别,主要为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的石片石器和石叶石器,兼有少量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盘状器、网坠、缺口石刀、磨制石器及其粗坯,调查所发现石制品遗存的年代应主要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这些石器遗存的发现为理解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生产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丹江流域下王岗遗址旧石器新石器

    从板块构造角度再论旧石器时代中西石器工业差异的石料原因

    刘拓林壹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在用石料因素解释旧石器时代中西石器工业差异成因时,存在空间尺度上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从板块构造的角度重新讨论了石料分布差异的地质学基础.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海相地层远比其他地区丰富,优质燧石的可获性更强,可能是造成该区域阿舍利工业特殊性的原因之一,但这一因素不足以解释旧石器时代早期莫维斯线两侧整体差异.在中国,华北陆块稳定的沉积与北部天山—兴安板块造山带形成反差,后者因为火山活动频繁,优质细腻的火山喷出岩较多,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更有利于莫斯特工业自西向东的扩散.总之,比较不同区域的宏观地质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石料对石器工业的制约作用.

    石料地质背景阿舍利工业莫斯特工业

    华北北部涌别技法的技术与生产特征:以阳原马鞍山遗址拼合组为例

    冯玥梅惠杰谢飞王幼平...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石器是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最主要的石器工业类型,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细石核的形态及技术特征,较少涉及对各类副产品的探讨.本文从泥河湾盆地马鞍山遗址的细石器生产拼合组入手,系统复原了华北北部涌别技法的生产操作链,总结了在细石核的预制、精修、剥片、维护等不同阶段,为了修理核身和底缘、生产和维护台面、剥片面、剥片角度而产生的一系列副产品的技术特征,为在缺少典型楔形石核的情况下辨识涌别技法提供了依据.这些石片还会进一步被用作毛坯生产边刮器、凹缺器等工具,即工具的制作也整合在了细石叶生产过程中.这种高效、规范的石器生产过程与华北南部船型细石核和小石片石器共存的情形存在明显差异,对二者的区分不应拘泥于个别细石核的形态特征,而应当结合完整的操作链和石器组合加以讨论.

    马鞍山遗址涌别技法拼合研究细石器

    科技的力量

    48,76页

    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补议

    高洁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家台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占》由一幅线图及月星关系、干支、二十八宿占辞、占卜方法等构成,此前已有多位学者就其线图与占卜方法进行讨论,本文总结旧说得失,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简文中的月星关系及干支的作用是描述此占所需的式盘,该篇中的线图并非此前学者所说是式盘图像,而是占卜所需信息的说明.占卜时将天盘上的二十八宿换算为二十八时,根据北斗的年转与日转得出十二个月内每日各时段斗柄所指之坐标星宿,再翻检占辞即可判断吉凶.通过《二十八宿占》,可以推断六壬式盘在简文写成的秦末已经出现.

    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六壬式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栎园赖古堂稿草》考略

    孙碧佳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栎园赖古堂稿草》包含八封信札草稿、七通信札抄件、一件官方文书抄件、二十位画家传略等.笔者查阅大量相关史料,对信札内容、官方文书内容、写作时间及背后的史实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考订.可以确定八封信札草稿为康熙八年(1669年)周亮工被弹劾后写给亲友的未刊信札手稿.七通信札抄件为康熙六年(1667年)周亮工代理安徽布政使时与佟国桢、张朝珍来往的未刊信札.一件官方文书为周亮工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弹劾后质审时的未刊公文抄件.周亮工两次被弹劾质审时期及代理安徽布政使时期史料极少,这些未刊信札、官方文书对于研究周亮工这些人生重要时期的思想情感及交游状况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未刊信札官方文书周亮工佟国桢张朝珍

    故宫博物院藏传周昉《地官出游图》卷宋元鉴藏考

    谭浩源
    7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藏传周昉《地官出游图》卷虽为残卷,但无论从画卷内容还是相关著录,仍有较为丰富的信息值得进一步发掘探讨.本文即尝试结合《秘殿珠林续编》相关著述,以及卷上题跋和钤印信息,对画卷在宋元时期的题跋情况以及递藏脉络等问题展开初步考察.根据著录,画卷于南宋初进入高宗内府,并经高宗题签,平协书写考鉴题跋.此后自内府流散出宫,宋末辗转为贾似道收藏.入元后,先后流经大都和杭州地区,为元初多位名臣和书画鉴藏家观赏题款.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探究了南宋平协题跋的背景动机,以及元初诸人的题跋顺序、地域及大致时间.由此,可补全画卷自宋至今的递藏空白,也为进一步考察画卷的时代、主题及画史意涵提供助益.

    地官出游图鉴藏史宋元周昉秘殿珠林

    明代画家马轼生平四题——兼谈马愈的生卒年问题

    赵晶
    9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轼是浙派前期的重要画家,出生于明初军户家庭,其祖父马光大是元代的千户,其父名彦和.马轼的祖先当是元代的色目人,他很可能是元代后期政治家买述丁的后裔.马轼约生于洪武末年至建文初年,卒于天顺三年(1459年)前后,约在永乐后期进入钦天监.马轼虽然擅长绘画,且与李在等宫廷画家有交往,但实际上是以天文占卜之术供职于钦天监,并非宫廷画家.马轼第三子马愈是天顺六年举人,天顺八年成进士,生于宣德十年(1435年)六月四日,约卒于弘治初年.马愈小沈周八岁,二人交好,绘画上互有影响,但沈周对他的影响更大一些.

    马轼马愈买述丁沈周畿甸观风图

    晚清金陵难民局研究——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吴煦档案为中心

    魏星曾蓓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机构,局所之设起于晚清,而盛于太平军兴.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随着湘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在南京地区基本结束,办理善后事宜也提上议事日程.曾国藩首倡设立金陵善后总局,管理基层社会.善后局下属各局名目众多,局委员也多任用幕僚,各有派系.为了招徕流落在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浙江籍难民,劝其尽早回归故里,左宗棠命苏松太道吴煦之子吴宗麟前往南京办理难民局.由于曾国荃率湘军进入南京后,多方掳掠难民,或充当兵勇,或纳为己有,拒不交出,故而浙江难民实际返乡者远少于预估数量.吴宗麟在南京办理局务,半年间成效寥寥.由此可窥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湘军集团内部利益不均,矛盾纷呈.太平天国之后,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多方参与的变化,各利益群体的博弈,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宗棠吴宗麟金陵难民局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