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粮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

胡承淼

月刊

1003-0174

lyxuebao@163.com lyxuebao@yahoo.com.cn lyxuebao@ccoaonline.com lyxbao@126.com

68357507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科技刊物。刊登谷物、食用油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粮油资源选育、贮藏、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粮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读者对象为粮油食品加工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添加营养物对椭圆食粉螨的种群增殖及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

    韩银彪薛丁榕王士博郑丹...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椭圆食粉螨是仓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螨之一,也是储粮害虫天敌马六甲肉食螨规模扩繁的优势猎物,椭圆食粉螨高质量和规模化饲养是推动储粮害虫捕食螨防生防技术应用的保障.为了提高椭圆食粉螨扩繁效率,研究对椭圆食粉螨饲料进行优化,采用在麦麸中添加酵母粉、糖和氨基酸物质的方式,筛选出3种添加物组合的最优比例,在此条件下测定椭圆食粉螨体内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初步分析添加物对体内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啤酒酵母粉、绵白糖、L-缬氨酸3种添加物在饲料中分别作为单一因素,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15%、20%、1%时,椭圆食粉螨种群密度最大值增长倍数较大,分别为5.84、2.02和1.74倍.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筛选出3种添加物混合添加的最优组合,当添加质量分数为啤酒酵母粉15%、绵白糖17%、L-缬氨酸1%时,椭圆食粉螨种群增长最大.最优组合饲养条件下椭圆食粉螨体内营养成分含量显著提升,游离脂肪酸、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增长幅度分别为652%、96%和71%.研究为提高椭圆食粉螨的饲养效率提供参考,服务于马六甲肉食螨规模化饲养,推动储粮害虫捕食螨天敌防控技术的应用.

    椭圆食粉螨种群增长曲线添加比例体内营养含量马六甲肉食螨

    红芸豆豆馅工艺优化及功能性糖对其品质的改良作用

    张慧敏李丹王坤贾斌...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英国红芸豆为原料,利用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豆馅加工工艺条件,并分析比较了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麦芽糖醇、菊糖等功能性糖对豆馅品质改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蒸煮时温度为120℃、时间为30 min、料液比为1∶3时芸豆豆馅的出沙率达到最大,为68.81%.在添加不同类型的功能性糖后,豆馅的保水性有了显著提高,当添加质量分数为5%时,菊糖保水性可增加至(99.73±0.13)%,比空白组提高了 13%左右;低场核磁分析豆馅水分分布发现,添加菊糖的豆馅自由水向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移动较多,并且能够显著提升豆馅L*、a*、b*值,其亮度和色泽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流变学特性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显示,麦芽糖醇和菊糖的黏性与蔗糖相接近可用其替代蔗糖,并且豆馅结构孔隙细、数目多,能够形成致密网络结构.

    功能性糖豆馅保水性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

    核桃仁炒制工艺优化及其风味成分分析

    刘杰梅李雪玲孙玥梁进...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核桃仁的炒制工艺,改善其风味品质.以核桃仁为主要原料,采用炒制温度、炒制时间以及食盐与核桃仁质量比值为自变量,利用感官评分结合质构分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对核桃仁的炒制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其风味成分,以期为核桃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在炒制温度为144 ℃、炒制时间为3.6 min和食盐与核桃仁质量比值为9.8∶1的条件下,制备出核桃仁品质较好,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核桃仁的咀嚼性为(40.14±0.23)mJ,感官评分为(86.04±0.19)分,与理论预测值接近.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结果显示,炒制前核桃仁中检测出5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最低;而在炒制后核桃仁检测出的5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中可知,核桃仁经过炒制后,其酯类物质、醛类物质、酮类物质和吡嗪类相对含量均显著增加.优化获得核桃仁的最佳炒制工艺,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风味品质.

    核桃仁响应面风味成分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基于能力验证活动对玉米真菌毒素快检技术的评价

    钱承敬张巍巍史晓梅翟晨...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原粮贸易过程中,真菌毒素快检是主要的卫生指标检测技术之一,但由于真菌毒素在原粮中的污染通常分布极不均匀,造成了检测数据差异大,准确性难于评估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广泛筛查玉米原粮天然真菌毒素污染物,研制满足均匀性、稳定性要求的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质量控制样品.通过组织行业内企业参加原粮检测化验室能力验证活动,评价粮食中真菌毒素快检技术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报名参加毒素快检能力验证共153家企业,其中仓储粮库占36%、饲料养殖企业占64%.实验室遍布17个省、市、自治区,均采用食品快速检验技术检测并报送数据.DON及ZEN能力验证稳健CV分别为26%及29%,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原粮毒素快检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提升快检技术及实验室原粮检测能力提供行业数据支持.

    玉米快速检验真菌毒素能力验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陈冠果李可陆金虎金晨晨...
    18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aflR基因和nor-1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针对 aflR 基因和nor-1基因保守序列,各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对间的有效性实验各筛选出1对最优的aflR引物探针和nor-1引物探针,随后建立并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测定该方法的重复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出aflR-2和nor1-2 2组引物/探针组合,并优化和确定了引物/探针的最佳反应终浓度.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仅对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aflR基因和nor-1基因呈现特异性扩增,对黑曲霉、碳黑曲霉、赭曲霉和镰刀菌等常见产毒真菌的核酸样品均无扩增曲线.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3%,双重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均低至1 ×102 copies/μL.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与ELISA试剂盒分别对80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重荧光定量PCR共检测出9份阳性样品,而ELISA试剂盒只检测出了 7份阳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双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燕麦β-葡聚糖的功效研究进展

    孟彦彤张东杰薛勇沈群...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燕麦β-葡聚糖是主要存在于燕麦胚乳和糊粉层细胞壁中的非淀粉多糖,同时也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是燕麦中的重要活性成分.本文对燕麦β-葡聚糖在减肥、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疾病、抗肿瘤以及调节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作用的路径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为功能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燕麦β-葡聚糖降糖降脂心血管疾病肠道菌群

    冷冻面制品品质改良研究进展

    徐芊汪丽萍沈汪洋李晓宁...
    206-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冻面制品具有方便快捷、保质期长、便于储藏运输、生产效率高、易实现产品质量标准化等优点,其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但在其生产和冷冻过程中,由不稳定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产品品质劣变不容忽视,仍需对其品质改良方法进行探究.本文从引起冷冻面制品品质劣变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从生产工艺优化和添加剂使用2个方面对目前冷冻面制品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生产方式、加工条件、冷冻解冻方式、辅助冷冻技术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对冷冻面制品品质改良的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创新性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冷冻面制品品质改良面筋蛋白工艺优化添加剂

    昆虫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鲁玉杰刘嘉澍卢少华王争艳...
    21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昆虫适应低氧环境的补偿性策略,包括内在调控机制,生物学特性调节,代谢网络重构,基因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害虫低氧适应性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为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

    低氧储藏物昆虫适应性生理机制害虫治理绿色储粮

    玉米油中主要真菌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李慧玲管骁孟祥昕钱胜峰...
    226-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油因其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污染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也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随着真菌毒素新的阻控技术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的真菌毒素控制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结合玉米油在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特征和迁移变化规律,系统归纳了污染玉米油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和污染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限量标准,并结合玉米油的加工技术工艺特点,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去除技术工艺.旨在为我国玉米油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阻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借鉴.

    玉米油真菌毒素去除质量安全

    《中国粮油学报》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