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粮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

胡承淼

月刊

1003-0174

lyxuebao@163.com lyxuebao@yahoo.com.cn lyxuebao@ccoaonline.com lyxbao@126.com

68357507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科技刊物。刊登谷物、食用油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粮油资源选育、贮藏、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粮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读者对象为粮油食品加工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质籼稻变温储藏糊化特性变化规律与动力学模型

    杨东李倩倩颉宇石天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籼稻在变温储藏过程中糊化特性变化规律,为低温储粮工艺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初始水质量分数为14。0%、14。5%、15。0%的籼稻在低温、准低温、室温储藏条件下糊化特性及食味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糊化参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室温下籼稻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的增长幅度较低温、准低温下显著,平均增幅分别为1 866、1 215、1 572、523 cP,偏高水分样品糊化指标变化幅度相对剧烈,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更强(P<0。01),说明低温或准低温下储藏有利于延缓籼稻食味品质变化。采用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模型、高斯模型和傅里叶级数对各项糊化指标进行拟合,分析比较可知,高斯模型对籼稻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变化的拟合结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在0。668~0。942和0。687~0。906范围内,傅里叶级数对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变化的拟合结果较好,R2分别在0。661~0。861和0。701~0。868范围内。

    籼稻变温储藏糊化特性模型

    荆芥和砂仁挥发油对米象熏蒸活性的协同作用及成分研究

    杨悦玲苏懿清何洋洋梁宗锁...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20种植物挥发油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成虫的熏蒸活性以及混配的协同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种植物挥发油,通过气相-质谱法和化合物消除法,确定熏蒸活性和协同作用最好的2种挥发油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挥发油中荆芥挥发油对米象的熏蒸活性最好,LC50为13。27 mg/L。砂仁挥发油表现出最大的协同作用,共毒性因子为107。14。通过化合物消除法评价荆芥挥发油和砂仁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对米象熏蒸活性的LC50分别为7。34、8。35 mg/L,优于荆芥挥发油的熏蒸活性。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按照质量比例61。13∶6。13和1∶1的比例混配,LC50分别为5。91、8。29 mg/L,随着胡薄荷酮比例的增大,混剂对米象的熏蒸活性增强。研究证实了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防治米象的潜力。

    荆芥挥发油砂仁挥发油米象化合物消除法混配

    玉米薄层变温干燥特性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田高帅吴建章朱文学陈鹏枭...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玉米的干燥品质,降低干燥能耗,在前人研究谷物变温干燥基础上,探究变温干燥工艺对玉米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析初始干燥温度(45~70 ℃),转换温度含水率(18%~26%)、升温幅度(5~25 ℃)、缓苏比(1∶1、2∶1、3∶1、4∶1、5∶1)等实验因素对玉米干燥速率及外观品质(裂纹率增值、色差)的影响规律;采取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方法,以初始干燥温度、转换温度含水率、升温幅度及缓苏比为实验因素,裂纹率增值和色差值为目标响应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响应面图,分析玉米变温干燥特性并阐明产生的原因。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干燥温度为45~55℃、转换温度含水率为20%~24%、升温幅度为5~15 ℃、缓苏比为2∶1~4∶1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干燥品质;变温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初始温度为50。59℃、转换温度含水率为21。56%、升温幅度为5 ℃、缓苏比为3。8∶1。0,干燥后的玉米裂纹率增值为10。00%、色差值为2。056,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4。25%。

    玉米变温干燥干燥特性工艺参数优化

    补充糖源对储粮害虫优势寄生性天敌麦蛾茧蜂寄生效率的影响

    刘文靖吕建华宋纪真郭超...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优势寄生性天敌进行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是解决化学防治面临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补充糖源是进行寄生蜂扩繁和增强寄生蜂寄生效率的有效方式。以不同质量分数(10%、20%、30%、40%和50%)的葡萄糖、蔗糖和蜂蜜作为初羽化麦蛾茧蜂的补充营养,统计5d内寄主被寄生率、麦蛾茧蜂产卵量和羽化率,明确最有利于麦蛾茧蜂寄生的糖源种类和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和蜂蜜质量分数分别为30%、10%、20%时,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麦蛾茧蜂的寄生率;葡萄糖、蔗糖和蜂蜜质量分数分别为30%、10%、50%时,麦蛾茧蜂5 d内总产卵量最多,且3种糖类之间差异不显著;葡萄糖、蔗糖和蜂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0%、40%时,麦蛾茧蜂子代出蜂率最高,分别为92。26%、83。90%、78。80%;30%葡萄糖溶液能有效提高麦蛾茧蜂释放后前期的寄生率,且效果稳定。因此,将30%葡萄糖溶液作为麦蛾茧蜂释放前的补充营养,可有效提高麦蛾茧蜂的寄生效率。

    麦蛾茧蜂补充糖源蜂蜜蔗糖葡萄糖

    内源性物质对不同品种大米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高品涵薛薇李婷张新霞...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低血糖生成指数(GI)大米品种被培育出来,但是其产生低GI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内源性非淀粉物质作为大米关键成分,对不同GI大米淀粉消化率的影响值得探讨。本研究以典型的2种不同GI大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去除内源性非淀粉物质对大米淀粉体外消化性、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低GI品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去除显著促进了淀粉消化,使最终消化率提升了 7。37%~13。28%,但高GI品种的内源性非淀粉物质对于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理化性质上,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去除将淀粉的膨胀力显著提升至(17。83±0。30)~(13。44±0。27)g/g,显著改变了米粉的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从而使其更容易糊化和消化。在微观结构上,去除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使淀粉颗粒结构减小了3~8 μm,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淀粉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米粉的有序度和聚集结构。

    大米淀粉消化性内源性非淀粉物质血糖生成指数

    探究变温干燥对稻谷特性与干燥品质的影响

    张亚伟尹君渠琛玲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稻谷干燥速率和改善干燥后品质,将玻璃化转变理论应用于稻谷变温干燥工艺,分析变温和恒温干燥工艺中初始水质量分数、变温幅度和热风风速对稻谷干燥速率和干燥后品质(爆腰增率和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恒温干燥工艺,橡胶态变温干燥工艺的干燥速率高,稻谷干燥后品质明显改善;玻璃态变温工艺干燥速率最慢,其干燥后的品质优于稻谷橡胶态变温干燥和恒温干燥。综合考虑稻谷干燥速率和干燥后品质变化,橡胶态变温干燥工艺可有效提高稻谷干燥速率,改善稻谷干燥后品质。

    稻谷变温干燥玻璃化转变

    碱性过氧化氢改性预处理对玉米芯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李金隆魏书音孟珺邢杨...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碱性过氧化氢(AHP)对玉米芯不溶性膳食纤维(IDF)进行改性预处理,评估比较了 AHP改性前后玉米芯IDF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玉米芯中IDF的持水力(WHC)、持油力(OHC)、吸水膨胀力(WSC)和葡萄糖吸附能力(GAC)明显提高。与未经处理的IDF相比,改性后 WHC、OHC、WSC 和 GAC 分别由(2。24±0。03)g/g、(1。88±0。01)g/g、(1。97±0。16)mL/g、(102。16± 4。98)mg/g提高至(4。36±0。18)g/g、(3。18±0。04)g/g、(2。94±0。08)mL/g、(217。77±18。95)mg/g。在 pH为2。0时,改性后玉米芯IDF的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NAC)明显增加,2。0%AHP改性后达到最大值68。45μg/g。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AHP改性后表面出现褶皱,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AHP改性能够降解玉米芯IDF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总体来说,AHP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芯IDF的性能。

    玉米芯不溶性膳食纤维碱性过氧化氢理化性质功能特性

    挤压、发酵对燕麦营养及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

    何静瑞张宜硕马利华徐咏铭...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燕麦的消化性,提高β-葡聚糖生物利用率和抗氧化性,采用挤压膨化技术耦合微生物发酵,对燕麦进行处理,考察处理前后干物质含量、β-葡聚糖含量、表观黏度和生物可给率、淀粉的消化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燕麦相比,除淀粉含量未有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经挤压膨化耦合发酵处理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β-葡聚糖含量和生物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30。86%、36。38%,表观黏度降低了 37。86%,快速消化淀粉(RDS)提高了 13。58%,慢速消化淀粉(SDS)提高22。42%,抗性淀粉(RS)降低了 24。23%,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 21。11%、34。17%,支链淀粉:直链淀粉降低了16。67%,多酚及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 28。98%和37。83%,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IC50减低了 38。68%和31。67%。实验说明挤压耦合发酵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燕麦的淀粉消化性、提高β-葡聚糖生物利用率以及抗氧化性,提高了燕麦的营养价值。

    燕麦挤压膨化发酵营养价值抗氧化性

    基于黑曲霉固态发酵的绿豆皮降解及理化特性提升机理

    赵一帆罗磊马潇刘浩宇...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研究了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绿豆皮特性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曲霉固态发酵能有效提升绿豆皮制粉特性和理化特性,所得绿豆皮粉体积平均径减小8。53倍,比表面积增大32。46倍。阳离子交换能力、胆酸钠吸附能力及葡萄糖吸附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依次提升1。11、1。18倍和1。17倍。黑曲霉对绿豆皮的降解,先降解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再降解纤维素。主要通过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化学键,降解长链结构为短链结构,破坏结晶区结构,降低相对结晶度,进而破坏绿豆皮结构,使其变得疏松多孔,让绿豆皮易被粉碎为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的粉体,具有更好的物质交换效率,提升绿豆皮的理化特性。

    固态发酵黑曲霉绿豆皮制粉特性理化特性

    木薯淀粉与交联甜菜果胶复配体系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研究

    闫璟圆冯嘉庆王子成黄琳茜...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木薯淀粉(TS)和交联甜菜果胶(CSBP)复配体系(TCS)中分别添加氯化钠和尿素,考察了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复配体系糊化、流变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TCS复配体系的黏度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添加尿素后峰值黏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添加氯化钠和尿素均可显著降低复配体系的膨胀势,而透光率在添加氯化钠后降低,添加尿素后升高。粒径分析表明,复配体系的D50随着氯化钠的添加从191。15μm逐渐降低到166。29 μm,而添加尿素后未发生显著变化。复配体系的稠度指数K、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着氯化钠和尿素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氯化钠和尿素的加入均可使复配体系凝胶结构坍塌,孔径变得不均匀。静电相互作用是TS和CSBP之间的主要作用力。

    交联甜菜果胶木薯淀粉氯化钠尿素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