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粮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

胡承淼

月刊

1003-0174

lyxuebao@163.com lyxuebao@yahoo.com.cn lyxuebao@ccoaonline.com lyxbao@126.com

68357507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科技刊物。刊登谷物、食用油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粮油资源选育、贮藏、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粮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读者对象为粮油食品加工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空间信息增强的轻量化玉米果穗品质识别

    刘国荣史本政陈召远徐岩...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穗是籽粒的聚集形态。为实现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对玉米果穗品质的准确、快速识别,提出了一种结合轻量化主干和轻量化通道池化注意力模块(Lightweight channel pooling attention,LCPA)的玉米果穗品质识别模型LCPA-Ghost。首先,采用Ghost网络实现轻量化处理,减少训练成本和冗余信息,提升模型的特征学习能力。其次,将LCPA模块增加到Ghost模块的捷径连接中,在引入少量参数的情况下,弥补空间信息捕获能力的不足,保证模型识别准确率。实验以正常、籽粒杂乱、霉变、杂色和缺粒果穗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制作了包含1 571张果穗图像的基础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LCPA-Ghost模型的测试识别率达98。12%,与CorNet相当,而模型参数量仅为2。40 M,单张识别速度为19。08 ms,提升9。8%。LCPA-Ghost模型为玉米果穗品质的轻量化识别提供了可行的实验方法。

    玉米果穗轻量化网络Ghost注意力机制

    基于SPME-GC-MS分析稻谷遭受4种霉菌浸染期间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变化

    和肖营沈玲意吕冲都立辉...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接种4种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探究其变化规律及特征性挥发性物质。首先,将4株霉菌(灰绿曲霉3。0100、灰绿曲霉3。3975、尖孢镰刀菌PM、尖孢镰刀菌PP)制成2种含量的菌悬液,再将其分别接种在稻谷样品上,于28℃、80%相对湿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储藏56 d,每隔7 d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稻谷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定性和定量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种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在储藏期间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烷、烯、醇、酮、醛、酸、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他类九大类物质,在储藏不同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差异,从中找出了 4种霉变稻谷的特征性挥发性物质和在不同污染阶段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表明,通过检测稻谷中的挥发性物质来判断污染霉菌的种类和生长状态的有一定的可行性。

    霉菌稻谷微生物挥发性物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蛋白粉中黄曲霉毒素B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王鑫张凤枰杨娟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GUM法和Top-down法对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蛋白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评定过程和评定结果发现,Top-down法在简化评定步骤、保证评定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数据和质量控制数据,引入检测人员变动、检测仪器更换等带来的不确定度,是一种客观、高效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数据准确溯源提供参考。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不确定度GUM法Top-down法黄曲霉毒素B1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地理标志产品松江大米中8种真菌毒素的含量

    朱青曹美萍李梦贝石春红...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检测大米基质中8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对地理标志产品松江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大米样品经提取液乙腈水混合液(84:16,体积比)超声提取后,取部分提取液加入内标溶液,混匀后过多功能净化柱MycoSep229净化,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 ×50 mm,1。7 μm),以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黄曲霉毒素 B2(Aflatoxin B2,AFB2)、黄曲霉毒素 G1(Aflatoxin G1,AFG1)、黄曲霉毒素 G2(Aflatoxin G2,AFG2)、伏马毒素 B1(Fumonisins B1,FB1)、伏马毒素 B2(Fumonisins B2,FB2)、伏马毒素B3(Fumonisins B3,FB3)、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8种真菌毒素化合物,该方法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AFB1、AFG1、FB1、FB2、FB3、OTA6种真菌毒素在0。5~15。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AFB2、AFG2在0。125~3。75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8种化合物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s,LOQs)范围为0。01~0。25 μg/kg,比国标中相同方法的定量限降低2~80倍不等;在低、中、高三水平加标,其回收率均在95%~12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1。5%~8。9%(N=6)。本方法前处理简单,方法利用率高,结果准确可靠,利用该方法检测的20批新上市松江大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比较乐观,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低。

    松江大米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真菌毒素多功能净化柱

    挤压重组米食用品质研究进展

    焦爱权刘卿玥杨月月金征宇...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挤压重组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及特殊的功能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人们也普遍认为挤压重组米食用品质不如天然大米。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的3种挤压重组米(营养强化型重组米、低GI重组米和挤压型方便米饭)的研究现状,从重组米原辅材料、挤压工艺和蒸煮条件等多角度系统性阐述挤压重组米食用品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等组分对重组米食用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挤压重组米食用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感官品质质构特性蒸煮特性

    稻谷新陈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陆元超王丽丽余宁翔聂小华...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主粮之一,稻谷在收购过程中常出现陈粮二次兜售、染色米、漂白米、翻新米等问题。为控制稻谷品质、促进粮储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准确快速检测稻谷新陈度极其重要。本文综述了稻谷新陈度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检测方法可分为感官检验法、化学检验法、物理检验法和其他检验法等。同时,本文介绍了检测方法的现状、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最后,本文讨论了稻谷新陈度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希望能为消费者、粮食检验人员提供检测依据和借鉴,为粮食安全储藏和消费者"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稻谷新陈度检验方法陈化品质

    米制粉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宋喜雅岳清华王瑞宋安琪...
    216-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升级,米制食品消费量剧增,拥有广阔的前景。这些米制食品大多由大米粉制成,而大米粉在制粉时不同的制粉方式对大米粉的品质影响很大,它能够决定制得米粉的品质及其加工适用性。目前,常用的制粉方式主要有干法制粉、湿法制粉和半干法制粉。文章对3种制粉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论述了影响制粉工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米制粉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干法制粉半干法制粉湿法制粉原料品质

    非热物理技术在生鲜面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崔项博刘敬科赵巍张爱霞...
    225-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鲜面条因具有新鲜、爽口、有嚼劲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生鲜面条含水量高,易被微生物污染,同时其内部蛋白酶活性较高,会降低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非热物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鲜面的保鲜中。对气调包装技术、微波保鲜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辐照技术、高密度CO2杀菌技术、脉冲光技术、发光二极管光照技术和超高压技术等非热处理技术的杀菌机理及其在生鲜面保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不同非热处理技术在生鲜面保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生鲜面保鲜和工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非热物理技术生鲜面条保鲜品质劣化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中国粮油学报》编辑部
    封3页

    《中国粮油学报》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