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景洪市新发鼠疫疫点和周边地区疫源地调查及流行风险分析

    浦恩念许定聪苏超苏丽琼...
    68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景洪市黄胸鼠鼠疫疫源地2016年新发鼠疫疫点及周边地区开展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了解动物间鼠疫流行情况,评估其流行风险,为该地区的鼠疫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9月,对景洪市普文镇和大渡岗乡开展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采用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捕获和捡拾的小型兽类(小兽)脏器、血清、寄生蚤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 共获得小兽61只,隶属于2目3科4属7种,黄胸鼠占79.66%,是该地区的优势鼠种.捡获小兽体表寄生蚤35匹,均为印鼠客蚤,居民区蚤指数为1.00~2.00,野外蚤指数为0.00~0.38.鼠疫血清学检验样本119份(含2份间接血凝试验样本),鼠疫细菌学检验小兽样本61份、蚤类样本35份,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样本核酸4份,仅2份黄胸鼠血清鼠疫F1抗体阳性,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未检出鼠疫耶尔森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结论 景洪市普文镇和周边地区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分布广泛,局部地区宿主动物捕获率和蚤指数较高,仍然存在鼠疫流行风险.建议对宿主动物捕获率和蚤指数较高的区域及时开展预防性灭鼠和灭蚤,持续加强该区域的鼠疫监测,防止人间鼠疫的再次发生.

    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景洪市

    2016-2023年浙江省嵊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及蜱、动物感染监测

    钱佳文沈钰钢王宏伟欧晓阳...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调查其宿主动物、媒介生物和人群本底感染状况,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23年的SFTS病例信息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及就诊情况.x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分析组间差异.采集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样本进行大别班达病毒(DBV)抗体检测.采用体表检蜱法和人工布旗法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宿主动物及蜱进行DBV检测.结果 2016-2023年报告SFTS病例27例,其中2023年报告1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6/10万,病死率为22.22%;男性10例(37.04%),女性17例(62.96%);23例(85.19%)为本地采茶、种田的农民;发病年龄51~94岁,中位数68岁;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4-8月,圆形分布法表明发病高峰位于5月11日-8月29日;在15个乡镇(街道)中,有9个乡镇(街道)报告了本土病例.所有病例在发病2周前有野外活动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6.30%)、乏力(81.48%)、食欲不振(59.26%)、白细胞减少(96.30%)、血小板减少(88.89%);2023年报告的病例从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数为3.0 d,从就诊到确诊的中位数为2.0 d;其中1例经过4次就医行为被确诊,58.82%(10例)经过1次就医行为被确诊.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50%.2016-2023年嵊州市共捕获游离蜱35只,平均游离蜱密度为0.23只/(布旗·100 m),寄生蜱417只,平均寄生蜱指数为4.53.经检测宿主动物羊、牛、犬的血清均有抗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7.69%、11.11%、6.67%.蜱及宿主动物的DBV核酸均为阴性.结论 2023年嵊州市SFTS的发病率呈快速升高趋势,可能存在SFTS自然疫源地,疫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龄的农民发病风险较高,需要重点加强SFTS的宣传教育,落实环境整治和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宿主动物媒介生物

    内蒙古自治区2013-2022年布氏田鼠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韩冰李建云张大禹刘慧杰...
    699-703,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布氏田鼠疫源地)内动物鼠疫流行特点,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内蒙古布氏田鼠疫源地内监测数据,计算布氏田鼠密度、夜行鼠捕获率、媒介染蚤率、病原学和血清学阳性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ngram 3.4.3软件的joinpoint回归分析对鼠密度、捕获率、染蚤率做趋势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内蒙古布氏田鼠疫源地内布氏田鼠平均密度为2.36只/hm2,鼠密度呈下降趋势,APC=-21.69%,趋势分析各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3,P=0.014);夜行鼠平均捕获率为1.27%,夜行鼠捕获率有下降趋势,APC=-4.75%,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36,P=0.289);布氏田鼠平均染蚤率为33.96%,蚤指数为0.86,染蚤率略有下降趋势,APC=-5.48%,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92,P=0.233);病原学检验各种宿主动物共19593只,检出染疫动物6只,均为长爪沙鼠,阳性率0.03%.结论 布氏田鼠疫源地内布氏田鼠数量和分布呈现下降趋势,长爪沙鼠鼠疫流行处于活跃期,今后需做好常规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动物疫情,有效降低动物间鼠疫流行强度和人间鼠疫感染风险.

    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鼠疫流行特点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小型兽类寄生蚤的物种构成及空间分布

    汪东伟陈琦梁宏王思哲...
    704-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小型兽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分布,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23年黑龙江省中俄边境11个边境口岸地区小型兽寄生蚤的监测数据和相关参考文献,整理和汇总蚤类组成及分布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迄今共发现小型兽类寄生蚤5科24属44种(亚种).绥芬河口岸地区蚤类种类最多,达30种.结论 基本掌握了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蚤的种类和分布,为黑龙江省各口岸地区蚤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中俄边境口岸蚤类物种构成分布

    应用圆形分布法探讨山东省烟台市蜱的季节消长规律

    李春辉杨一敏苗秀菁孙静...
    709-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山东省烟台市寄生蜱和游离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蜱及蜱媒传染病防制规划制定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3-10月,在烟台市9个区(市)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牛、羊、犬)体表寄生蜱,获取2021-2023年蜱月分布资料,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游离蜱和寄生蜱高峰日和高峰期,并分别分析游离蜱在不同生境及寄生蜱在不同宿主动物的高峰日和高峰期.结果 烟台市2021-2023年各类生境游离蜱和各类宿主寄生蜱γ值为0.594~0.908,且P<0.05,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游离蜱季节消长的高峰日为7月16日,高峰期为5月18日-9月13日;寄生蜱季节消长的高峰日为7月6日,高峰期为5月14日-8月28日.农村外环境和景区游离蜱的高峰日分别为7月17日和6月18日,高峰期分别为5月19日-9月15日和5月17日-7月21日.牛、羊、犬(农村)、犬(城镇)体表寄生蜱季节性消长的高峰日分别为9月19日、7月5日、7月14日、7月1日,高峰期分别为8月24日-10月14日、5月13日-8月26日、5月18日-9月8日、6月1日-7月31日.结论 烟台市游离蜱和寄生蜱分布具有季节性规律,在蜱防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分布的季节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应根据蜱密度变化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接触机会,并进行科学灭蜱,降低蜱传疾病的发病率.

    圆形分布季节性游离蜱寄生蜱

    辽宁省营口市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调查

    刘子维李华锋
    714-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调查了解我国辽宁省营口市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埃立克体类病原体情况.方法 用布旗法从营口市盖州市采集游离蜱138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混样后提取DNA,用立克次体、埃立克体属特异性16S rDNA基因引物使用巢式PCR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扩增其gltA、groEL和16S rDNA基因,使用BLASTN和PhyML 3.0软件对所获得序列分别进行遗传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从上述蜱中检出立克次体阳性3份,测序结果显示均为敬信立克次体,其16S rDNA、gltA和groEL基因与已知种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04%;检出埃立克体阳性4份,测序结果显示其16S rDNA基因与Candidatus Ehrlichia shimanensis、Ehrlichia sp.Yonaguni 206及Candidatus E.pampeana均100%同源,groEL基因与Ehrlichia sp.Yonaguni138同源性为100%,而gltA基因与Uncultured Ehrlichia sp.clone SY130同源性为99.62%(覆盖率56%),与尤因埃立克体同源性为82.85%.结论 辽宁省营口市的蜱中存在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流行,可能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长角血蜱敬信立克次体埃立克体营口市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乌桕黄毒蛾幼虫引发的皮疹暴发事件调查

    刘婧怡顾盈培元永艇于思雨...
    719-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内居民出现聚集性不明原因皮疹的病因,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3年7月对事件发生小区出现症状的居民进行个案调查,针对小区开展环境调查,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鉴定虫种,采用SPSS 26.0软件对不同组别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聚集的楼栋前乌桕树及路灯上发现大量鳞翅目幼虫,鉴定为乌桕黄毒蛾.病例红疹最多的部位为上肢(84.34%),最少的部位为头面部(7.23%).距离过敏源<50、50~100、>100 m范围内居民的红疹罹患率分别为81.32%、75.00%、25.00%,距离过敏源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居民红疹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07,P<0.001).不同年龄组中罹患率最高的是>60岁年龄组,其次是>50~60岁年龄组和>20~30岁年龄组.曾在过敏源50 m范围内停留[OR=14.79,95%置信区间(CI):5.73~38.17,P=0.001]和最近1个月在小区空地晾晒过被子、衣物(OR=2.37,95%CI:1.05~5.36,P=0.038)是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结论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住宅小区内居民出现的聚集性不明原因皮疹为一起由乌桕黄毒蛾幼虫引起的过敏性皮疹事件,乌桕黄毒蛾幼虫毒毛可随风飘散接触人体皮肤引起过敏性皮疹,在乌桕黄毒蛾幼虫毒毛飘散范围内晾晒被子也会导致过敏性皮疹.

    皮疹乌桕黄毒蛾暴发现场流行病学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类的物种构成与空间分布

    肖汉森何亚明涂涛田王政...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相关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组成、分布及携带鼠疫病原体情况,预测当地发生鼠疫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2022年,在三峡库区重庆段沿线的涪陵、万州、开州、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和巫山共8个县(区)库区沿岸采用鼠笼法捕获小型兽类(小兽),对所获小兽及其寄生蚤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和数据整理,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共计布放鼠笼20123笼次,捕获11种小兽共计403只,总密度为1.92%,其中黄胸鼠最多,构成比为62.28%,其次为小家鼠和褐家鼠,构成比分别为14.14%和8.68%,其余还有灰麝鼩(4.47%)、黑线姬鼠(3.47%)、四川短尾鼩(3.23%)、北社鼠(1.99%)、大足鼠(0.74%)、黄毛鼠(0.50%)、针毛鼠(0.25%)和小泡巨鼠(0.25%),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县(区)小兽物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个调查县(区)中小兽密度以丰都县(2.88%)、涪陵区(2.71%)、奉节县(2.53%)和云阳县(2.52%)的相对较高,忠县(1.83%)、万州区(1.38%)、开州区(1.00%)的相对较低,各县(区)小兽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43,P<0.001);体表染蚤小兽共计151只,捕获寄生蚤3种共1034匹,总染蚤率为37.47%,总蚤指数为2.57,不同县(区)的小兽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34,P<0.001),有8种小兽染蚤,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获蚤类中绝大多数为缓慢细蚤,共计1031匹,其余为2匹不等单蚤,1匹猫栉首蚤;403只活鼠全部采血,进行鼠疫菌F1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三峡库区重庆段发生动物间和人间鼠疫流行的风险较低,但仍应持续监测,警惕家、野栖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蚤类的种群交互传播,以及外来物种输入引起鼠疫等鼠传疾病传播的风险.

    三峡库区鼠疫媒介蚤宿主动物

    2022-2023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现况调查

    王玲肖汉森何亚明赵婷...
    728-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5种鼠传病原体的携带情况,为库区鼠源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2022-2023年,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居住区、耕作地及重点行业3类生境使用夹(笼)夜法捕获小型兽类,提取肝、脾、肾组织的核酸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鼠疫耶尔森菌、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采集心脏血,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中鼠疫F1抗体、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钩体血清抗体.运用Excel 2016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病原体感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10种361只,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比分别为53.46%和12.47%.动物肝、肾、脾组织检测结果显示,钩体阳性9份(2.50%)、巴尔通体阳性17份(4.71%),未检出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小兽病原体总感染率为6.65%;黄胸鼠存在钩体和巴尔通体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0.55%.动物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阳性2份(0.80%),钩体血清抗体阳性4份(1.59%);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存在钩体、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应加强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监测,积极开展鼠类防控工作,保障当地人群公共健康.

    三峡库区小型兽类钩端螺旋体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监测与人群抗体监测

    张森呼明星谭启龙王忠发...
    734-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主要宿主动物与当地居民钩端螺旋体(钩体)的感染情况,评估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潜在流行风险,为舟山海岛地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和笼诱法进行宿主动物的生态学监测,并采集肾脏标本,对宿主动物进行种属鉴定,分析宿主动物密度和种群构成;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宿主动物肾脏标本及人群血清钩体核酸,对核酸阳性样本的23S rRNA基因进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比较组间差异反转录PCR(RT-PCR)扩增、测序,用于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群血清钩体抗体IgM、IgG.结果 2023年共捕获主要宿主动物(小兽)234只,密度为7.50%,优势种群为褐家鼠(74.07%);59只小兽肾脏组织钩体核酸检测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5.21%;19份肾组织样本23S rRNA基因测序成功,博氏基因种13份,问号基因种6份;516份常住居民血清钩体核酸阴性,IgG抗体阳性33份,阳性率6.40%,IgM阳性12份,阳性率2.33%.结论 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镇具有主要宿主动物密度高且钩体带菌率高、人群免疫率低的特点,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8月降雨量大,钩体病潜在流行风险较高.

    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人群抗体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