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
中国煤炭

黄盛初

月刊

1006-530X

mt@zgmt.com.cn

010-84657853 8465780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中国煤炭/Journal China Co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煤炭行业专业期刊。宣传国家工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报道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以及世界煤炭工业与煤炭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图像超分辨率技术在智能化煤矿的应用研究

    姜继升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锦界煤矿井下光线暗、能见度低、煤尘大导致监控下的矿井图像结构扭曲、细节信息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通道图卷积和残差聚合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利用残差聚合网络充分获取残差块间的层级特征、利用通道图卷积构建特征图通道间的内在关联性、利用多头注意力转移模块将通道图卷积和注意力分支输出的特征整合到残差网络中,得到的输出不仅充分利用了各个残差块间的层级特征,同时也利用了高级特征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经典超分辨率算法相比,该算法重建出的图像结构清晰且细节信息丰富.

    矿井图像超分辨率重建通道图卷积残差聚合多头注意力层级特征

    基于RetinaNet深度网络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智能识别方法

    丁文博云龙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识别的尺度变化问题,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和效率,提出基于RetinaNet深度网络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局部伽马变换和单参数同态滤波对摄像机采集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图像进行增强处理,为后续异物识别提供良好基础.将增强后的图像输入到RetinaNet深度网络中,通过其内部特征金字塔网络提取煤矿带式输送机运输图像深度特征,输入到各子网中实现边框回归和分类,同时定义损失函数对网络进行调整.通过大量包含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的图像来训练RetinaNet深度网络,最终通过训练好的网络实现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智能识别.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识别出异物,并通过醒目红色标识框对异物进行精确标注,提升带式输送机运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RetinaNet深度网络煤矿带式输送机运输异物智能识别局部伽马变换单参数同态滤波特征金字塔网络

    锦界煤矿智能化疏排水技术研究

    贺爱兵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锦界煤矿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从井下中转水仓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场景采用压力启停水泵技术、液位实时监测及控制水泵技术、中转水仓及主排水泵房自动关联排水技术,建立井下中转水仓智能化疏排水系统,并接入智能综合一体化管控平台,对排水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实时显示,并具备远程集中控制、数据自动采集、故障分析诊断及联动预警功能,提升了中转水仓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疏排水系统井下中转水仓疏放水矿井涌水

    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及煤量视觉分析识别技术研究

    曹利军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及煤量视觉分析技术,基于输送带上方摄像头完成AI的识别,通过重力感应,完成对煤量的判断;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完成对煤量更高精度的处理.从卷积神经网络的工业化应用、对巷道胶带实行全方位视频监测等4个方面总结了该技术的创新点.

    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煤量视觉分析AI的识别

    智能化采煤机电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郝彦栋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智能化采煤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功能、应用等现状,详细阐述了智能化程度提升、远程控制与无人化开采、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应用等智能化采煤机电控系统的发展方向.通过在煤矿实际应用表明,智能化采煤机电控系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显著提高了采煤效率和安全性能.

    智能化采煤机电控系统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

    高温矿井采空区煤自燃过程对工作面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张正开郭明明丁魏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工作面热害是高温矿井热害最为严重的区域,而采空区煤自燃产生的高温会加剧工作面热害.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动态推进下采空区煤自燃过程对工作面热环境的影响,预测了工作面不同进风温度条件下热环境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正常推进速度下,采空区煤自燃过程对工作面热环境影响较小,工作面以2.4 m/d推进30 d,工作面平均温度仅上升0.3 ℃,回风隅角处温度升高0.6 ℃;当采空区发生煤自燃火灾时,工作面回风隅角温度上超过1℃;工作面进风温度为20 ℃时,与进风温度为27 ℃时相比,工作面平均温度能降低4.8 ℃,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温矿井采煤工作面热害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矿井热害采空区煤自燃采煤工作面数值模拟

    寸草塔二矿31110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及标志气体临界值研究

    郭亚健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采空区煤炭自燃理论,通过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了 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研究,计算了工作面的安全推进速度,基于煤样程序升温气体产物的实验数据,优选了 31号煤层的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并对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寸草塔二矿31110综采工作面自然发火临界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1110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近似呈现"L"型,柔模墙支护主运巷道一侧的氧化带宽度(214 m)明显大于辅运巷道侧采空区氧化带宽度(79 m);31110工作面的安全推进速度为4.76 m/d,正常平均推进速度为11.88 m/d,可以满足安全开采的需求;优选了 CO、C2H4和C2H2作为衡量31110采空区自燃不同阶段的标志气体,采空区上隅角CO气体浓度临界值为41.54 ×10-4%,回风流中CO气体浓度临界值为4.15×10-4%,并据此建立了 31110工作面自然发火分级预警响应及防灭火治理技术管理体系,为31110工作面煤自燃火灾早期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自燃"三带"沿空留巷"Y"型通风数值模拟标志气体

    沿空留巷工作面复用巷道大面积悬顶水力压裂治理研究

    何明伟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榆家梁煤矿52306沿空留巷工作面复用巷道上覆岩层普遍坚硬致密,难以自然垮落,易形成悬顶灾害问题,分析复用巷道顶板悬顶形成原因,建立复用巷道顶板悬顶区域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复用巷道侧砼墙应力演化规律,并对比分析水力压裂前后液压支架压力分布特征、巷道围岩变形量、钻孔超声波监测数据及其窥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坚硬顶板悬顶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悬顶跨度;坚硬顶板水力压裂技术可有效降低复用巷道侧砼墙应力集中程度,减小复用巷道围岩变形量,得出砼墙上部悬顶长度的合理切顶范围在2~5 m之间;对复用巷道采用顶板水力压裂措施后,液压支架整体平均工作阻力降低约12%,巷道变形大幅减小;钻孔窥视结果表明钻孔内部裂隙显著扩展,致裂效果显著;通过采取顶板水力压裂措施,削弱各岩层之间的黏聚力,弱化坚硬顶板,降低上覆岩层抗拉强度,实现缩短悬顶跨度和降低矿压显现程度.榆家梁煤矿52306沿空留巷工作面复用巷道从原长距离悬顶控制到目前的采空区顶板明显下沉、断裂和垮落,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水力压裂沿空留巷复用巷道砼墙悬顶灾害UDEC模拟现场监测分析

    锦界煤矿31301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

    吴斌斌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钻孔漏失量实测和钻孔窥视,查明锦界煤矿31301工作面顶板覆岩破坏规律.通过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计算,初步预测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为30.6~49.6 m;运用UDEC模拟软件对锦界煤矿3130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导水裂隙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31301工作面开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52~55 m;采用钻孔漏失液观测法、钻孔窥视,现场实测31301工作面采动覆岩"两带"发育高度,得出31301工作面开采后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59.3 m,裂采比为19.1,垮落带最大高度为9.3 m,垮采比为3.

    导水裂缝带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钻孔漏失量实测钻孔窥视裂采比

    基于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半径研究

    潘吉成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预测煤矿瓦斯治理中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建立瓦斯抽采三维几何模型,使其接近现场实际,以某矿瓦斯抽采实际参数为例,采用COMSOL软件模拟得到不同抽采时间沿钻孔径向的瓦斯压力分布三维立体云图.根据模拟结果,结合瓦斯压力临界值(0.74 MPa)确定有效抽采半径,并结合现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有效抽采半径与瓦斯抽采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模拟的有效抽采半径值与现场实测值对比,相对误差率小于10%,准确性良好;因现场实测有效抽采半径方法较为复杂,可通过此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有效抽采半径,对井下瓦斯治理钻孔瓦斯抽采及合理布置钻孔间距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瓦斯抽采顺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流固耦合模型临界瓦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