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炭地质

赵克荣

月刊

1674-1803

zhgmtdzh@163.com

010-56575176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外环西路26号院25楼

中国煤炭地质/Journal Coal Geology of China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突出煤层群立体联合抽采混源瓦斯溯源技术研究

    张帅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突出煤层群赋存分布广泛,底板岩巷立体联合抽采是突出煤层群煤巷条带区域瓦斯治理主要方法.为解决立体抽采混源瓦斯溯源难题,以石桥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对4、5、9号煤层群孔抽采进行瓦斯溯源,确定抽采动态条件下4、5、9号煤层14d累计瓦斯来源比例分别为42.38%、1.47%、56.15%;28 d累计瓦斯来源比例分别为43.55%、3.48%、52.97%;38 d累计瓦斯来源比例分别为45.32%、2.14%、52.54%.为验证群孔瓦斯溯源是否可靠,采用单孔测定方法进行煤层群瓦斯溯源考察验证,经验证,4、5、9号煤层累计瓦斯来源比例分别为40.08%、1.94%、57.98%,偏差控制在10%以内,说明综合确定的瓦斯来源比例真实可靠.立体联合抽采,单一控制变量法对类似矿井联合抽采瓦斯计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立体联合抽采单一控制变量法群孔动态考察单孔验证混源瓦斯溯源

    无烟煤超临界甲烷吸附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王观宏冯睿智茹忠亮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赵庄煤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在4个不同温度下开展甲烷等温吸附实验,采用Langmuir、DR、DA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并以标准偏差s为依据分析各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对于Langmuir模型,直接拟合的效果优于间接拟合;对于DR、DA模型,引入虚拟饱和蒸汽压的概念,并对比了5种虚拟饱和蒸汽压的计算方法,得出Amankwah法最为合适.从整体来看,基于微孔填充理论的DR、DA模型比基于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无烟煤中甲烷的吸附行为,其中DA-Amankwah法和DR-Amankwah法的拟合效果最好.Langmuir、DR和DA模型在各压力段的拟合程度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规律:低压区拟合程度最高,拟合曲线与实测数据大致重合,中压区拟合吸附量小于实测吸附量;高压区拟合吸附量大于实测吸附量.虚拟饱和蒸汽压和温度是影响拟合饱和吸附量的重要因素,虚拟饱和蒸汽压值越高,拟合饱和吸附量越大,温度越高,拟合饱和吸附量越低.

    无烟煤吸附模型虚拟饱和蒸汽压饱和吸附量温度

    煤田资料在松辽盆地绍根地区铀矿勘查中的二次应用及找矿远景预测

    胡航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松辽盆地陆西凹陷绍根地区煤田钻探和测井资料进行研究,发现该区存在大量伽马异常信息.工作区大部分钻孔放射性异常与煤田资料有较好的对应性:原位验证孔与煤田孔的自然伽马异常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异常峰值位置基本吻合、原位验证孔与煤田孔的异常厚度相似.根据煤田自然伽马测井和岩心测试,认为绍根地区存在四方台组砂岩型和嫩江组泥岩型两种类型工业铀矿体.研究结果显示,绍根地区具备良好的铀成矿条件和找矿远景,且仍有大部分潜在铀矿孔未进行施工验证,建议开展进一步的铀矿勘查工作.

    煤铀兼探煤田资料找矿远景预测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晚第四纪沉积演化研究

    史秋艾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开展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有河流相、滨海相、浅海相和河海混杂相等沉积相;晚更新世时期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地层垂向相变相似;全新世时期,整体沉积厚度相差不大,受沉积环境和地形地貌影响,地层垂向沉积表现出同期异相性分布.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沉积历史海陆交互相相变频繁,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三角洲沉积物.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发育特征沉积演化

    鲁西北地区明化镇组地热储/盖层及热储流体化学特征

    张红红张姗唐天明刘鹏磊...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鲁西北地热区地热勘查、热储水地球化学及综合编图等工作,研究了鲁西北地区明化镇地热储/盖层等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为层状热储,地温相对于其它地热区均匀,具有较高的热流值和富水性较强的含水层,是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明化镇组上部发育杂色砂质黏土、砂质泥岩、泥岩和粉砂岩、细粒砂岩;下部发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中细粒砂岩,总的分布规律是自西向东厚度由厚变薄,在凸起区埋藏浅、厚度薄,凹陷区埋藏深、厚度大.热储分布规律:顶板埋深约500m,底板埋深为500~1 100m,局部地段最深可达1 300m,热储厚度一般为30~120m,凸起区热储厚度小,凹陷区热储厚度大,新近系明化镇组上段可视为相对热储盖层,厚度970~1 130m,岩性由黏性土、砂性土组成,其密度小,导热性能差,热阻大,是天然的良好热储保温层.

    明化镇组地热储层地热盖层鲁西北地区

    江苏省与新加坡深层地热资源潜力分析

    李丹孙少川毛翔罗璐...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江苏省和新加坡均面临着能源紧张的问题,受地理位置限制迫切需要向深层地热资源转型,而深层干热岩开发利用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对中国江苏省苏北盆地和新加坡构造和沉积等基础地热地质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者均位于环太平洋地热异常带周缘,且断裂体系和火成岩广泛发育,指示了优异的深部地热背景.通过对地温场的分析,揭示出二者的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均高于大陆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更是具有世界级的高温背景.近年来,在苏北盆地成功探获的寒武系—奥陶系干热岩,为新加坡深部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干热岩的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热流通过断裂向上传递,同时加热地表水和/或地下水,并最终在断裂交汇处出露温泉.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苏北盆地和新加坡的基础地热地质和地温场特征,还为实现区域能源自给自足提供理论支撑.

    深层地热资源干热岩地热背景苏北盆地新加坡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煤系水分布及其对排采效果的影响

    权继业王立龙李国涛张玉娟...
    41-4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樊庄区块为高煤阶煤层气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区块之一,精细化表征煤系水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控气作用,对于指导类似区块煤层气开发意义重大.据此,采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及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了煤层及砂岩的测井识别特征,构建了含水量计算模型,探究了煤系水分布与排采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3#煤层测井识别特征为高电阻率(853.86~5 968.9Ω·m),低体积密度(1.26~1.49 g/cm3),低自然伽马(18.4~60.51API);砂岩含水层测井识别特征为低电阻率(70~316.2Ω·m),高体积密度(2.51~2.68g/cm3),低自然伽马(56.4~116.19API);研究区纵向上岩性以煤、泥岩、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横向上煤层分布稳定,砂岩含水层分布不均匀,井控水量区域差异性大;研究区煤层分布较为稳定,在不考虑二次压裂影响的情况下,将累计产水量1 200m³作为煤层是否接受外来水源补给的界线;煤层气井开发过程中,在构造及沉积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煤系水的来源越广泛、规模越大,则煤层气井见气时间越久、排水降压阶段持续时间愈长,产水量越高、产气量越低.

    煤层气开发煤系水测井识别计算模型井控水量樊庄区块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区域治理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张现辉卢玲敏方向清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治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华北型煤田深部煤层底板隔水层加固,治理效果评价主要采用突水系数方法,没有考虑治理工程质量.采用九分度法建立了治理效果评价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5种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给出了治理效果评价的模糊综合判别等级标准,大于等于0.63为合格,小于0.63为不合格.将评价方法应用于邢东矿-980m以深区域奥灰探查治理效果评价,综合评价等级M的量值为0.947,评价等级为合格,与实际矿井涌水量观测结果结论一致.

    矿井突水区域注浆治理效果评价模糊综合判别质量标准邢东矿

    山西斜沟煤矿煤矸石基础性质与综合利用途径研究

    汪天宇徐万茹刘衡秋李鹤...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斜沟煤矿及选煤厂煤矸石产生、利用、处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及其周边现实条件,根据煤矸石性质,规划其源头减量及综合利用途径,提出了基于源头减量及综合利用的斜沟煤矿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斜沟煤矿不同类型的煤矸石进行分级分质利用,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煤矸石的资源属性.TCS矸适合进行热值利用;末矸适合作为水泥中铝土矿的替代料及高岭土类产品的开发;块矸利于烧结,适合做生态土、水处理滤料等.

    斜沟煤矿煤矸石基础性质综合利用途径

    盾构影响下桥基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与实测验证分析

    陈坤刘准冯永光邓文彬...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下穿桥梁要同时满足隧道围岩稳定及上部桥梁结构正常运营的双高要求,开展相应保护与加固措施是工程建设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某市地铁2号线盾构下穿立交桥梁工程实例,综合考虑水文地质特征、桥梁结构健康状态及盾构法施工隧道围岩变形特性,提出降低施工风险的桥梁加固措施,并从施工难点及桥梁损伤角度对比分析两种加固措施的可操作性.根据数值模型与实测数据等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支座换托"加固措施而言,"型钢支撑"易于施工操作加固效果较好,且对桥梁结构无损.工程中采用后围岩整体变形较小,地表及桥基最大沉降在5mm以内.

    盾构加固方案数值模拟实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