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江国虹
    24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健康中国的主要任务,并结合中国慢性病防控的三大基础工作,探讨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赋能的建议和思考.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流行趋势研究

    刘冬阳黄昕彤赖晋锋雷智...
    24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流行趋势及其聚集模式的变化情况,为慢性病共病防治措施的改善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20年数据,选取参与两次调查的≥45岁的12 149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慢性病及共病患病情况.采用R 4.3.1统计软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语言的stats包实现系统聚类,用R语言的arules程序包挖掘慢性病共病模式.结果 2011年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7±8.6)岁.2011年研究对象14种慢性病的中位患病数为1个(P25~P75:0~2个),2020年调查对象的中位患病数增至2个(P25~P75:1~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20年研究对象共病率为63.0%,高于2011年(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2011年基线调查时还是2020年随访调查时,女性(2011年OR=1.25,2020年OR=1.25)、年龄≥60岁(2011年 OR6=1.56,2020 年 OR=1.51)、戒烟(2011 年 OR=1.71,2020 年 OR=1.70)以及不饮酒(2011 年 OR=1.23,2020 年OR=1.40)与慢性病共病高风险相关;居住在城镇地区(OR=1.18)在2011年基线调查时与慢性病共病高风险相关;饮酒情况<1次/月(OR=1.38)在2020年随访调查时与慢性病共病高风险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为中等(OR=0.86)或高(OR=0.76)、已婚(OR=0.88)在2020年随访调查时与慢性病共病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1年的共病模式分别为高血压共病模式(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心脏病或糖尿病或脑卒中)、关节炎或风湿病共病模式(关节炎或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或肾脏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共病模式(慢性肺部疾病+哮喘);2020年的共病模式分别为高血压共病模式(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心脏病或糖尿病或脑卒中)、关节炎或风湿病共病模式(关节炎或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或肾脏疾病或肝脏疾病或情感及精神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共病模式(慢性肺部疾病+哮喘)和消化系统疾病共病模式(消化系统疾病+情感及精神疾病或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共病率较高且增长较快,应重点关注女性、年龄≥60岁、戒烟和不饮酒人群,降低其慢性病共病的风险.

    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聚类分析关联规则

    脂质蓄积指数与我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关联的纵向研究

    夏弋钦连真杨华
    250-253,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脂质蓄积指数(LAP)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5年数据,选择其中5 317名≥45岁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LAP(男性)=[腰围(cm)-65]×甘油三酯(mmol/L),LAP(女性)=[腰围(cm)-58]×甘油三酯(mmol/L)计算研究对象LAP.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采用R 4.2.3软件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CS)分析LAP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P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2015年随访调查时,共有492人(9.3%)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RCS分析结果显示,LAP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全人群LAP>25.553时、男性LAP>19.055或女性LAP>31.127时,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上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全人群中与LAP较低组(≤25.553)相比,较高组(>25.553)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了145%(OR=2.45,95%CI:1.97~3.05).男性中与LAP较低组(≤19.055)相比,较高组(>19.055)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了71%(OR=1.71,95%C/:1.25~2.34).女性中与LAP较低组(≤31.127)相比,较高组(>31.127)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了217%(OR=3.17,95%CI:2.31~4.35).结论 LAP对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将其纳入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早期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中老年脂质蓄积指数糖尿病,2型队列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青海省西宁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马茹贾清马雨馨杨素芳...
    25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西宁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高血压的防控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2-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青海省西宁市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468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 22.0进行x2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利用AMOS 24.0构建HIV感染者/AIDS患者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 共纳入468名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患者138例,高血压患病率为29.5%,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44.54,P<0.01).SEM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及HIV感染年限可对该人群高血压患病产生直接和间接效应,其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14、0.18及0.02,抑郁症状、CD4+T细胞计数、体质指数及高血压家族史对该人群高血压患病产生直接影响,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2、-0.60、0.19及0.12,模型适配度良好.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对该人群开展全面健康干预,定期监测血压及CD4+T细胞计数等HIV感染相关指标,从而有效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

    艾滋病高血压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谢颖豪吕德良彭轲刘晓颖...
    260-263,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 080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R 4.2.1进行x2检验,用logistic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影响,用相乘与相加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I)、交互作用指数(SI).结果 B期心衰患者940例(15.46%),高血压患者1 650例(27.14%),超重患者1 985例(32.65%),肥胖患者734例(12.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超重OR=1.36,95%CI:0.95~1.94,肥胖OR=1.37,95%CI:0.90~2.09).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超重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RERI、API和SI分别为 0.98(95%CI:0.31~1.65)、0.33(95%CI:0.14~0.51)和 1.97(95%CI:1.17~3.30),肥胖与高血压交互作用的 RERI、API 和SI分别为 2.41(95%CI:0.66~4.16)、0.37(95%CI:0.17~0.58)和 1.81(95%CI:1.19~2.74).结论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可能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同时控制高血压与体质指数在正常水平可能会协同预防或延缓B期心力衰竭的发生.

    体质指数高血压心力衰竭交互作用

    山东省餐饮工作者"三减"知识、态度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唐晓彤任杰郭晓雷任甜梦...
    26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减盐、减油、减糖"(以下简称"三减")综合干预措施对山东省餐饮工作者"三减"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改善效果,为探索有效的"三减"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8-1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48家餐饮单位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餐饮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为期4个月的"三减"综合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的"三减"知信行水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两次调查均参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18名餐饮工作者纳入最终分析.干预后,餐饮工作者对食盐推荐摄入量(90.19%)、食用油推荐摄入量(71.53%)、反式脂肪酸(73.21%)、反式脂肪酸推荐摄入量(46.65%)以及无糖食品的标准的知晓率(57.89%)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79.90%、57.89%、52.87%、19.62%、3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餐饮工作人员"三减"行为改善明显,使用过定量盐勺率(65.79%)、正确使用定量盐勺率(52.15%)、加工食品的盐(钠)含量关注率(68.42%)、主动采取减盐措施率(93.54%)、主动采取减油措施率((92.58%)、控油壶使用率(71.05%)、营养标签参考率(61.00%)及今后会减少含糖食品或饮料的摄入率(93.54%)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54.31%、41.15%、54.78%、85.17%、81.34%、52.87%、50.96%、8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三减"综合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餐饮单位工作者的"三减"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下一步要采取多样化的持续的"三减"干预措施,促使餐饮工作人员"三减"行为转变.

    知信行三减餐饮单位干预

    2012-2021年重庆市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及趋势变化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杨弦弦...
    269-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2-2021年重庆市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完善18岁以下居民伤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21年重庆市18岁以下伤害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全死因监测系统.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重庆市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由2012年的25.52/10万下降到2021年的9.99/10万,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10.68%,P<0.01). 2012-2021年男性伤害各年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012-2021年男性与女性伤害死亡率分别以10.86%与10.15%的速度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012-2017年农村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012-2021年城市与农村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分别以年均4.40%与11.49%的速度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012-2021年0~4、5~14、15~17岁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别以年均12.89%、10.60%与7.04%的速度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因前5位依次是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倒、意外窒息和自杀,2012-2021年溺水、道路交通伤害、意外窒息死亡率分别以年均13.15%、14.62%和10.42%的速度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2-2021年18岁以下居民自杀死亡率以年均8.22%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与农村是伤害干预的重点,应继续加强18岁以下居民的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18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趋势分析

    2017-2022年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祁冰洁王丹周静马建铃...
    27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老年人伤害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四川省2017-2022年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所有≥60岁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SAS9.4计算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使用Joinpoint4.9.1.0软件计算伤害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四川省2017-2022年共报告伤害死亡56 939例,其中≥60岁老年人报告33 025例,死亡率为14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9.39/10万,60岁及以上总人群及男、女性伤害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分别为8.640%、7.340%、10.410%(P<0.05);老年人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x2=27 542.823,P<0.05);除85岁及以上年龄组,其余各个年龄组男性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是造成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死因,第2~4位依次是道路交通事故、自杀和溺水,男女性死因顺位与总人群相同,跌倒、溺水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PC分别为11.490%、6.270%(P<0.05);不同年龄组间伤害死亡顺位不同,60~64岁组老年人伤害首要死亡原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其他各个年龄组的首要死亡原因均为跌倒.结论 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首位死因,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开展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老年人伤害死亡率.

    老年人伤害死亡率

    2002-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老年痴呆死亡趋势分析

    孙家盛陈翔应佳颖楼望伟...
    27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02-2021年宁波市老年痴呆的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痴呆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21年宁波市所有根本死因为老年痴呆的死亡病例数据和同期户籍人口数据,采用SPSS 20.0计算老年痴呆的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利用Joinpoint 4.9.1.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老年痴呆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差别分解法计算人口结构老化和非人口学因素改变对死亡率的增加值和贡献率.结果 2002-2021年,宁波市根本死因为老年痴呆的死亡病例为8617例,粗死亡率为38.43/10万,中标率为33.44/10万,世标率为44.25/10万,粗死亡率、世标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1.08%、-1.48%(P<0.05).2002-2021年,男性、女性中标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1.59%、-1.65%(P<0.05).但老年痴呆的男性中标率(25.95/10万)低于女性(40.8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21年,农村的老年痴呆中标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APC值为-0.98%(P>0.05);城市中标率呈下降趋势,AAPC值为-3.33%(P<0.05).老年痴呆的城市中标率(28.90/10万)低于农村(36.4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826,P<0.05).2002-2021年,70~<80岁组的老年痴呆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值为-3.29%(P<0.05).总人群的2021年老年痴呆粗死亡率与2002年的差别为2.19/10万.人口老龄化对死亡率的增加值为6.59/10万,贡献率为300.65%;非人口学因素改变对死亡率的增加值为-4.40/10万,贡献率为-200.65%.结论 人口结构老化可能引起老年痴呆死亡率升高,其他非人口学因素改变可能会导致死亡率下降.宁波市老年痴呆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应积极探索女性、农村和高年龄组老年痴呆患者的防治策略,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老年痴呆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差别分解法

    2007-2021年南京市肺癌死亡趋势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周海茸王巍巍王琛琛洪忻...
    282-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7-2021年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为制定肺癌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07-2021年户籍人口肺癌死亡资料,计算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和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采用Joinpoint 4.6.0.0软件计算年度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Arriaga's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肺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结果 南京市肺癌标化死亡率由2007年的34.00/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9.29/10万,呈下降趋势(AAPC=-3.76%,P<0.01),肺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呈"正向贡献",贡献了0.416岁,占期望寿命增长的5.785%.25~29岁年龄组肺癌死亡率变化导致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001岁,占期望寿命增量的-0.009%,对期望寿命增长呈"负向贡献",其他各年龄组均呈"正向贡献",其中对期望寿命正向贡献最大的是75~79岁年龄组,该年龄组肺癌死亡率下降导致期望寿命增加0.079岁,占期望寿命增长的1.099%.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从2007年的76.88岁增长至2021年84.07岁,增长了7.19岁,呈上升趋势(AAPC=0.66%,P<0.05),肺癌 CELE 增长了7.32 岁(AAPC=0.67%,P<0.05),PGLEs呈平稳趋势(AAPC=1.55%,P=0.08),肺癌导致的寿命损失率上升了8.43%(AAPC=0.82%,P<0.05).结论 2007-2021年南京市肺癌标化死亡率下降,肺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而因肺癌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提示肺癌对南京市居民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肺癌综合防控干预,进一步提升居民期望寿命.

    肺癌死亡率期望寿命分解去死因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