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张晓山

月刊

1002-8870

010-85195650/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经济/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农村形势和政策走势,系统提供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介绍各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重逻辑、基本特征及实现路径

    匡远配彭云李姗姗
    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基.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多重逻辑,需要从历史、理论、政策、结构、技术以及目标等维度予以探讨.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城乡融合为动力、以科技兴农为手段、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乡村治理为基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主体特征、产业特征、道路特征、模式特征、政策特征、治理特征和价值特征等方面的"中国式"特征.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需要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激活要素市场,并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从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品质,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样板.

    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能否促进农户增收——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经验分析

    孙顶强刘丹杨馨越
    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本文系统分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尤其是更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较低、居住地离市(镇)商业中心较近、农地经营面积较小的农户的收入水平.机制分析发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主要通过创造本地化的非农就业岗位和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等路径,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对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影响不显著.农户的农业经营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农户有被排斥在农业产业链之外的风险.本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对优化乡村产业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农业产业园产业集聚农户增收

    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集成:破解农户秸秆还田困境的机理与实证

    董莹王欢黄采妮
    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广秸秆还田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尽管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但农户的秸秆还田比例仍然较低,且秸秆焚烧现象依然频发.本文基于秸秆还田对农户操作强度和技术能力双重需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条件,融合分工理论与"合约治理"逻辑,构建了"需求—服务—集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集成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机理框架,并采用202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同开发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以及农机服务与农技服务集成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秸秆还田行为,其中,农机服务与农技服务集成和农技服务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农机服务与农技服务集成能通过降低"道德风险",加速推广秸秆还田.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集成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作用效果存在规模、作物类型与农区异质性.应继续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尤其是农技服务供给,重视农机服务与农技服务集成的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并根据规模、农区与作物类型异质性,构建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集成的差异化的农户秸秆还田推广深化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集成农户秸秆还田道德风险

    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孙淑惠张晓刘传明陈晓楠...
    6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2年中国251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广度、发展规模、发展效益维度出发,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在将样本县域按照省级尺度进行地区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随机Kernel密度、Markov链等量化分析方法,详细考察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基于测度结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在新兴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需重点进行效益维度的提升及西部省份的优化.第二,基于地区差异结果,2014-2017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保持在高位;2018-2022年,这一差异有所缩小,地区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贡献率超过80%,其中,西藏等西部省份与浙江等东部省份间的差异最为突出.第三,基于分布动态演进结果,不考虑相邻地区影响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流动性明显,其低、中低、中高发展水平地区随时间推移呈现向上转移的动态演进特征,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到一定高度后,存在收敛趋势;考虑相邻地区影响时,多数地区间的空间正相关性较强,但高发展水平地区不易与相邻地区发生空间关联作用.本文研究可为科学认识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经验证据,以期为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政策提供启示.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地区差异分布动态演进乡村全面振兴

    跨界农机技术创新的双向信息黏性与合法性门槛跨越——农户共创视角下的单案例研究

    王容宽胡蝶
    8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技术专长的非农企业跨界研发农机新技术,能高效弥补中国农机技术创新短板,而已有研究对此缺乏足够关注.由于非农企业技术行动复杂、农户技术知识欠缺等,跨界研发农机新技术的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双向信息黏性,阻碍跨界企业生成合意新技术并跨越技术合法性门槛.本文从农户共创视角切入,通过深度追踪一家专精特新工业企业跨界研发山地农机的过程,构建以"双向信息黏性→场景跨入→互动迭代→新技术生成→技术合法性门槛跨越"为主线的跨界农机技术创新合法性门槛跨越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与农户共创是跨界企业突破双向信息黏性并跨越技术合法性门槛的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机制:第二,跨界企业与农户共创是一个基于场景跨入、依托互动迭代而生成新技术的过程,包含因品之劣嵌入、因地之障调整、因人之虑简化和因众之期升级四个子过程;第三,政府营造场景和提供背书以及专家提供信息和参与指导是跨界企业与农户高效共创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将双向信息黏性与技术合法性门槛跨越二者的内在逻辑模型化,试图打开非农企业与农户共创的过程"黑箱",从而为跨界农机技术共创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

    农机技术创新跨界研发农户共创双向信息黏性合法性门槛

    多多益善还是过犹不及:企业数字化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

    黄赜琳蒋鹏程
    10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包含数字化资本投入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模型,通过理论推演发现,企业数字化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倒U型影响.基于中国2007-2022年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正向效应.当数字化资产规模超过非数字化资产规模的0.337倍后,数字化投入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人才投入、人机协同和管理创新是企业数字化投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传导机制,也是突破数字化困境的有效途径.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因企业性质、行业特征、投人类型和城市数字治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企业数字化投入关于工资和高技能劳动就业的社会福利效应也具有非线性特征.本文研究结论为优化数字化投入结构、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数字化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困境倒U型关系

    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对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黄保聪李连友
    12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08-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对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有利于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水平的提升;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通过流动性约束效应和资本劳动再配置效应影响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在高劳动密集度组、高工资组、强融资约束组和高社保缴费组,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对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不仅增加了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优化了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缓解了融资期限错配问题,还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张.未来应继续稳妥推进养老保险费率统一改革,及时关注改革进程中企业行为的变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养老保险债务融资费率统一融资期限错配社保缴费准自然实验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如何影响居民生育数量:效应及机理

    刘一伟郭秋月孙中伟
    14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要素,但中国面临低生育率困境.本文尝试从高等教育的视角为中国低生育率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将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对中国居民生育数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对居民生育数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负向影响在城镇居民和体制外工作的居民中更显著.机制分析显示,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的直接途径,以及改变养儿防老预期、延长工作时间、推迟结婚年龄、提高择偶标准和增强性别平等意识等间接途径,对居民生育数量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能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生育政策调整提供一定启示.

    高等教育扩招生育数量人口高质量发展低生育率

    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路径、挑战和对策——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论坛会议综述

    翟天昶孙思栋
    170-177页

    2024年1~12期总目次

    178-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