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朱敖荣

月刊

1005-5916

nwbjb@ahmu.edu.cn

0551-65165913,65111474

230032

安徽医科大学内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Journal Chinese Rur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卫生事业管理分会承办,是目前国内重点研究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权威性刊物,为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的科技期刊。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办刊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针对不同时期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依靠发动全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科研部门和农村卫生工作先进、试点单位,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面向全国,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并以专集、专栏、专论等不同形式,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政策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研究论文,对我国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调整和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要实现医联体与医共体的完美对接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编辑部
    229页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因病致贫风险的动态转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景正月周成超
    230-236,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因病致贫风险的动态转变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解释导致不同因病致贫风险状态的成因,为后扶贫时代因病致贫风险的防范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老年健康队列数据,依托于致贫性卫生支出指标描述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因病致贫风险的动态变化概率和类型,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因病致贫风险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因病致贫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因病致贫风险的发生多为暂时性发生;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因病致贫风险的动态变化类型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后扶贫时代因病致贫风险的治理仍需重点关注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为其设计具有动态瞄准机制的健康救助政策和采取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生计资本以增强抵御疾病风险冲击的能力.

    因病致贫风险致贫性卫生支出生计资本动态转变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空巢老年家庭

    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分析

    景正月周成超
    237-24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社会资本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后扶贫时代制定前瞻性的健康贫困干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农村老年健康队列调查数据,共纳入1 951户农村空巢老年家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评估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检验了社会资本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健康冲击显著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社会资本在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空巢年限(长)、居住安排(偶居)、子女数量(少)会缓解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结论 后贫困时代健康贫困的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空巢老年群体这一健康脆弱人群,鼓励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空巢老年群体的社会资本水平,以有效预防和缓解未来健康贫困的发生.

    健康冲击贫困脆弱性社会资本健康贫困空巢老年家庭双向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我国健康贫困研究的现状、热点与演变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景正月周成超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客观分析我国健康贫困研究的现状和热点,探讨健康贫困研究的演变趋势,以把握我国健康贫困研究的态势和方向,为后续健康贫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并呈现我国健康贫困研究领域的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关键词等因素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健康贫困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研究作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局部交流较为频繁、合作较为密切;健康贫困研究目前已进入成熟期,研究热点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健康贫困的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健康贫困的治理效果评估及长效机制探索、健康贫困脆弱性的定义与评估、多维健康贫困的内涵界定与测度四个方面.结论 未来健康贫困研究可加强跨学科合作交流,打破学科交流界限,推动健康贫困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

    健康贫困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全程管理模式下肿瘤日间化疗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分析

    李姗珊史宝林蔡玉洁韩聚强...
    251-25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管理模式下肿瘤日间化疗患者的总体医疗满意度及住院体验满意度.方法 肿瘤日间化疗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全程管理模式,住院满意度及住院体验满意度采用专业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在全程管理模式下,所有肿瘤日间化疗患者总体医疗满意度较高,但对住院体验满意度中,分别有42.59%和27.78%的患者对治疗期间的情感交流和疾病交流两个维度的评分等级为一般;与肿瘤传统化疗管理模式相比,日间化疗模式下的"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评分升高,尤其在"可及便利体验"维度上,日间化疗模式得分高于传统的肿瘤化疗模式.结论 在肿瘤日间化疗患者治疗期间实行全程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化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医疗满意度及住院体验满意度.

    肿瘤日间化疗全程管理模式住院满意度体验满意度农村基层医疗

    成都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质性研究

    谈学灵陈敏洁李琴
    256-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1例城乡居民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成都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提炼出两个主题:知晓途径多但不全面、服务利用缺乏主动性.影响居民利用的因素提炼出四个主题:健康观念、缺乏相关信息、人口流动、对基层服务不信任.存在的问题提炼出三个主题: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佳、服务形式较单一.结论 成都市居民对服务利用的现状不理想、受多种因素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与信息化建设、转变居民健康观念、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

    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对策质性研究

    贵州乡村振兴重点县居民健康素养及健康知识获取方式调查

    孟小夏张丹陈文佼田海玉...
    26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2年贵州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抽取15~69岁的农村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及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相关题目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年贵州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55%.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28.24%,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43.06%,健康技能14.47%;6类问题中,科学健康观46.56%,传染病防治素养43.64%,慢性病防治素养15.17%,安全与急救素养60.91%,基本医疗素养23.22%,健康信息素养21.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间有显著差异(x2=162.175,P<0.001)、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间有显著差异(x2=133.3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素养水平随年龄的升高而降低,以15~24为参考,45岁以上的人群健康素养较低(OR=0.098,95%Cl:0.048~0.201);与文化程度正相关,以小学及以下为参考,大专/本科以上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最高(OR=8.957,95%Cl:4.619~17.370).结论 2022年贵州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应结合现代居民健康知识获取方式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乡村振兴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健康教育新媒体健康传播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县域城郊区及偏远区农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异质性研究

    刘晓君刘盼
    268-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不同区位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帮助了解农民就医的真实需求,从而为不同区位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策略建议.方法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从就医主观规范、就医选择态度、就医政策、医院条件、疾病特征5个方面共13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城郊区农民就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个人就医经验(OR=5.787)、就医所需费用(OR=5.532)、医保报销比例(OR=18.080)、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OR=12.661)、普通病感知(OR=0.024);对偏远区农民就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个体到医院的距离(OR=2.618)、就医所需费用(OR=2.398)、严重疾病感知(OR=1.839).结论 不同区位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策略建议,以满足不同区位农民的就医需求.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农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区位分异多元线性回归

    DRG改革背景下的负向医疗行为及其治理路径

    杨晓霞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着降低群众看病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初衷,DRG支付方式改革在国内不断推进和实施,在达致规范医疗行为、优化临床路径、落实分级诊疗等方面目标的同时,也因行业压力传导、主体信息错位、监管机制不足等因素,导致医院及医疗工作者出现病患推诿、质量降低、需求诱导、低码高编等负向医疗行为,不利于DRG支付方式原有效能的发挥.对此,应进一步提升DRG支付管理的规范性、强化信息化平台监测体系、优化医院运营管理模式,以更好的维护患者、医院、医保等多方的正当权益,不断促进医药卫生行业健康发展.

    DRG改革医保基金负向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完善监管质量提升运营管理

    国家六部门将联合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中国政府网
    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