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进步需要自省

    凌锋
    1-2页

    科学质疑自省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的思考和展望

    陈光忠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且难以采用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清晰显示的疾病之一。因此,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学规律性的认识尚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在目前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并就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学研究方法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一阐述。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展望专家论坛

    从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看围手术期管理及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

    郝继恒司俊臣张利勇王继跃...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由中国发起的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最终取得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血管旁路移植术对症状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价值,而是预示着其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文对CMOSS结果进行了分析,对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下一步开展的CMOSS2,并探讨了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以期为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旁路移植术专家论坛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13页

    新型国产取栓装置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彭日煊罗继昌王亚冰焦力群...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新型国产取栓装置(Swebus支架)实施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16 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20 年5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234 例发病24h内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通过随机区组、随机信件形式分为试验组(Swebus支架取栓,114 例)和对照组(Solitaire FR支架取栓,120 例)。通过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术后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试验评估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术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级)],次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 分]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或再通失败时间,通过术后24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90d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110/114)比92。5%(111/120),P = 0。169],术后90d预后良好率[54。4%(62/114)比49。2%(59/119),P =0。463]、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或再通失败时间[(73±44)min比(78±50)min,P =0。487]、术后24 h NIHSS评分[12。5(7。0,20)分比12。0(6。5,20)分,P =0。7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至术后24h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13。2%(15/114)比13。3%(16/120),P =0。968]、术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0。5%(12/114)比12。5%(15/120),P =0。637)、术后90d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11。4%(13/114)比10。0%(12/120),P =0。7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国产支架Swebus支架用于颅内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Solitaire FR支架。

    机械取栓急性缺血性卒中新型国产支架颅内大血管闭塞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杨丽慧郝永岗宋玲华郭四平...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 年1 月至2023 年9 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后7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期(发病7d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脑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供血区)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单抗、双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MPV、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根据头部MRI影像,按照改良Fazekas分级,将两组患者的WMH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0~1 级)和重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2~3 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和WMH程度与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 共167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ND组40 例,非END组127 例,END发生率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MPV以及WMH负荷程度均高于非END组,而血小板计数低于非END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0、2。549,95%CI值分别为1。066~2。000、1。161~5。595,P值分别为0。018、0。0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PV水平及重度负荷WMH程度对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均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95%CI:0。615~0。793,P =0。001)、0。616(95%CI:0。516~0。716,P =0。028)。结论 MPV水平升高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且MPV的预测价值较重度负荷WMH更高。

    脑梗死平均血小板体积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脑白质高信号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国庆朱祖福王辉徐裕...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 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 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 例,男86 例,女66 例;年龄38~91 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 例,单纯机械取栓24 例,桥接治疗76 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 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 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 =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 = 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心房颤动脑梗死预测结局

    颈动脉比值与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病变累及的相关性研究

    王志飞高强周肖东李顺兰...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比值(DRICA/CCA)与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累及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吉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过经皮动脉插管行DSA诊断为MMD的住院患者85 例。根据患者DSA结果,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PCA病变累及组和PCA病变未累及组。收集两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脑梗死病史、脑出血病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临床表现(出血型、缺血型、无症状型、混合型);影像学资料包括是否存在后交通动脉开放、铃木分期及DRICA/CCA。并根据铃木分期评估MM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铃木分期≤Ⅲ期(早期)和铃木分期>Ⅲ期(晚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MD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测量并计算DRICA/CCA。对于双侧PCA病变累及患者按PCA病变累及较重侧(狭窄率更高侧)纳入;对于单侧PCA病变累及患者按累及侧纳入;对于双侧PCA病变未累及患者按铃木分期较高侧纳入。后交通动脉开放、铃木分期及DRICA/CCA以纳入研究侧别的同侧数据进行统计。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 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MD患者发生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MMD发生PCA病变累及与独立影响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所有患者中,PCA病变未累及组44 例(51。8%),PCA病变累及组41 例(48。2%)。与PCA病变未累及组比较,PCA病变累及组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51。2%比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铃木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相较于PCA病变未累及组,PCA病变累及组DRICA/CCA平均数更小(0。46±0。10 比0。58±0。11),铃木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更高(82。9%比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的后交通动脉开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ICA/CCA是MMD患者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401,95%CI:0。233~0。693,P =0。001)。DRICA/CCA预测PCA病变累及的最佳截断值为0。523,AUC为0。785(95%CI:0。689~0。880),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5。9%。结论 MMD伴有PCA病变累及的患者同侧DRICA/CCA较PCA病变未累及患者更小,DRICA/CCA是同侧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MMD患者同侧PCA病变累及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烟雾病大脑后动脉累及颈动脉比值颈动脉管径

    颈总动脉穿刺取栓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合并隐匿镜像动脉瘤一例

    蒋金杉赵睛灵聂柯周伟...
    46-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并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为少见,对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隐匿动脉瘤患者进行取栓手术的风险高,易导致动脉瘤破裂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救治及预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于2021 年8 月8 日收治了1 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合并隐匿镜像动脉瘤患者,因股动脉入路建立通路困难,后改为通过颈总动脉入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作者总结该例患者诊治过程的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脑梗死取栓动脉瘤颈动脉入路

    多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放射性多发颈部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一例

    刘明丽沈佐廷杨晓玲魏珍玉...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放射治疗容易导致颈动脉损伤,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出现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且易导致急性脑梗死事件。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研究报道了1 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动脉多发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并接受多次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治经过及相关特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脑梗死颈动脉狭窄鼻咽癌放射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