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丁亚芳惠品晶蔡忻懿方璐璐...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 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 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 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 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 周、1 个月及3 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 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 145 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 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 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 =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组别=0。562,P =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 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 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 =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 NIHSS评分(OR = 0。105,95%CI:0。023~0。473,P =0。003)、溃疡型斑块(OR =4。060,95%CI:1。202~13。711,P = 0。024)、术前MCA Vm(OR =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 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 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性别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

    贾鹏曹文博杨斌谌燕飞...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于机械取栓术后90d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 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 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使用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静脉溶栓、麻醉类型、发病至急诊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闭塞部位、侧支循环状态、术后即刻再通情况。分别以性别、预后进行分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在不同预后组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性别是否对机械取栓术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结果 共纳入了347 例前循环AIS-LVO患者,其中女性组126 例,男性组221 例;预后良好组169 例,预后不良组178 例。(1)女性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比例、基线NIHSS评分均高于男性组[70。5(59。0,80。0)岁比64。0(56。0,71。0)岁,Z =19。720;41。3%(52/126)比21。7%(48/221),χ2 =14。950;16(13,19)分比14(11,18)分,Z =9。670],吸烟、饮酒比例均低于男性组[5。6%(7/126)比54。8%(121/221),χ2 =83。420;3。2%(4/126)比49。8%(110/221),χ2 =78。99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组和男性组患者脑梗死分型分布由高至低均为心源性栓塞[79。4%(100/126)、52。9%(117/221)]、大动脉粥样硬性[19。0%(24/126)、44。3%(98/221)]、其他型[1。6%(2/126)、2。7%(6/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4。010,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不同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女性比例、年龄、冠心病比例、卒中史比例、NIHSS评分、PT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41。6%(74/178)比30。8%(52/169),70(61,77)岁比64(54,70)岁,31。5%(56/178)比16。0%(27/169),23。0%(41/178)比13。6%(23/169),17(13,20)分比13(11,17)分,39(29,69)min比36(25,50)min],而ASPECTS、良好侧支比例、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均低于预后良好组[8(7,9)分比9(8,10)分,15。7%(28/178)比55。0%(93/169),86。0%(153/178)比98。2%(166/16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 =1。025,95%CI:1。003~1。048)、冠心病(OR = 2。467,95%CI:1。295~4。699)、NIHSS评分增加(OR =1。134,95%CI:1。073~1。198)、PTR延长(OR =1。011,95%CI:1。001~1。021)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ASPECTS增加(OR = 0。722,95%CI:0。581~0。897)、良好侧支(OR =0。171,95%CI:0。096~0。303)、血管成功再通(OR =0。068,95%CI:0。015~0。313)均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而性别非前循环AIS-LVO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预后良好患者中女性比例低于预后不良者,但性别并非前循环AIS-LVO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大样本数据进一步验证。

    卒中机械取栓性别差异预后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92页

    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全雪萌华扬贾凌云马兆毅...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多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分"数据库2 738 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成年受检者(男787 例,女1 951例),分别将男性、女性分为18~29、30~39、40~49、50~59、≥60 岁5 组,统计比较各年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DCCA)、颈动脉球部内径(DBULB)、颈内动脉内径(DICA)及颈动脉不同节段内径之比[以颈动脉指数(CI)表示,CIBULB/CCA为DBULB/DCCA,CIBULB/ICA为DBULB/DICA,CIICA/CCA为DICA/DCCA]的差异性,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参数随年龄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男女间以及不同侧别间各CI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CI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CIBULB/CCA、CIBULB/ICA及CIICA/C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1)IMT、DCCA、DBULB、DICA、CIBULB/CCA及CIBULB/ICA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性(男性r值分别为0。121、0。229、0。260、0。055、0。107、0。229,女性r值分别为0。364、0。185、0。199、0。073、0。077、0。129,均P<0。01),CIICA/CCA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男性r =-0。118,女性r =-0。049,均P<0。05),且年龄每增长1 岁,男性IMT、DCCA、DBULB、DICA分别增长0。003、0。015、0。025、0。004 mm,女性IMT、DCCA、DBULB、DICA分别增长0。005、0。011、0。018、0。005 mm。(2)男性CIBULB/ICA小于女性(1。47±0。21 比1。51±0。22;t =-5。566,P<0。01),CIICA/CCA大于女性(0。78±0。11 比0。76±0。11;t =6。629,P<0。01);左侧CIBULB/CCA(1。14±0。15 比1。13±0。15;t =-2。973,P<0。05)、CIICA/CCA(0。77±0。11 比0。76±0。11;t =-3。946,P<0。01)大于右侧。男女性别之间CIBULB/CCA及左右侧之间CIBULB/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比女性:1。13±0。15 比1。13±0。15,t =1。212,P =0。226;左侧比右侧:1。49±0。22 比1。50±0。21,t = 1。112,P =0。266)。CIBULB/CCA、CIBULB/ICA与IMT的增加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9、0。070,均P<0。05),而CIICA/CCA与IMT的增加呈负相关性(r =-0。032,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 =0。081,P<0。01)、左侧(β =0。040,P<0。05)显著正向预测CIBULB/CCA,而IMT对CIBULB/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 =0。012,P>0。05)。年龄(β =0。148,P<0。01)、女性(β= 0。070,P<0。01)及IMT(β =0。030,P<0。05)为CIBULB/ICA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β =-0。063,P<0。01)、女性(β =-0。088,P<0。01)显著负向预测CIICA/CCA,左侧显著正向预测CIICA/CCA(β = 0。053,P<0。01),但IMT对CIICA/C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 =-0。022,P>0。05)。结论 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受检者的颈动脉管腔结构参数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性别、侧别及IMT为颈动脉内径比值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超声检查颈动脉结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进修中的应用分析

    杨斌马妍焦力群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相比于非问题为导向的线下学习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进修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2017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中心接受过系统培训的152 名进修医师进行回访。根据进修时间以及学习模式的不同,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进修方式为非问题为导向的线下学习模式的进修医师纳入非问题为导向组,将2020 年2 月至2023 年1 月进修方式为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的进修医师纳入以问题为导向组。于培训结束时以及结束2 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进修医师的性别、年龄,参与培训前已有的工作年限,参加进修培训的目的,培训时长,对培训的感受、建议和意见,培训结束后是否开展新手术(主要包括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杂交手术、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取栓术或其他)和培训结束后开展的新手术数量。结果 (1)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52 份,参与问卷调查并完成反馈者136 名,其中4 份问卷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排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调查表共132 份,回收率和有效应答率分别为89。5%和97。1%。参与培训时,进修医师的年龄为25~44 岁,平均(34±4)岁。医师的工作年限分布不等,>10 年者占22。7%(30/132),>5~10 年者占40。9%(54/132),0~5 年者占36。4%(48/132)。不同工作年限者间是否开展新手术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01,P =0。012)。(2)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和非问题为导向两种培训模式的人数分别为70 人和62 人。以问题为导向组中,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新技术和提高手术能力的进修医师占88。6%(62/70),而在非问题为导向组中,该比例为87。1%(54/62),两组进修医师的进修培训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67,P =0。796)。对培训体会进行分析显示,认为现有的培训形式合理和内容较为充实的进修医师占比为96。2%(127/132),以问题为导向组和非问题为导向组中比例分别为97。1%(68/70)和95。2%(5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54,P =0。552)。(3)经过培训后,以问题为导向组开展新手术的进修医师比例为80。0%(56/70),非问题为导向组的比例为66。1%(4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247,P =0。072)。在开展新手术的数量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组和非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数量≥30 例的进修医师比例分别为70。0%(49/70)和46。8%(29/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337,P =0。007)。(4)在非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例数≥30 例的进修医师进修时长为3、6、12 个月者分别占13。8%(4/29)、82。8%(24/29)、3。4%(1/29);在以问题为导向组中,开展新手术例数≥30 例的进修医师进修时长为3、6、12 个月者分别占4。1%(2/49)、57。1%(28/49)、38。8%(1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31,P<0。01)。结论 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线上学习模式有助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新手术开展以及增加开展的新手术数量,但需结合既往的工作年限和进修时长作为参考。

    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以问题为导向培训模式

    儿童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静脉窦支架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闫旭东韩楠楠马浩钧葛晗明...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严重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最常见于超重的育龄期女性,男性患儿罕见。2023 年1 月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通过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1 例体型偏瘦的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儿,术后患儿症状完全缓解,随访半年未出现并发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静脉窦狭窄静脉窦支架儿童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

    陈彦潼徐格林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栓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人体血栓组织获取困难,既往关于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血栓构成创造了条件。该文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组学、力学、外源性物质5 个方面回顾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的构成特点,分析了这些特征在卒中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并探讨了这些特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缺血性卒中血栓血栓切除术病理学综述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周暄凯韩晓雯朴成浩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是中老年人发生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CSVD的发生发展,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作为一项简单且有效的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指标,在临床上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结合国内外TyG指数与CSVD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SVD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新思路。

    胰岛素抵抗大脑小血管疾病认知障碍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影像学综述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欣吴小三胡轶阳张骏...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是全球范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占我国全部卒中的80%以上。近20 年来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增加了34。7%和33。5%。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也面临着出血转化的风险。出血转化作为AIS再通治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静脉溶栓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中重度AIS常伴随出血转化风险增加。探索可早期识别出血转化高风险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模型构建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该文对HDL-C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胆固醇,HDL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出血转化综述

    心房颤动相关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吉伟邹思源范俊峰范红星...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心房颤动相关缺血性卒中常为大血管病变,患者通常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预后不良。目前血管内治疗是合并大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已广泛应用。然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结局和预后尚不明确。该综述概述心房颤动相关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探讨心房颤动类型、栓塞部位及取栓方式的差异与取栓结果及患者整体预后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临床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