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深髓静脉可见性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孙凌辰张敏梅雨晴张清秀...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成MR的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所有RSSI患者发病7 d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进行分级评估和体积测量,使用DMV视觉评分对患者SWI幅度图或最小强度投影图上的DMV可见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可见性较高的DMV低-中分组(评分0~12分,104例)及可见性较低的DMV高分组(评分13~18分,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MV可见性与BG-EPVS分级及体积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RSSI患者151例,平均年龄(69±10)岁,其中男92例(60.9%),女59例(39.1%).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年龄[(76±5)岁比(65±10)岁,t=-10.875]、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7%(37/47)比 54.8%(57/104),x2=7.879]、BG-EPVS 分级、BG-EPVS 体积[5.67(5.30,5.81)ln mm3 比 4.61(3.66,5.30)ln mm3,Z=-6.772]、脑白质高信号体积[7.67(6.23,8.43)ln mm3 比4.31(3.53,5.89)ln mm3,Z=-6.501]均明显高于DMV低-中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V 高分组 RSSI 患者的总胆固醇[3.74(3.20,4.39)mmol/L 比 4.09(3.47,4.96)mmol/L,Z=-2.082]、三酰甘油[1.20(0.78,1.86)mmol/L 比 1.53(1.05,1.99)mmol/L,Z=-2.343]、MoCA量表评分[21.0(20.0,22.0)分比 24.0(22.0,25.0)分,Z=-9.862]均低于 DMV 低-中分组(均 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OR=1.181,95%CI:1.070~1.304,P=0.001)、中重度 BG-EPVS(OR=2.441,95%CI:1.186~5.024,P=0.015)、较高的 BG-EPVS 体积(OR=4.987,95%CI:1.218~19.350,P=0.020)和较高的 WMH 体积(OR=1.285,95%CI:1.044~1.582,P=0.018)与较高的 DMV 评分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V评分与RSSI患者的BG-EPVS分级呈正相关(r=0.613,P<0.01),与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549,P<0.01),与RSSI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结论 年龄、BG-EPVS分级、BG-EPVS体积和WMH体积与RSSI患者的DMV可见性相关;RSSI患者DMV的可见性越差,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深髓静脉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磁敏感加权成像认知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吉桧媛朱冬燕王梁曹月姣...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1例.4组患者在病情平稳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1次/d,5 d/周,持续3周.rTMS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MS,每个脉冲频率1 Hz/s,持续12s,间隔2s,共 1 200个脉冲,累计1 400s;1 400s/次,1次/d,5d/周,持续3周.RAGT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GT,30 min/次,1次/d,5d/周,持续3周.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接受RAGT治疗,方法与单用rTMS或RAGT相同.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范围测试、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运动范围和步行功能.结果 (1)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侧别、病程、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FMA-LE量表评分分别为(14.4±2.9)、(13.6±3.0)、(13.5±2.8)、(14.3±3.0)分,对照组、rTMS 组、RAGT 组和联合组治疗后 FMA-LE 评分分别为(20.4±2.4)、(23.1±3.1)、(22.8±2.4)、(27.1±3.4)分,4 组患者 FMA-LE 量表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 083.102、6.535、23.522,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FMA-LE量表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FMA-LE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3)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BBS评分分别为(25±5)、(25±6)、(25±6)、(26±6)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30±5)、(34±6)、(35±6)、(43±6)分,4组患者BBS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 057.204、6.377、59.140,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BBS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4)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3±0.8)、(7.4±0.8)、(7.4±0.8)、(7.6±0.7)分,治疗后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8±0.7)、(9.3±0.7)、(9.4±0.7)、(9.9±0.6)分;治疗前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1±0.7)、(7.2±0.8)、(7.2±0.8)、(7.3±0.7)分,治疗后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3±0.8)、(8.9±0.9)、(9.0±0.9)、(9.7±0.8)分;4组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向:F 值分别为 818.773、3.834、6.075,左右向:F 值分别为 1 935.147、3.114、40.516;均 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5)rTMS 和时间(OR=1.948,95%CI:1.465~2.590)、RAGT 和时间(OR=2.043,95%CI:1.529~2.728)、联合组和时间(OR=4.376,95%CI:3.116~6.146)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治疗前分级作为参照,4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48,95%CI:1.592~2.383,P<0.01);以对照组为参照,rTMS 组、RAGT 组和联合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MS联合RAGT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

    经颅磁刺激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卒中下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预测价值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张泽华史雨晨柳景华李如月...
    236-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共155例,分别为86、13、6、4、26、5、14、1例,所有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按照患者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组即新冠阳性组和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但不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组即新冠阴性组.入院2周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进行预后评分,以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纳入预后良好组,以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预后不良组.对比各组患者入院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个人史(吸烟史)及临床资料如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脑疝形成、血肿规则与否、临床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肌酐、尿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头部CT及胸部CT、机械通气与否、手术治疗、抗病毒治疗、脓毒症发生情况以及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GCS评分以及入院2周时mRS评分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1)新冠阳性组较新冠阴性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升高,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NLR、PLR升高,入院2周时mRS评分升高,机械通气患者比例升高,抗病毒治疗患者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脑疝形成患者比例[25.5%(13/51)比1.9%(2/104)]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率[62.7%(32/51)比31.7%(33/104)]明显增高(均P<0.01),入院NIHSS评分升高[中位数评分:34(15,40)比8(4,11)分,P<0.01],入院GCS评分降低[9(5,12)分比 14(12,15)分,P<0.01],尿素升高[5.90(4.50,7.01)mmol/L 比4.90(4.10,5.86)mmol/L,P=0.028],脓毒症发生率[13.7%(7/51)比0]、机械通气患者比例[58.8%(30/51)比6.8%(7/104)]均增高(均P<0.01),出院时NIHSS评分较高[中位数评分:14.00(10.75,21.00)分比3.00(0.00,6.00)分,P<0.01],出院时 GCS 评分较低[12(10,14)分比 15(15,15)分,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OR(95%CI):4.041(1.264~12.920),P=0.019]、机械通气应用[OR(95%CI):9.116(2.467~33.683),P=0.001]、入院 NIHSS 评分增加[OR(95%CI):1.118(1.015~1.231),P=0.023]均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0%和68.6%;机械通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93.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机械通气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93.1%.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械通气应用可能使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该结论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脑出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不良预后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张航袁永杰付宇马亚静...
    246-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 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桡动脉股动脉血管内操作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孙建飞吴一娜朱时杰黄清海...
    25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抗磷脂综合征颈动脉闭塞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56页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

    丁前进马永杰张鸿祺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发颅内动脉瘤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尽管SLE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暂不明确,但是对于合并SLE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通常具有增长快速和极易破裂的特点,如何对其动脉瘤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疗策略尤为重要.该文报道1例表面改性密网支架置入治疗合并SLE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医师诊疗该疾病提供帮助.

    颅内动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内治疗表面改性密网支架

    颈内动脉脂肪栓塞性卒中一例

    崔晓梅李永灯贾帅李健...
    26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肪栓塞性卒中(CFE)为一种罕见卒中,由于脂肪微粒也可以通过穿透肺毛细血管等方式绕过肺循环,因此卵圆孔未闭不是发生CFE的完全必要条件.对于颅内大血管的CFE,应尽快行机械取栓术.完整且大体积的非医源性脑栓塞的脂肪栓子临床十分罕见,此类栓子质地柔韧且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建议首先尝试应用大口径抽吸导管负压吸引的方法取出栓子.该文报道1例颈内动脉脂肪栓塞性卒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栓塞,脂肪血管内治疗负压抽吸脑血管病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研究进展

    杨秋子毛星刚孙季冬罗鹏...
    26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破裂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针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开展预测评估至关重要.作者回顾和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因素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展开综述,介绍了颅内动脉瘤成像和基于图像进行血流动力学建模的常用方法,讨论了建模关键步骤和常见误差来源,以期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破裂预测血流动力学综述

    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相关的研究进展

    王斌斌苗瑞晗王学林刘晓云...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程序性坏死是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之一.近些年研究认为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作者就程序性坏死的概念及相关通路、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神经元损伤的关系、程序性坏死标志物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水平、程序性坏死与脑梗死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二者的相关性,为制定新的脑梗死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脑梗死程序性坏死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综述